我們一行於民國92 12 30日下午3:00抵達七股潟湖,我們塔上「國泰2 」竹筏,這種大型竹筏可以容納100位乘客,由黃太山駕駛兼導遊,他略為解釋了七股潟湖的歷史地理及現況:潟湖的形成主要是沙洲與陸地之間的水域,常因沙洲或沙嘴的發育延伸而形成一似內海的水域稱為潟湖。目前七股潟湖約有1600公頃,為全世界三大潟湖之一。當開台鼻祖鄭成功來到台灣後即將七股潟湖闢為鹽田,後來台灣的工業發達,將所產的鹽提供為工業用鹽。不久又發現製鹽的成本過高,鹽的經濟價值不高,才改為三分之二養殖牡蠣,三分之一養魚,工業用鹽從歐洲進口。

其次談到牡蠣,牡蠣又叫蠔、蠣萬、海蠣子,本省人叫蚵。我國沿海所產的牡蠣種類約有20種左右。最常見的有密鱗牡蠣、近江牡蠣、褶牡蠣、長牡蠣和大連灣牡蠣5種。

在海底世界裏有一種會給自已造「房子」的動物,它們能從自已的身體裏分泌出石灰質,作為建築材料來建造房子,用做自已的棲身之地,這些動物就是貝類,牡蠣也是此類的一種。牡蠣是胎生動物,而珊瑚則是卵生動物。在台灣西部海岸,母牡蠣約在每年的農曆八月至翌年二月生產牡蠣幼苗,而這些幼苗大部分在雲林沿海一帶洄游。並不是每一個海域都有牡蠣幼苗洄游,那是決定在潮流、水溫、氣候等。像澎湖沿海捕不到牡蠣幼苗,必須向台灣購買。當牡蠣幼苗在雲林沿海一帶洄游時,漁夫們會想辦法捕捉,目前使用的方法仍然很原始。捕捉的方法是將好幾根竹子綁成四方形竹筏,使用一公尺長的尼龍繩,將打碎的牡蠣殼小片,固定在尼龍繩上,相距約10幾公分,然後將繩子固定在四方形竹筏下面垂到海中,使其在海面漂浮,幾天後查看有無幼苗附著,如附滿,可以將繩子切斷,檢視,是否幼苗附得太密集,如是,將其分開,使幼苗與幼苗保持一定的距離,這樣才能容易生長發育,然後送到牡蠣養殖場養殖,或賣給需牡蠣養殖業者。在七股的牡蠣養殖場,只要向政府申請就可分到一塊地養殖牡蠣,每五年政府略收一點地租。養殖的方法分為三種:(一)竹筏式,其養殖最深,生長最快,但口感較差。(二)下垂式,其養殖至次深水及潮溝,生長速度雖慢,但口感較佳。(三),平掛式,多搭設在水深1公尺左右的潮溝,牡蠣串在牡蠣架上,僅兩站固定,此種牡蠣因日照時間長,味道較鮮美。至此,黃導遊還強調了一句話:通常養殖牡蠣6個月就可採收,那是屬於「肉雞」型的牡蠣;如果要嘗到「土雞」型的牡蠣,那得養殖一年左右。筆者所看到的,七股牡蠣養殖場大部分為下垂式養殖。養殖牡蠣不必施肥或使用飼料,成本低,獲利高,因此競相養殖牡蠣,通常6個月就可收成,早一點收割,早一點把成本撈回;另一方面趕在颱風來臨之前收割,否則損害會很大。牡蠣的維生方法是吸收海水中的微生物和礦物質,每當牡蠣肚子餓的時候就把兩片貝殼打開,讓海水進人貝殼裏,飽餐一頓後始將兩片貝殼合起來。定期的有專家學者來七股檢查海水和牡蠣,到目前為止,均沒有污染,因此,此地的牡蠣可以生吃。養殖牡蠣除了怕颱風外,還怕寄生蟲,有時會有扁蟲侵襲,因此養殖業者經常巡視牡蠣養殖場,如發現有扁蟲,趕快提回家,用淡水沖洗,便可殺死扁蟲。當收割牡蠣時,業者通常會保留幾個母牡蠣以便傳宗接代。牡蠣從外表就可分辨公或母,通常公牡蠣外型較小,母牡蠣外型較大。

我們穿好救生衣後,便把竹筏開出,我們一面欣賞潟湖的美麗風光,一面聽黃導遊的解說,仔細聽,獲益良多。不久黃導遊請大家生吃牡蠣,吃過的人都說好吃。不久竹筏開到淺灘,黃導遊自已先下水,示範如何摸蛤,然後鼓勵大家下水摸蛤。這時大家把鞋子脫掉,褲腳捲起摸蛤,大家都有斬獲,真的享受到摸蛤兼洗褲的樂趣。因此來此旅遊,穿拖鞋較方便。因為大家都摸到不少蛤,為此筆者就請教黃導遊我們摸到的蛤都是野生的嗎?他回答:不是,大部分是他們放養的,以增加遊客摸蛤的樂趣。他還告訴我們,帶回家的蛤該如何處理:初先將撿到的蛤倒在大碗裏,放滿水,加少許鹽,不許再動他,約6小時就會把沙子吐乾淨;萬一碰到碗,振動了蛤,就不再吐沙,烹調後會有很多沙子,這是我們很少注意到的,因為蛤是生長在沙堆裏,摸到的蛤裏一定有沙。其後黃導遊還表演撒網,網拉上來,吃鴨蛋,一條魚也沒有,很可能海水裏的養分都被牡蠣吸光了,魚兒得不到養分,只好遷移他處了。其後黃導遊帶領我們參觀「偷渡客」,我們遠遠看到「偷渡客」,站在露出水面的木頭上,我們從它的身旁經過,竟無動於衷,原來它們就是鸕鶿。鸕鶿是候鳥,羽毛是黑色,比我們平時所看到的烏鴉還大。大約每年10月從大陸桂林,順著東風飛向台灣過冬,春節過後再順著西風回大陸繁殖下一代。有一個有趣的現象,雖然每一隻鸕鶿站在一根木頭上,但其頭部都是朝同一方向,譬如風向北吹,頭都朝北。為此,筆者向黃導遊請教,他的回答如下:鸕鶿是候鳥,有一天它要長距離飛回桂林,因此它很愛惜羽毛,如果頭朝向逆風,萬一飛起來,受到逆風的影響,羽毛會被吹壞。鸕鶿對人類很友善,因此黃導遊看到它們,站在那裏,冷颼颼的,又風吹雨打,惻隱之心油然而生,便帶一隻回家飼養,每天有魚吃,還給它一個安樂窩,後來這隻鳥不會飛,也不會捕魚了。野生動物就是這樣,要與大自然的環境搏鬥,才能生存下來,過份愛惜它,反而害了它。

下午4:25竹筏開到「新月大沙漠」參觀,其實那是一大片沙洲,我們下了竹筏,經一條羊腸小徑,那條小徑長滿了沙洲植物,如濱剌麥、馬鞍藤、木麻黃等,不好走,最後來到景色特殊的大沙漠,如同電影裏的登陸月球的感覺,很多人都在此攝影留念。從前這一塊沙洲是漁民們在捕魚時在此過夜的地方,當時漁民的生活十分辛苦;現在的漁民幸福多,可以回家吃晚飯看電視,已不在那裏過夜了。離開「新月大沙漠」,我們的「遊潟湖」就此結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阿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