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 2011511 星期三下午 1930-2100 地點 演奏廳 題目:東海大學音樂系2011年春夏定期音樂會 參加的樂團有:東海大學音樂系管弦樂團暨聖樂團、東海大學音樂先修班弦樂團、中華民國古典騎士音樂協會附設青年交響樂團 主要演出者 小提琴:杜明錫,女高音:徐以琳,指揮:鍾安妮。

演出曲目

巴赫(1685-1750): E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1.快板

2.慢板

3.甚快板                    小提琴/杜明錫

 

浦朗克(1899-1963): 榮耀頌

1.榮耀歸與至高神

2.讚美

3.主、我神

4.上帝的獨生子

5.上帝的羔羊

6.坐在全能父上帝右邊的       女高音/徐以琳

 

                                      中場休息

白遼士(1803-1869:幻想交響曲

1.夢幻、熱情人(緩板-激動的快板,非常熱情地)

4.赴刑進行曲(不過快的稍快板)

5.妖夜宴之夢(甚緩板-快板-非常快地)

 

68. . 2011512 星期四下午 1930-2120 地點 演奏廳 題目:北京大學、東海大學表演交流晚會:

來賓致詞:首先由東海校長程海東致詞:觀迎北大的師生來到東海,希望將來還能繼續交流。其次有北京大學校長周其鳳講話:東大的校園很美,能夠在這樣優美的環境讀書,學生真有福氣,周校長也很希望有一天能夠來到東海唸書。其次周校長參觀路思義教堂,覺得大學裡有教堂真好。最後希望程校長能夠帶學生到北大交流。

接著有東大大學部的男生和北大新聞系的博士班研究生王阿信小姐主持節目:

1.     東海大學-破銅爛鐵打擊樂社 曲目:{嘉年華會}  演奏者 徐芷晴、洪笙瑜、林章平、蔡瑜、莊哲衡、王達源、蔡昆霖、林志儒。表演的共有三男四女,首先把破銅爛鐵掛在架子上,演員則躺在舞台上,穿著也很環保。當演員甦醒後,一面跳舞,一面打擊破銅爛鐵,很有節奏感,偶爾搞笑,觀眾因而哄堂大笑。

2.     北京大學-民樂 曲目:民族彈撥樂合奏{翡翠} 演奏者:郭頌、劉雯婷、黃宁、孑小斐、皮晚笛、焦傲、蒲昭昭、梁嘉真、田田口十、心車炤蕾、文薇廾的、李茵。共有12位,使用古箏、琵琶、笛子、打鼓等,有時一面演奏一面唱歌,每一位團員都表現蓬勃青春之美。北京大學學生民樂團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19年。1916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學校長時,非常重視音樂教育,成立了“北京大學音樂團“。

3.     北京大學-弦樂四重奏 曲目:德沃夏克{F大調弦樂演奏第一樂章} 演奏者:口天臨鳳、王力明、許立兄輝、柯軻。他們都是男性,並不是音樂系的學生,而是業餘的,有水準的演出。  

4.     東海大學-弦樂四重奏 曲目:{德布西:G小調弦樂四重奏} 演奏者:小提琴/許喻涵、李易木堅;中提琴/林一蘋;大提琴/陳姿廷

5.     東海大學-熱舞社 曲風:{HIP HOP} 演出者:李王加瑜、董家豪、林韋成、施博耀、郭亭萱、黃怡蓁、楊靜豪、簡若英、邱品綾、郭書瑋

6.     北京大學-無伴奏小合唱 曲目:{美麗的草原我的家} {八駿贊} 演唱者:王梓、胡暘、王未雨、何建航、郭晨、鄭超群、門敢明月、王天戈兀、牟冬野、王上、沈力、康閏哲

7.     北京大學-歌舞組合 曲目:{歌舞青春} 表演者:合唱團、舞蹈團

   8. 東海大學-爵士樂社 曲目:{Evil Ways}{It’s Only A Paper Moon} 演唱者:    李長昆、陳煖佳、劉皓汶、李怡靜、金世琪、吳郁庭、鄭伊庭、陳亭安、任巧薇、柯金成、林志儒、李亦琪、李昕雨、連珮榕

9. 東海大學-音樂系打擊樂團曲目:{台灣民謠組曲} 演奏者:周嘉慧、彭政皓、張方鴻、王鏡潔

    最後兩校全體師長及同學合照,結束了精彩表演交流晚會。

 

2011517 星期二 上午 09:20- 18:20 地點 茂榜廳 題目:大變動的東亞:ECFA體制下台日社會政經結構的變化展望。

    09:20-09:30 祈禱 李春旺 牧師 主要是禱告,祈求上帝賜福。

致歡迎詞 東海大學 程海東校長:本會有大陸、日本、韓國及台灣的學者參加,是由本校日文系和通識中心第一次合辦的大型國際研討會。尤其日本在最近受到地震及海嘯的影響,不僅影響日本,同時影響到多國。因此一個國家的變化會影響他國,這是有目共睹。同時簡單介紹本校:本校是1955年設立,當時台灣只有兩所大學,台大與東海。東大剛設立之初,有文學院和理學院。現已擴展到八個學院,在17, 000個學生,由幼稚園至大學完整的教育,學校面積有147公頃,有教職員宿舍,這是其他學校所沒有的。盼望這一次的會議會圓滿結束。

    10:30-11:20 紀念演講(Keynote Address):EU(歐洲聯盟)與東亞共同體 演講人:木村雅昭 京都大學名譽教授。

    在經濟全球化步伐漸趨快速的現在,環繞在國家週遭的環境瞬息萬變。在現代國家剛出現的當時,不管哪一個國家都以盡力達成自給自足為目標。自給自足被認為是勝過戰爭的必要條件。達成自給自足才能維持本國的戰鬥力,阻擋敵國的經濟封鎖。但是在物資、金錢往來移動於國際之間的今天冥頑的堅持自給自足進而封鎖國界,只意味著孤立自我於世界經濟體系之外,等在後面的將是貧困與停滯;另一方面,敞開國界將自己融入世界經濟脈絡中,則意味著豐饒與發展。

   所以我們可以把今日亞洲的經濟發展視為是一種自我修復運動。只是這個修復運動已經破壞了東亞內部的原有的均勢,就不宜放任不管。就這個角度反過來說,構思東亞共同體確有其必要性。只不過就東亞的現況來看,要建立一個類似歐盟的機制,有相當的困難,若貿然推進,也會出現無法預知的危險。因此目前不是急著建立制度,還是應該著力在加速人材交流,從改善貿易及投資環境、環境保護,共同防止核武的擴散,防禦恐怖主義、侵權行為等等出發,加強在這些機能性較強的領域方面的合作及交流。這類實務層次的交流,正因為屬實務性的問題,所以才更容易找到彼此容易合作的領域。另外,要使東亞共同體真正名符其實的成為一個共同體,還需要發展出足以支撐這個共同體存在的文化。無論如何,東亞共同體的文化考驗著我們的知能,無疑是現在亞洲,尤其是東亞所需面對的一個巨大挑戰。要回應這樣的挑戰,需要長時間付出極大的努力,不諱言的,它將面臨許許多多的曲折困難,但這是歐盟一路走來,無法避開的道路。

 

    上午11:20-12:50 午餐論壇 ECFA體制下的新亞洲:中國/俄羅斯/印度/日本/台灣

主持人:彭榮次 外交部亞東關係協會會長

與談人:木村雅昭 京都大學名譽教授

        東鄉和彥 京都產業大學世界問題研究所長

        國分良成 慶應大學法學部長

    這是一場別開生面的討論會,一面「壽司」午餐,一面輕鬆的進行討論。

    下午13:10-15:00 Session 題目:ECFA體制與東亞社會/經濟構造的變化。主持人:劉仁傑 東海大學工業工程與經營資訊系教授

論文發表:

1.     三宅康之 關西學院大學國際學部教授。 評論人 黎立人 台中技術學院日本市場.商務策略研究所所長。

論文發表:日本觀點 中國崛起的社會/經濟意義

    日本直至1972年都還和中華民國有邦交的關係,彼此一直維持著緊密的關係。但持續忽視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十分困難的。以一般而論,沒有人喜歡身邊存在一個既不富裕又排外的國家。不僅如此,過去彼此間還有過戰爭,甚至,這個把日本視為假想敵的巨大國家還保有核子武器。若是對中政策出錯的話,中國對日本而言將存在極度的危險。

    經由美中和解,對中國的封印解開後,日本的對中政策的目標便在於促成中國有建設性地與國際社會建立關係。在「六四天安門事件」後的制裁聲中,日本主張反對孤立中國,讓中國易於回到國際社會便是該戰略的其中一環。今天中國成為一個對外關係度高的國家,對日本而言是達成了目標,至於其結果,也就是中國崛起並在國際社會中的存在感超越日本,則是有所謂的「成功的代價」。

    目前來說,任誰都沒有徹底習慣中國的強大化。不論是日本、還是世界各國,或者中國本身,都還在「學習中」。以日本來說,將過去亞洲第一的位置拱手讓出給中國。即是感情上難以接受,但理性上來看,有一個競爭對手並不是一件壞事。

2.     宋錫源 慶熙大學政治外交學科長。 評論人 蔡東杰 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教授。

論文發表:朝鮮半島觀點 作為全球型權力的新中國

    韓國和外國無法無視於掌握全球權力的美國與中國同時競爭東亞地區權力身分的這個事實。不論好壞,身為全球權力霸主同時也是東亞地區權力霸主的美國及中國的動向將會帶給韓國外交多大的影響。盧武鉉政府推動的所謂的「均衡」外文,雖然以失敗收場,但是應該得到有意義的教訓。

    事實上,中國的朝鮮半島政策原本就是以北朝鮮的體制安定、北朝鮮的改革開放並誘導為正常國家,韓國及中國包括關係的維持與深化,以確保對朝鮮半島的影響力,並擔任朝鮮半島統一中有建設性的角色等,以複合的戰略地區來接近。在2008年將韓中關係規定為「戰略上合作同伴者關係」之後,中國已經不僅止於觀看北朝鮮的變數,而是逐漸變成在地區及世界戰略的次元上來思考朝鮮半島的問題。但是在重要時刻,一味的包庇北朝鮮。中國這樣的態勢使得韓國國內的親中派立場減弱,最後為中國帶來違反中國利益的結果。

    確實韓國的外交關係不一定要在東亞地區週旋於美國與中國之間,有意識的在「搭便車」或均衡當中二擇一,而是應該想出韓國獨有的政策。今後韓國無法無視地區的權力,也無法選擇孤立。所以今後該採取的對策是「自主」外交或許是最適切的。要如何採取這樣的對策,其中一個關鍵就在於如何保持在美國與中國之間的均衡。

3.     阮雲星 浙江大學政治與行政管理系教授。評論人 潘兆民 東海大學共同學科暨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論文發表:中國大陸觀點 中國的經濟發展與現代東亞的社會運動

    主要討論經濟發展與文化之關係的理論建構和世界史的實踐過程,並提起東西的“公正”性經濟的“文化”建構的議題。認為它可以從ECFA體制確立及運作中的合作、探索精神中得到啟示,同時通過對新近中日社會的新型社會組織案例的初步研討,提出東面新型社會組識和新社會運動的展開是奠定“公正”性經濟所需的新經濟論理之社會文化基礎的重要途經和實踐的假設。

    在對中日社會的新型社會組織案例中的考察中,我們看到由於全球化等新結構性因素的影響,產生於歐美後現代國家與社會中的新社會運動在東西也有其表現。中國大陸雖然幼小,但代表著社會發展方向的新型社會組織的誕生和活躍,日本社會更為自由多彩,且具有前瞻性的新型社會組織的產生和實踐都開啟了東西新社會運動的新篇章。其中,日本的社會運動的遺產和當今從較為成熟的社會中湧現出來的各種前瞻性,探索性與實踐尤其值得關住。也許這種廣泛的新公民,新社會組織公益實踐的展開,正是後現代社會和全球化時代人們構建“公正”性經濟的包括經濟倫理在內的新文化,新文明的主要途徑和理論源泉。.

4.     曾耀鋒 東海大學跨領域日本區研究中心副執行長。 評論人 北波道子 關西大學經濟學部准教授

論文發表 台灣觀點:日本對於地震風險之理財策略:對台灣之啟示

    日本與台灣均位於地震帶上,日本對於地震風險的風險理財策略上可供台灣參考的有下列幾點。第一是地震保險制度法規建全性。台灣現行之住宅地震保險雖有保險法第1381及相關子法作為法源依據,惟因係針對1999 921大地震所採取之緊急因應措施,缺乏足夠時間作一完整立法規劃,故與日本制度相較,法令完整性稍嫌不足,此乃未來地震保險規劃工作需加強之處。

    第二是地震保險金的累積,日本與台灣皆有將政府作為制度最終財務支持之設計,惟台灣的住宅地震保險基金其責任準備金之累積,似乎仍有加強之空間。應可參考日本JER資金運用方式,在兼顧安全性原則下,加強其收益性的成分藉以增加資金累積的速度。

    第三是民間企業對於衍生性金融商品在地震風險上的運用,目前台灣除了住宅地震基金外,尚未聽聞有企業發行地震的巨災債券。由於現行地震保險皆以住宅為承保對象,企業在面臨地震風險時,需仔細思考該風險可能帶來之損失,盡早謀求對策。參考日本民間企業發行巨災債券之作法,將是未來企業的主要地震風險理財策略。

 

    下午15:10-16:40 Session 題目:EU與「東亞共同體」的概念的再探討。主持人:林碧炤 政治大學外交系教授兼副校長

論文發表:

1.     島田幸典 京都大學法學部準教授

論文發表 作為「國制」的歐洲:主權國家之後。 評論人 宋興洲 東海大學政治學系主任

       EU的發展,並非是消滅國家的行為,而是擴大重組的過程。尤其是歐洲議會成為市民而存在的代表機關,而理事會則成了因各個政府而存在的代表機關,在歐洲國家體制現況上由於兩院制議會及歐洲委員等超國家政府互相對峙的緣故保障了德國聯邦制類型的國家體制,尤其是保證了組成各聯邦政府的自主性。

    EU也沒界定領域及決定成員的權限,更沒有辦法指派主權者來維持統治體制正統性。為此我們很難斷言像這樣的政治體具備足與近代主權國家相比擬的成熟度。因此若要說民主主義及發展上的不完備是EU是未能發展成熟的原因,倒不如說是其結果。

    相反地,EU成員國因為民主發展過程已經「國民化」的緣故,而成為各國國家本身以及EU政治正統性的泉源。加上正統在進行中,若是提高布魯塞爾條約的能力的話,那個調整正統性的能力變得更高,但是與不斷地失去權限及資源的民族國家之間,不對稱性就更加明顯了。

    今日要探討有關於EU成為後主權國家時代中一個新的「國家體制的」的時期太早。像EU這樣的經驗,沒有辦法直接運用在歷史的脈絡與其相異。政經統合上並無具體的目標的東亞諸國的區域統整上。但就歐洲史上所表示的,即使東亞在經濟上要作區域性統整中,也不能輕忽以國家為中心的政治因素。在這個部份,地區內經濟上的差距與量的多寡有關,在統整上的進度容易產生延遲的原因是因為諸國的國家體制在本質上相異的緣故。而就像大矢的論點那樣,東亞從民主主義變成共產主義,從軍政體制轉變成絕對王政,歷經了各種類型的政治體制上的變化。在這當中若有不少的國家在面對中長期性體制而導致政情陷入不安的話那還可以期待政府能夠提供給東亞諸國人民可以安心進行經濟活動的地方,安定且均衡的商業貿易及可信任且合於法律規範的基礎建設嗎?,另外不就是南北韓與中國台灣之間,還加上日本海、東中國海及南中國海之間有關現有國界定義之不同所產生之對立。這可說是讓主權國家存在感提高的原因。當德國再度統一的時候,科爾西德政府事後承認了在戰後所劃分的波蘭國境,努力減緩歐洲其他國家的憂慮。但在東亞並沒有協調及調整有關國境紛爭的超國組織存在。也就是說雖然國家建設、國民統整、民主化等在國內政治上的組織構造化仍然在進行中,還是不得不說東亞國家在領域空間內進行排他性管理,在地域統整上嘗試作臨域的分化及制度上的縮減還是帶有潛在性及本質性的矛盾。

 

2.     水龍 田豪 京都產業大學法學部準教授

論文發表 日本知識人的外交論與「東亞共同體」。 評論人 徐興慶 台灣大學日文系主任

    政治現實主義者的策略是有希望的。關於「東亞共同體」的構想,從和平主義者而主張修改憲法的松本健一這樣的人物,都能得到廣泛的贊同。而關於日美同盟,不但可與軍事現實主義合作,也有像中西輝政那種積極的戴高樂主義者。至於軍事現實主義者即便對「東亞共同體」表示消極的態度,但不強烈反對的人很多。

    但是在政治現實主義者內部,對「東亞共同體」表示一致贊同的知識份子裡,針對日美同盟的因應作法引發了分化。平田認為主要對立軸在政治現實主義者及軍事現實主義者之間,但都發生於政治現實主義者內部。他們若要形成新的共識,必須先解決內部對立的問題,而這恐怕不是知識份子,而是政治家的職責。他們之間若沒有「以良好手腕整合共識的角色的話」與平田的見解稍為出入的,“無法提出明確的策略”的狀況仍會持續下去。

 

3.     張啟雄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論文發表 「東亞共同體」區整合概念的申論-東方之歷史經驗與文化價值的分析。 評論人 林碧炤 政治大學外交系教授兼副校長。

    過去,中國何止經濟成就,在各領域、諸層面,皆曾獨大、獨強、獨尊於天下。對外,它也曾採取「以不治治之」的政治哲學,領導「中華世界帝國」=「東亞共同體」。今天,中國應秉持過去的歷史經驗與東方固有的歷史文化價值來推動「東亞共同體」的成立,並先採「以大事小」的領導態勢,讓日韓雙雙「脫美入亞」,進而禮讓惶惶不安的日韓等國家,有機會行「華夷變態」,以成就「東亞共同體」。

    共同體成立後,中國應釋出「王道政治」等普世價值,為共同體排紛解憂。基於「天下一家,四海皆兄弟」的精神,中國須共同建立共同的倫理秩序;基於「興滅繼絕」的原則,也順為共同體的長治久安不斷提供安全性「公共財」;基於「尊王賤霸」的理念,更須「鋤強霸濟弱小」,為共同體建立「同舟共濟」、「共存共榮」的社會。最後基於「天下為公」的精神,更須帶領「東亞共同體」走向「大同世界」的理想,進一步化「東亞共同體」為「亞洲共同體」。

    總之,中國宜師法商湯成王業之道,以遂四方人民之所願,施行文化性的普世價值為出發,進而創造共同體「人人溫飽的基本生活,安和樂利的小康社會,天下太平的均富社會,天下為公的大同世界」之階段使命,完成共同體的一體融合。最後在催生「東亞共同體」之際,邁向「亞洲共同體」之時,能在關鍵時刻發揮關鍵作用,扮演臨門一腳的國家,中國恐怕難置身事外。

 

    下午16:50-18:20 Session Ⅲ東亞的日、中、台關係 主持人:林珠雪 東海大學日本語文學系主任。

論文發表

1.     何思慎 輔仁大學日本語文系教授 東海爭議下的日「中」關係。評論人 國分良成 慶應大學法學部長

    日「中」關係雖存在難解的「東海問題」,但日本民主黨政權仍會理性以對,2011 1 14日,枝野幸男官房長官在就職記者會中表示,將致力於與中國在內的鄰國發展雙贏的關係,而前原誠司外相亦曾指出, 2012年為日「中」建交 40週年,全國內閣將致力於改善日「中」關係,為此,首先即是實現菅首相首度訪「中」,恢復兩國的「首腦外交」。這些閣員的說辭並非應酬的場面話,在美中關係穩定發展之際,日本不能放任日「中」關係的惡化,否則日本在東亞區域的影響力將弱化,進而影響美、日同盟關係。當然,在日「中」關係改善的過程中,包括釣魚台列嶼主權爭議在內的「東海問題」乃令人注目的地步,日本是否堅守不與北京談判釣魚台水域的立場更事涉台灣主權,我國應關切事態的發展。

2.     東鄉和彥 京都產業大學世界問題研究所長 東亞共同體的構築:作為背景的日中關係。評論人 何思慎 輔仁大學日本語文系教授

    本論文是觀察歐洲共同體形成的歷史背景,指出對於在東亞共同體的形成而言,到冷戰結束前區域大國的日本和冷戰後欲成為區域和世界大國之間的共存以及和解是重要的因素。接著,是日中兩國間衝突最難對應的兩個問題和領土問題,儘可能地根據事實分析到目前為止的經過。提供日中雙方,這兩個問題,沒有民族主義情緒的爆發,有助於促進日中競爭性的合作,以及未來兩國思考的政策方向。

    對於橫跨在日中之間的歷史認知和領土問題,台灣可以扮演微妙且重要的角色。

3.     陳永峰 東海大學跨領域日本區域研究中心執行長 「海洋中華世界」與海洋國家」的交錯:作為世界單位的東亞。評論人 王崇名 東海大學共同學科暨通識教育中心主任。

    陳永峰執行長的演講因時間關係,暫停,這是陳永峰執行長刻意安排,萬一時間不夠,自己不講沒有關係,客人來了一定讓學者專家有機會演購,他的演講排在最後,有禮讓的意思。大致說來這一次的國際性會議辦得很成功,非常感謝陳永峰執行長,希望還有下一次的學術交流活動。

 

 

 

 

 

   

 

 

 

 

 

 

67. 2011511 星期三下午 1930-2100 地點 演奏廳 題目:東海大學音樂系2011年春夏定期音樂會 參加的樂團有:東海大學音樂系管弦樂團暨聖樂團、東海大學音樂先修班弦樂團、中華民國古典騎士音樂協會附設青年交響樂團 主要演出者 小提琴:杜明錫,女高音:徐以琳,指揮:鍾安妮。

演出曲目

巴赫(1685-1750): E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1.快板

2.慢板

3.甚快板                    小提琴/杜明錫

 

浦朗克(1899-1963): 榮耀頌

1.榮耀歸與至高神

2.讚美

3.主、我神

4.上帝的獨生子

5.上帝的羔羊

6.坐在全能父上帝右邊的       女高音/徐以琳

 

                                      中場休息

白遼士(1803-1869:幻想交響曲

1.夢幻、熱情人(緩板-激動的快板,非常熱情地)

4.赴刑進行曲(不過快的稍快板)

5.妖夜宴之夢(甚緩板-快板-非常快地)

 

68. . 2011512 星期四下午 1930-2120 地點 演奏廳 題目:北京大學、東海大學表演交流晚會:

來賓致詞:首先由東海校長程海東致詞:觀迎北大的師生來到東海,希望將來還能繼續交流。其次有北京大學校長周其鳳講話:東大的校園很美,能夠在這樣優美的環境讀書,學生真有福氣,周校長也很希望有一天能夠來到東海唸書。其次周校長參觀路思義教堂,覺得大學裡有教堂真好。最後希望程校長能夠帶學生到北大交流。

接著有東大大學部的男生和北大新聞系的博士班研究生王阿信小姐主持節目:

1.     東海大學-破銅爛鐵打擊樂社 曲目:{嘉年華會}  演奏者 徐芷晴、洪笙瑜、林章平、蔡瑜、莊哲衡、王達源、蔡昆霖、林志儒。表演的共有三男四女,首先把破銅爛鐵掛在架子上,演員則躺在舞台上,穿著也很環保。當演員甦醒後,一面跳舞,一面打擊破銅爛鐵,很有節奏感,偶爾搞笑,觀眾因而哄堂大笑。

2.     北京大學-民樂 曲目:民族彈撥樂合奏{翡翠} 演奏者:郭頌、劉雯婷、黃宁、孑小斐、皮晚笛、焦傲、蒲昭昭、梁嘉真、田田口十、心車炤蕾、文薇廾的、李茵。共有12位,使用古箏、琵琶、笛子、打鼓等,有時一面演奏一面唱歌,每一位團員都表現蓬勃青春之美。北京大學學生民樂團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19年。1916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學校長時,非常重視音樂教育,成立了“北京大學音樂團“。

3.     北京大學-弦樂四重奏 曲目:德沃夏克{F大調弦樂演奏第一樂章} 演奏者:口天臨鳳、王力明、許立兄輝、柯軻。他們都是男性,並不是音樂系的學生,而是業餘的,有水準的演出。  

4.     東海大學-弦樂四重奏 曲目:{德布西:G小調弦樂四重奏} 演奏者:小提琴/許喻涵、李易木堅;中提琴/林一蘋;大提琴/陳姿廷

5.     東海大學-熱舞社 曲風:{HIP HOP} 演出者:李王加瑜、董家豪、林韋成、施博耀、郭亭萱、黃怡蓁、楊靜豪、簡若英、邱品綾、郭書瑋

6.     北京大學-無伴奏小合唱 曲目:{美麗的草原我的家} {八駿贊} 演唱者:王梓、胡暘、王未雨、何建航、郭晨、鄭超群、門敢明月、王天戈兀、牟冬野、王上、沈力、康閏哲

7.     北京大學-歌舞組合 曲目:{歌舞青春} 表演者:合唱團、舞蹈團

   8. 東海大學-爵士樂社 曲目:{Evil Ways}{It’s Only A Paper Moon} 演唱者:    李長昆、陳煖佳、劉皓汶、李怡靜、金世琪、吳郁庭、鄭伊庭、陳亭安、任巧薇、柯金成、林志儒、李亦琪、李昕雨、連珮榕

9. 東海大學-音樂系打擊樂團曲目:{台灣民謠組曲} 演奏者:周嘉慧、彭政皓、張方鴻、王鏡潔

    最後兩校全體師長及同學合照,結束了精彩表演交流晚會。

 

2011517 星期二 上午 09:20- 18:20 地點 茂榜廳 題目:大變動的東亞:ECFA體制下台日社會政經結構的變化展望。

    09:20-09:30 祈禱 李春旺 牧師 主要是禱告,祈求上帝賜福。

致歡迎詞 東海大學 程海東校長:本會有大陸、日本、韓國及台灣的學者參加,是由本校日文系和通識中心第一次合辦的大型國際研討會。尤其日本在最近受到地震及海嘯的影響,不僅影響日本,同時影響到多國。因此一個國家的變化會影響他國,這是有目共睹。同時簡單介紹本校:本校是1955年設立,當時台灣只有兩所大學,台大與東海。東大剛設立之初,有文學院和理學院。現已擴展到八個學院,在17, 000個學生,由幼稚園至大學完整的教育,學校面積有147公頃,有教職員宿舍,這是其他學校所沒有的。盼望這一次的會議會圓滿結束。

    10:30-11:20 紀念演講(Keynote Address):EU(歐洲聯盟)與東亞共同體 演講人:木村雅昭 京都大學名譽教授。

    在經濟全球化步伐漸趨快速的現在,環繞在國家週遭的環境瞬息萬變。在現代國家剛出現的當時,不管哪一個國家都以盡力達成自給自足為目標。自給自足被認為是勝過戰爭的必要條件。達成自給自足才能維持本國的戰鬥力,阻擋敵國的經濟封鎖。但是在物資、金錢往來移動於國際之間的今天冥頑的堅持自給自足進而封鎖國界,只意味著孤立自我於世界經濟體系之外,等在後面的將是貧困與停滯;另一方面,敞開國界將自己融入世界經濟脈絡中,則意味著豐饒與發展。

   所以我們可以把今日亞洲的經濟發展視為是一種自我修復運動。只是這個修復運動已經破壞了東亞內部的原有的均勢,就不宜放任不管。就這個角度反過來說,構思東亞共同體確有其必要性。只不過就東亞的現況來看,要建立一個類似歐盟的機制,有相當的困難,若貿然推進,也會出現無法預知的危險。因此目前不是急著建立制度,還是應該著力在加速人材交流,從改善貿易及投資環境、環境保護,共同防止核武的擴散,防禦恐怖主義、侵權行為等等出發,加強在這些機能性較強的領域方面的合作及交流。這類實務層次的交流,正因為屬實務性的問題,所以才更容易找到彼此容易合作的領域。另外,要使東亞共同體真正名符其實的成為一個共同體,還需要發展出足以支撐這個共同體存在的文化。無論如何,東亞共同體的文化考驗著我們的知能,無疑是現在亞洲,尤其是東亞所需面對的一個巨大挑戰。要回應這樣的挑戰,需要長時間付出極大的努力,不諱言的,它將面臨許許多多的曲折困難,但這是歐盟一路走來,無法避開的道路。

 

    上午11:20-12:50 午餐論壇 ECFA體制下的新亞洲:中國/俄羅斯/印度/日本/台灣

主持人:彭榮次 外交部亞東關係協會會長

與談人:木村雅昭 京都大學名譽教授

        東鄉和彥 京都產業大學世界問題研究所長

        國分良成 慶應大學法學部長

    這是一場別開生面的討論會,一面「壽司」午餐,一面輕鬆的進行討論。

    下午13:10-15:00 Session 題目:ECFA體制與東亞社會/經濟構造的變化。主持人:劉仁傑 東海大學工業工程與經營資訊系教授

論文發表:

1.     三宅康之 關西學院大學國際學部教授。 評論人 黎立人 台中技術學院日本市場.商務策略研究所所長。

論文發表:日本觀點 中國崛起的社會/經濟意義

    日本直至1972年都還和中華民國有邦交的關係,彼此一直維持著緊密的關係。但持續忽視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十分困難的。以一般而論,沒有人喜歡身邊存在一個既不富裕又排外的國家。不僅如此,過去彼此間還有過戰爭,甚至,這個把日本視為假想敵的巨大國家還保有核子武器。若是對中政策出錯的話,中國對日本而言將存在極度的危險。

    經由美中和解,對中國的封印解開後,日本的對中政策的目標便在於促成中國有建設性地與國際社會建立關係。在「六四天安門事件」後的制裁聲中,日本主張反對孤立中國,讓中國易於回到國際社會便是該戰略的其中一環。今天中國成為一個對外關係度高的國家,對日本而言是達成了目標,至於其結果,也就是中國崛起並在國際社會中的存在感超越日本,則是有所謂的「成功的代價」。

    目前來說,任誰都沒有徹底習慣中國的強大化。不論是日本、還是世界各國,或者中國本身,都還在「學習中」。以日本來說,將過去亞洲第一的位置拱手讓出給中國。即是感情上難以接受,但理性上來看,有一個競爭對手並不是一件壞事。

2.     宋錫源 慶熙大學政治外交學科長。 評論人 蔡東杰 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教授。

論文發表:朝鮮半島觀點 作為全球型權力的新中國

    韓國和外國無法無視於掌握全球權力的美國與中國同時競爭東亞地區權力身分的這個事實。不論好壞,身為全球權力霸主同時也是東亞地區權力霸主的美國及中國的動向將會帶給韓國外交多大的影響。盧武鉉政府推動的所謂的「均衡」外文,雖然以失敗收場,但是應該得到有意義的教訓。

    事實上,中國的朝鮮半島政策原本就是以北朝鮮的體制安定、北朝鮮的改革開放並誘導為正常國家,韓國及中國包括關係的維持與深化,以確保對朝鮮半島的影響力,並擔任朝鮮半島統一中有建設性的角色等,以複合的戰略地區來接近。在2008年將韓中關係規定為「戰略上合作同伴者關係」之後,中國已經不僅止於觀看北朝鮮的變數,而是逐漸變成在地區及世界戰略的次元上來思考朝鮮半島的問題。但是在重要時刻,一味的包庇北朝鮮。中國這樣的態勢使得韓國國內的親中派立場減弱,最後為中國帶來違反中國利益的結果。

    確實韓國的外交關係不一定要在東亞地區週旋於美國與中國之間,有意識的在「搭便車」或均衡當中二擇一,而是應該想出韓國獨有的政策。今後韓國無法無視地區的權力,也無法選擇孤立。所以今後該採取的對策是「自主」外交或許是最適切的。要如何採取這樣的對策,其中一個關鍵就在於如何保持在美國與中國之間的均衡。

3.     阮雲星 浙江大學政治與行政管理系教授。評論人 潘兆民 東海大學共同學科暨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論文發表:中國大陸觀點 中國的經濟發展與現代東亞的社會運動

    主要討論經濟發展與文化之關係的理論建構和世界史的實踐過程,並提起東西的“公正”性經濟的“文化”建構的議題。認為它可以從ECFA體制確立及運作中的合作、探索精神中得到啟示,同時通過對新近中日社會的新型社會組織案例的初步研討,提出東面新型社會組識和新社會運動的展開是奠定“公正”性經濟所需的新經濟論理之社會文化基礎的重要途經和實踐的假設。

    在對中日社會的新型社會組織案例中的考察中,我們看到由於全球化等新結構性因素的影響,產生於歐美後現代國家與社會中的新社會運動在東西也有其表現。中國大陸雖然幼小,但代表著社會發展方向的新型社會組織的誕生和活躍,日本社會更為自由多彩,且具有前瞻性的新型社會組織的產生和實踐都開啟了東西新社會運動的新篇章。其中,日本的社會運動的遺產和當今從較為成熟的社會中湧現出來的各種前瞻性,探索性與實踐尤其值得關住。也許這種廣泛的新公民,新社會組織公益實踐的展開,正是後現代社會和全球化時代人們構建“公正”性經濟的包括經濟倫理在內的新文化,新文明的主要途徑和理論源泉。.

4.     曾耀鋒 東海大學跨領域日本區研究中心副執行長。 評論人 北波道子 關西大學經濟學部准教授

論文發表 台灣觀點:日本對於地震風險之理財策略:對台灣之啟示

    日本與台灣均位於地震帶上,日本對於地震風險的風險理財策略上可供台灣參考的有下列幾點。第一是地震保險制度法規建全性。台灣現行之住宅地震保險雖有保險法第1381及相關子法作為法源依據,惟因係針對1999 921大地震所採取之緊急因應措施,缺乏足夠時間作一完整立法規劃,故與日本制度相較,法令完整性稍嫌不足,此乃未來地震保險規劃工作需加強之處。

    第二是地震保險金的累積,日本與台灣皆有將政府作為制度最終財務支持之設計,惟台灣的住宅地震保險基金其責任準備金之累積,似乎仍有加強之空間。應可參考日本JER資金運用方式,在兼顧安全性原則下,加強其收益性的成分藉以增加資金累積的速度。

    第三是民間企業對於衍生性金融商品在地震風險上的運用,目前台灣除了住宅地震基金外,尚未聽聞有企業發行地震的巨災債券。由於現行地震保險皆以住宅為承保對象,企業在面臨地震風險時,需仔細思考該風險可能帶來之損失,盡早謀求對策。參考日本民間企業發行巨災債券之作法,將是未來企業的主要地震風險理財策略。

 

    下午15:10-16:40 Session 題目:EU與「東亞共同體」的概念的再探討。主持人:林碧炤 政治大學外交系教授兼副校長

論文發表:

1.     島田幸典 京都大學法學部準教授

論文發表 作為「國制」的歐洲:主權國家之後。 評論人 宋興洲 東海大學政治學系主任

       EU的發展,並非是消滅國家的行為,而是擴大重組的過程。尤其是歐洲議會成為市民而存在的代表機關,而理事會則成了因各個政府而存在的代表機關,在歐洲國家體制現況上由於兩院制議會及歐洲委員等超國家政府互相對峙的緣故保障了德國聯邦制類型的國家體制,尤其是保證了組成各聯邦政府的自主性。

    EU也沒界定領域及決定成員的權限,更沒有辦法指派主權者來維持統治體制正統性。為此我們很難斷言像這樣的政治體具備足與近代主權國家相比擬的成熟度。因此若要說民主主義及發展上的不完備是EU是未能發展成熟的原因,倒不如說是其結果。

    相反地,EU成員國因為民主發展過程已經「國民化」的緣故,而成為各國國家本身以及EU政治正統性的泉源。加上正統在進行中,若是提高布魯塞爾條約的能力的話,那個調整正統性的能力變得更高,但是與不斷地失去權限及資源的民族國家之間,不對稱性就更加明顯了。

    今日要探討有關於EU成為後主權國家時代中一個新的「國家體制的」的時期太早。像EU這樣的經驗,沒有辦法直接運用在歷史的脈絡與其相異。政經統合上並無具體的目標的東亞諸國的區域統整上。但就歐洲史上所表示的,即使東亞在經濟上要作區域性統整中,也不能輕忽以國家為中心的政治因素。在這個部份,地區內經濟上的差距與量的多寡有關,在統整上的進度容易產生延遲的原因是因為諸國的國家體制在本質上相異的緣故。而就像大矢的論點那樣,東亞從民主主義變成共產主義,從軍政體制轉變成絕對王政,歷經了各種類型的政治體制上的變化。在這當中若有不少的國家在面對中長期性體制而導致政情陷入不安的話那還可以期待政府能夠提供給東亞諸國人民可以安心進行經濟活動的地方,安定且均衡的商業貿易及可信任且合於法律規範的基礎建設嗎?,另外不就是南北韓與中國台灣之間,還加上日本海、東中國海及南中國海之間有關現有國界定義之不同所產生之對立。這可說是讓主權國家存在感提高的原因。當德國再度統一的時候,科爾西德政府事後承認了在戰後所劃分的波蘭國境,努力減緩歐洲其他國家的憂慮。但在東亞並沒有協調及調整有關國境紛爭的超國組織存在。也就是說雖然國家建設、國民統整、民主化等在國內政治上的組織構造化仍然在進行中,還是不得不說東亞國家在領域空間內進行排他性管理,在地域統整上嘗試作臨域的分化及制度上的縮減還是帶有潛在性及本質性的矛盾。

 

2.     水龍 田豪 京都產業大學法學部準教授

論文發表 日本知識人的外交論與「東亞共同體」。 評論人 徐興慶 台灣大學日文系主任

    政治現實主義者的策略是有希望的。關於「東亞共同體」的構想,從和平主義者而主張修改憲法的松本健一這樣的人物,都能得到廣泛的贊同。而關於日美同盟,不但可與軍事現實主義合作,也有像中西輝政那種積極的戴高樂主義者。至於軍事現實主義者即便對「東亞共同體」表示消極的態度,但不強烈反對的人很多。

    但是在政治現實主義者內部,對「東亞共同體」表示一致贊同的知識份子裡,針對日美同盟的因應作法引發了分化。平田認為主要對立軸在政治現實主義者及軍事現實主義者之間,但都發生於政治現實主義者內部。他們若要形成新的共識,必須先解決內部對立的問題,而這恐怕不是知識份子,而是政治家的職責。他們之間若沒有「以良好手腕整合共識的角色的話」與平田的見解稍為出入的,“無法提出明確的策略”的狀況仍會持續下去。

 

3.     張啟雄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論文發表 「東亞共同體」區整合概念的申論-東方之歷史經驗與文化價值的分析。 評論人 林碧炤 政治大學外交系教授兼副校長。

    過去,中國何止經濟成就,在各領域、諸層面,皆曾獨大、獨強、獨尊於天下。對外,它也曾採取「以不治治之」的政治哲學,領導「中華世界帝國」=「東亞共同體」。今天,中國應秉持過去的歷史經驗與東方固有的歷史文化價值來推動「東亞共同體」的成立,並先採「以大事小」的領導態勢,讓日韓雙雙「脫美入亞」,進而禮讓惶惶不安的日韓等國家,有機會行「華夷變態」,以成就「東亞共同體」。

    共同體成立後,中國應釋出「王道政治」等普世價值,為共同體排紛解憂。基於「天下一家,四海皆兄弟」的精神,中國須共同建立共同的倫理秩序;基於「興滅繼絕」的原則,也順為共同體的長治久安不斷提供安全性「公共財」;基於「尊王賤霸」的理念,更須「鋤強霸濟弱小」,為共同體建立「同舟共濟」、「共存共榮」的社會。最後基於「天下為公」的精神,更須帶領「東亞共同體」走向「大同世界」的理想,進一步化「東亞共同體」為「亞洲共同體」。

    總之,中國宜師法商湯成王業之道,以遂四方人民之所願,施行文化性的普世價值為出發,進而創造共同體「人人溫飽的基本生活,安和樂利的小康社會,天下太平的均富社會,天下為公的大同世界」之階段使命,完成共同體的一體融合。最後在催生「東亞共同體」之際,邁向「亞洲共同體」之時,能在關鍵時刻發揮關鍵作用,扮演臨門一腳的國家,中國恐怕難置身事外。

 

    下午16:50-18:20 Session Ⅲ東亞的日、中、台關係 主持人:林珠雪 東海大學日本語文學系主任。

論文發表

1.     何思慎 輔仁大學日本語文系教授 東海爭議下的日「中」關係。評論人 國分良成 慶應大學法學部長

    日「中」關係雖存在難解的「東海問題」,但日本民主黨政權仍會理性以對,2011 1 14日,枝野幸男官房長官在就職記者會中表示,將致力於與中國在內的鄰國發展雙贏的關係,而前原誠司外相亦曾指出, 2012年為日「中」建交 40週年,全國內閣將致力於改善日「中」關係,為此,首先即是實現菅首相首度訪「中」,恢復兩國的「首腦外交」。這些閣員的說辭並非應酬的場面話,在美中關係穩定發展之際,日本不能放任日「中」關係的惡化,否則日本在東亞區域的影響力將弱化,進而影響美、日同盟關係。當然,在日「中」關係改善的過程中,包括釣魚台列嶼主

國際研討我參加大變動的東亞會

67. 2011511 星期三下午 1930-2100 地點 演奏廳 題目:東海大學音樂系2011年春夏定期音樂會 參加的樂團有:東海大學音樂系管弦樂團暨聖樂團、東海大學音樂先修班弦樂團、中華民國古典騎士音樂協會附設青年交響樂團 主要演出者 小提琴:杜明錫,女高音:徐以琳,指揮:鍾安妮。

演出曲目

巴赫(1685-1750): E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1.快板

2.慢板

3.甚快板                    小提琴/杜明錫

 

浦朗克(1899-1963): 榮耀頌

1.榮耀歸與至高神

2.讚美

3.主、我神

4.上帝的獨生子

5.上帝的羔羊

6.坐在全能父上帝右邊的       女高音/徐以琳

 

                                      中場休息

白遼士(1803-1869:幻想交響曲

1.夢幻、熱情人(緩板-激動的快板,非常熱情地)

4.赴刑進行曲(不過快的稍快板)

5.妖夜宴之夢(甚緩板-快板-非常快地)

 

68. . 2011512 星期四下午 1930-2120 地點 演奏廳 題目:北京大學、東海大學表演交流晚會:

來賓致詞:首先由東海校長程海東致詞:觀迎北大的師生來到東海,希望將來還能繼續交流。其次有北京大學校長周其鳳講話:東大的校園很美,能夠在這樣優美的環境讀書,學生真有福氣,周校長也很希望有一天能夠來到東海唸書。其次周校長參觀路思義教堂,覺得大學裡有教堂真好。最後希望程校長能夠帶學生到北大交流。

接著有東大大學部的男生和北大新聞系的博士班研究生王阿信小姐主持節目:

1.     東海大學-破銅爛鐵打擊樂社 曲目:{嘉年華會}  演奏者 徐芷晴、洪笙瑜、林章平、蔡瑜、莊哲衡、王達源、蔡昆霖、林志儒。表演的共有三男四女,首先把破銅爛鐵掛在架子上,演員則躺在舞台上,穿著也很環保。當演員甦醒後,一面跳舞,一面打擊破銅爛鐵,很有節奏感,偶爾搞笑,觀眾因而哄堂大笑。

2.     北京大學-民樂 曲目:民族彈撥樂合奏{翡翠} 演奏者:郭頌、劉雯婷、黃宁、孑小斐、皮晚笛、焦傲、蒲昭昭、梁嘉真、田田口十、心車炤蕾、文薇廾的、李茵。共有12位,使用古箏、琵琶、笛子、打鼓等,有時一面演奏一面唱歌,每一位團員都表現蓬勃青春之美。北京大學學生民樂團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19年。1916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學校長時,非常重視音樂教育,成立了“北京大學音樂團“。

3.     北京大學-弦樂四重奏 曲目:德沃夏克{F大調弦樂演奏第一樂章} 演奏者:口天臨鳳、王力明、許立兄輝、柯軻。他們都是男性,並不是音樂系的學生,而是業餘的,有水準的演出。  

4.     東海大學-弦樂四重奏 曲目:{德布西:G小調弦樂四重奏} 演奏者:小提琴/許喻涵、李易木堅;中提琴/林一蘋;大提琴/陳姿廷

5.     東海大學-熱舞社 曲風:{HIP HOP} 演出者:李王加瑜、董家豪、林韋成、施博耀、郭亭萱、黃怡蓁、楊靜豪、簡若英、邱品綾、郭書瑋

6.     北京大學-無伴奏小合唱 曲目:{美麗的草原我的家} {八駿贊} 演唱者:王梓、胡暘、王未雨、何建航、郭晨、鄭超群、門敢明月、王天戈兀、牟冬野、王上、沈力、康閏哲

7.     北京大學-歌舞組合 曲目:{歌舞青春} 表演者:合唱團、舞蹈團

   8. 東海大學-爵士樂社 曲目:{Evil Ways}{It’s Only A Paper Moon} 演唱者:    李長昆、陳煖佳、劉皓汶、李怡靜、金世琪、吳郁庭、鄭伊庭、陳亭安、任巧薇、柯金成、林志儒、李亦琪、李昕雨、連珮榕

9. 東海大學-音樂系打擊樂團曲目:{台灣民謠組曲} 演奏者:周嘉慧、彭政皓、張方鴻、王鏡潔

    最後兩校全體師長及同學合照,結束了精彩表演交流晚會。

 

2011517 星期二 上午 09:20- 18:20 地點 茂榜廳 題目:大變動的東亞:ECFA體制下台日社會政經結構的變化展望。

    09:20-09:30 祈禱 李春旺 牧師 主要是禱告,祈求上帝賜福。

致歡迎詞 東海大學 程海東校長:本會有大陸、日本、韓國及台灣的學者參加,是由本校日文系和通識中心第一次合辦的大型國際研討會。尤其日本在最近受到地震及海嘯的影響,不僅影響日本,同時影響到多國。因此一個國家的變化會影響他國,這是有目共睹。同時簡單介紹本校:本校是1955年設立,當時台灣只有兩所大學,台大與東海。東大剛設立之初,有文學院和理學院。現已擴展到八個學院,在17, 000個學生,由幼稚園至大學完整的教育,學校面積有147公頃,有教職員宿舍,這是其他學校所沒有的。盼望這一次的會議會圓滿結束。

    10:30-11:20 紀念演講(Keynote Address):EU(歐洲聯盟)與東亞共同體 演講人:木村雅昭 京都大學名譽教授。

    在經濟全球化步伐漸趨快速的現在,環繞在國家週遭的環境瞬息萬變。在現代國家剛出現的當時,不管哪一個國家都以盡力達成自給自足為目標。自給自足被認為是勝過戰爭的必要條件。達成自給自足才能維持本國的戰鬥力,阻擋敵國的經濟封鎖。但是在物資、金錢往來移動於國際之間的今天冥頑的堅持自給自足進而封鎖國界,只意味著孤立自我於世界經濟體系之外,等在後面的將是貧困與停滯;另一方面,敞開國界將自己融入世界經濟脈絡中,則意味著豐饒與發展。

   所以我們可以把今日亞洲的經濟發展視為是一種自我修復運動。只是這個修復運動已經破壞了東亞內部的原有的均勢,就不宜放任不管。就這個角度反過來說,構思東亞共同體確有其必要性。只不過就東亞的現況來看,要建立一個類似歐盟的機制,有相當的困難,若貿然推進,也會出現無法預知的危險。因此目前不是急著建立制度,還是應該著力在加速人材交流,從改善貿易及投資環境、環境保護,共同防止核武的擴散,防禦恐怖主義、侵權行為等等出發,加強在這些機能性較強的領域方面的合作及交流。這類實務層次的交流,正因為屬實務性的問題,所以才更容易找到彼此容易合作的領域。另外,要使東亞共同體真正名符其實的成為一個共同體,還需要發展出足以支撐這個共同體存在的文化。無論如何,東亞共同體的文化考驗著我們的知能,無疑是現在亞洲,尤其是東亞所需面對的一個巨大挑戰。要回應這樣的挑戰,需要長時間付出極大的努力,不諱言的,它將面臨許許多多的曲折困難,但這是歐盟一路走來,無法避開的道路。

 

    上午11:20-12:50 午餐論壇 ECFA體制下的新亞洲:中國/俄羅斯/印度/日本/台灣

主持人:彭榮次 外交部亞東關係協會會長

與談人:木村雅昭 京都大學名譽教授

        東鄉和彥 京都產業大學世界問題研究所長

        國分良成 慶應大學法學部長

    這是一場別開生面的討論會,一面「壽司」午餐,一面輕鬆的進行討論。

    下午13:10-15:00 Session 題目:ECFA體制與東亞社會/經濟構造的變化。主持人:劉仁傑 東海大學工業工程與經營資訊系教授

論文發表:

1.     三宅康之 關西學院大學國際學部教授。 評論人 黎立人 台中技術學院日本市場.商務策略研究所所長。

論文發表:日本觀點 中國崛起的社會/經濟意義

    日本直至1972年都還和中華民國有邦交的關係,彼此一直維持著緊密的關係。但持續忽視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十分困難的。以一般而論,沒有人喜歡身邊存在一個既不富裕又排外的國家。不僅如此,過去彼此間還有過戰爭,甚至,這個把日本視為假想敵的巨大國家還保有核子武器。若是對中政策出錯的話,中國對日本而言將存在極度的危險。

    經由美中和解,對中國的封印解開後,日本的對中政策的目標便在於促成中國有建設性地與國際社會建立關係。在「六四天安門事件」後的制裁聲中,日本主張反對孤立中國,讓中國易於回到國際社會便是該戰略的其中一環。今天中國成為一個對外關係度高的國家,對日本而言是達成了目標,至於其結果,也就是中國崛起並在國際社會中的存在感超越日本,則是有所謂的「成功的代價」。

    目前來說,任誰都沒有徹底習慣中國的強大化。不論是日本、還是世界各國,或者中國本身,都還在「學習中」。以日本來說,將過去亞洲第一的位置拱手讓出給中國。即是感情上難以接受,但理性上來看,有一個競爭對手並不是一件壞事。

2.     宋錫源 慶熙大學政治外交學科長。 評論人 蔡東杰 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教授。

論文發表:朝鮮半島觀點 作為全球型權力的新中國

    韓國和外國無法無視於掌握全球權力的美國與中國同時競爭東亞地區權力身分的這個事實。不論好壞,身為全球權力霸主同時也是東亞地區權力霸主的美國及中國的動向將會帶給韓國外交多大的影響。盧武鉉政府推動的所謂的「均衡」外文,雖然以失敗收場,但是應該得到有意義的教訓。

    事實上,中國的朝鮮半島政策原本就是以北朝鮮的體制安定、北朝鮮的改革開放並誘導為正常國家,韓國及中國包括關係的維持與深化,以確保對朝鮮半島的影響力,並擔任朝鮮半島統一中有建設性的角色等,以複合的戰略地區來接近。在2008年將韓中關係規定為「戰略上合作同伴者關係」之後,中國已經不僅止於觀看北朝鮮的變數,而是逐漸變成在地區及世界戰略的次元上來思考朝鮮半島的問題。但是在重要時刻,一味的包庇北朝鮮。中國這樣的態勢使得韓國國內的親中派立場減弱,最後為中國帶來違反中國利益的結果。

    確實韓國的外交關係不一定要在東亞地區週旋於美國與中國之間,有意識的在「搭便車」或均衡當中二擇一,而是應該想出韓國獨有的政策。今後韓國無法無視地區的權力,也無法選擇孤立。所以今後該採取的對策是「自主」外交或許是最適切的。要如何採取這樣的對策,其中一個關鍵就在於如何保持在美國與中國之間的均衡。

3.     阮雲星 浙江大學政治與行政管理系教授。評論人 潘兆民 東海大學共同學科暨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論文發表:中國大陸觀點 中國的經濟發展與現代東亞的社會運動

    主要討論經濟發展與文化之關係的理論建構和世界史的實踐過程,並提起東西的“公正”性經濟的“文化”建構的議題。認為它可以從ECFA體制確立及運作中的合作、探索精神中得到啟示,同時通過對新近中日社會的新型社會組織案例的初步研討,提出東面新型社會組識和新社會運動的展開是奠定“公正”性經濟所需的新經濟論理之社會文化基礎的重要途經和實踐的假設。

    在對中日社會的新型社會組織案例中的考察中,我們看到由於全球化等新結構性因素的影響,產生於歐美後現代國家與社會中的新社會運動在東西也有其表現。中國大陸雖然幼小,但代表著社會發展方向的新型社會組織的誕生和活躍,日本社會更為自由多彩,且具有前瞻性的新型社會組織的產生和實踐都開啟了東西新社會運動的新篇章。其中,日本的社會運動的遺產和當今從較為成熟的社會中湧現出來的各種前瞻性,探索性與實踐尤其值得關住。也許這種廣泛的新公民,新社會組織公益實踐的展開,正是後現代社會和全球化時代人們構建“公正”性經濟的包括經濟倫理在內的新文化,新文明的主要途徑和理論源泉。.

4.     曾耀鋒 東海大學跨領域日本區研究中心副執行長。 評論人 北波道子 關西大學經濟學部准教授

論文發表 台灣觀點:日本對於地震風險之理財策略:對台灣之啟示

    日本與台灣均位於地震帶上,日本對於地震風險的風險理財策略上可供台灣參考的有下列幾點。第一是地震保險制度法規建全性。台灣現行之住宅地震保險雖有保險法第1381及相關子法作為法源依據,惟因係針對1999 921大地震所採取之緊急因應措施,缺乏足夠時間作一完整立法規劃,故與日本制度相較,法令完整性稍嫌不足,此乃未來地震保險規劃工作需加強之處。

    第二是地震保險金的累積,日本與台灣皆有將政府作為制度最終財務支持之設計,惟台灣的住宅地震保險基金其責任準備金之累積,似乎仍有加強之空間。應可參考日本JER資金運用方式,在兼顧安全性原則下,加強其收益性的成分藉以增加資金累積的速度。

    第三是民間企業對於衍生性金融商品在地震風險上的運用,目前台灣除了住宅地震基金外,尚未聽聞有企業發行地震的巨災債券。由於現行地震保險皆以住宅為承保對象,企業在面臨地震風險時,需仔細思考該風險可能帶來之損失,盡早謀求對策。參考日本民間企業發行巨災債券之作法,將是未來企業的主要地震風險理財策略。

 

    下午15:10-16:40 Session 題目:EU與「東亞共同體」的概念的再探討。主持人:林碧炤 政治大學外交系教授兼副校長

論文發表:

1.     島田幸典 京都大學法學部準教授

論文發表 作為「國制」的歐洲:主權國家之後。 評論人 宋興洲 東海大學政治學系主任

       EU的發展,並非是消滅國家的行為,而是擴大重組的過程。尤其是歐洲議會成為市民而存在的代表機關,而理事會則成了因各個政府而存在的代表機關,在歐洲國家體制現況上由於兩院制議會及歐洲委員等超國家政府互相對峙的緣故保障了德國聯邦制類型的國家體制,尤其是保證了組成各聯邦政府的自主性。

    EU也沒界定領域及決定成員的權限,更沒有辦法指派主權者來維持統治體制正統性。為此我們很難斷言像這樣的政治體具備足與近代主權國家相比擬的成熟度。因此若要說民主主義及發展上的不完備是EU是未能發展成熟的原因,倒不如說是其結果。

    相反地,EU成員國因為民主發展過程已經「國民化」的緣故,而成為各國國家本身以及EU政治正統性的泉源。加上正統在進行中,若是提高布魯塞爾條約的能力的話,那個調整正統性的能力變得更高,但是與不斷地失去權限及資源的民族國家之間,不對稱性就更加明顯了。

    今日要探討有關於EU成為後主權國家時代中一個新的「國家體制的」的時期太早。像EU這樣的經驗,沒有辦法直接運用在歷史的脈絡與其相異。政經統合上並無具體的目標的東亞諸國的區域統整上。但就歐洲史上所表示的,即使東亞在經濟上要作區域性統整中,也不能輕忽以國家為中心的政治因素。在這個部份,地區內經濟上的差距與量的多寡有關,在統整上的進度容易產生延遲的原因是因為諸國的國家體制在本質上相異的緣故。而就像大矢的論點那樣,東亞從民主主義變成共產主義,從軍政體制轉變成絕對王政,歷經了各種類型的政治體制上的變化。在這當中若有不少的國家在面對中長期性體制而導致政情陷入不安的話那還可以期待政府能夠提供給東亞諸國人民可以安心進行經濟活動的地方,安定且均衡的商業貿易及可信任且合於法律規範的基礎建設嗎?,另外不就是南北韓與中國台灣之間,還加上日本海、東中國海及南中國海之間有關現有國界定義之不同所產生之對立。這可說是讓主權國家存在感提高的原因。當德國再度統一的時候,科爾西德政府事後承認了在戰後所劃分的波蘭國境,努力減緩歐洲其他國家的憂慮。但在東亞並沒有協調及調整有關國境紛爭的超國組織存在。也就是說雖然國家建設、國民統整、民主化等在國內政治上的組織構造化仍然在進行中,還是不得不說東亞國家在領域空間內進行排他性管理,在地域統整上嘗試作臨域的分化及制度上的縮減還是帶有潛在性及本質性的矛盾。

 

2.     水龍 田豪 京都產業大學法學部準教授

論文發表 日本知識人的外交論與「東亞共同體」。 評論人 徐興慶 台灣大學日文系主任

    政治現實主義者的策略是有希望的。關於「東亞共同體」的構想,從和平主義者而主張修改憲法的松本健一這樣的人物,都能得到廣泛的贊同。而關於日美同盟,不但可與軍事現實主義合作,也有像中西輝政那種積極的戴高樂主義者。至於軍事現實主義者即便對「東亞共同體」表示消極的態度,但不強烈反對的人很多。

    但是在政治現實主義者內部,對「東亞共同體」表示一致贊同的知識份子裡,針對日美同盟的因應作法引發了分化。平田認為主要對立軸在政治現實主義者及軍事現實主義者之間,但都發生於政治現實主義者內部。他們若要形成新的共識,必須先解決內部對立的問題,而這恐怕不是知識份子,而是政治家的職責。他們之間若沒有「以良好手腕整合共識的角色的話」與平田的見解稍為出入的,“無法提出明確的策略”的狀況仍會持續下去。

 

3.     張啟雄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論文發表 「東亞共同體」區整合概念的申論-東方之歷史經驗與文化價值的分析。 評論人 林碧炤 政治大學外交系教授兼副校長。

    過去,中國何止經濟成就,在各領域、諸層面,皆曾獨大、獨強、獨尊於天下。對外,它也曾採取「以不治治之」的政治哲學,領導「中華世界帝國」=「東亞共同體」。今天,中國應秉持過去的歷史經驗與東方固有的歷史文化價值來推動「東亞共同體」的成立,並先採「以大事小」的領導態勢,讓日韓雙雙「脫美入亞」,進而禮讓惶惶不安的日韓等國家,有機會行「華夷變態」,以成就「東亞共同體」。

    共同體成立後,中國應釋出「王道政治」等普世價值,為共同體排紛解憂。基於「天下一家,四海皆兄弟」的精神,中國須共同建立共同的倫理秩序;基於「興滅繼絕」的原則,也順為共同體的長治久安不斷提供安全性「公共財」;基於「尊王賤霸」的理念,更須「鋤強霸濟弱小」,為共同體建立「同舟共濟」、「共存共榮」的社會。最後基於「天下為公」的精神,更須帶領「東亞共同體」走向「大同世界」的理想,進一步化「東亞共同體」為「亞洲共同體」。

    總之,中國宜師法商湯成王業之道,以遂四方人民之所願,施行文化性的普世價值為出發,進而創造共同體「人人溫飽的基本生活,安和樂利的小康社會,天下太平的均富社會,天下為公的大同世界」之階段使命,完成共同體的一體融合。最後在催生「東亞共同體」之際,邁向「亞洲共同體」之時,能在關鍵時刻發揮關鍵作用,扮演臨門一腳的國家,中國恐怕難置身事外。

 

    下午16:50-18:20 Session Ⅲ東亞的日、中、台關係 主持人:林珠雪 東海大學日本語文學系主任。

論文發表

1.     何思慎 輔仁大學日本語文系教授 東海爭議下的日「中」關係。評論人 國分良成 慶應大學法學部長

    日「中」關係雖存在難解的「東海問題」,但日本民主黨政權仍會理性以對,2011 1 14日,枝野幸男官房長官在就職記者會中表示,將致力於與中國在內的鄰國發展雙贏的關係,而前原誠司外相亦曾指出, 2012年為日「中」建交 40週年,全國內閣將致力於改善日「中」關係,為此,首先即是實現菅首相首度訪「中」,恢復兩國的「首腦外交」。這些閣員的說辭並非應酬的場面話,在美中關係穩定發展之際,日本不能放任日「中」關係的惡化,否則日本在東亞區域的影響力將弱化,進而影響美、日同盟關係。當然,在日「中」關係改善的過程中,包括釣魚台列嶼主權爭議在內的「東海問題」乃令人注目的地步,日本是否堅守不與北京談判釣魚台水域的立場更事涉台灣主權,我國應關切事態的發展。

2.     東鄉和彥 京都產業大學世界問題研究所長 東亞共同體的構築:作為背景的日中關係。評論人 何思慎 輔仁大學日本語文系教授

    本論文是觀察歐洲共同體形成的歷史背景,指出對於在東亞共同體的形成而言,到冷戰結束前區域大國的日本和冷戰後欲成為區域和世界大國之間的共存以及和解是重要的因素。接著,是日中兩國間衝突最難對應的兩個問題和領土問題,儘可能地根據事實分析到目前為止的經過。提供日中雙方,這兩個問題,沒有民族主義情緒的爆發,有助於促進日中競爭性的合作,以及未來兩國思考的政策方向。

    對於橫跨在日中之間的歷史認知和領土問題,台灣可以扮演微妙且重要的角色。

3.     陳永峰 東海大學跨領域日本區域研究中心執行長 「海洋中華世界」與海洋國家」的交錯:作為世界單位的東亞。評論人 王崇名 東海大學共同學科暨通識教育中心主任。

    陳永峰執行長的演講因時間關係,暫停,這是陳永峰執行長刻意安排,萬一時間不夠,自己不講沒有關係,客人來了一定讓學者專家有機會演購,他的演講排在最後,有禮讓的意思。大致說來這一次的國際性會議辦得很成功,非常感謝陳永峰執行長,希望還有下一次的學術交流活動。

 

 

 

 

 

   

 

 

 

 

 

 

權爭議在內的「東海問題」乃令人注目的地步,日本是否堅守不與北京談判釣魚台水域的立場更事涉台灣主權,我國應關切事態的發展。

2.     東鄉和彥 京都產業大學世界問題研究所長 東亞共同體的構築:作為背景的日中關係。評論人 何思慎 輔仁大學日本語文系教授

    本論文是觀察歐洲共同體形成的歷史背景,指出對於在東亞共同體的形成而言,到冷戰結束前區域大國的日本和冷戰後欲成為區域和世界大國之間的共存以及和解是重要的因素。接著,是日中兩國間衝突最難對應的兩個問題和領土問題,儘可能地根據事實分析到目前為止的經過。提供日中雙方,這兩個問題,沒有民族主義情緒的爆發,有助於促進日中競爭性的合作,以及未來兩國思考的政策方向。

    對於橫跨在日中之間的歷史認知和領土問題,台灣可以扮演微妙且重要的角色。

3.     陳永峰 東海大學跨領域日本區域研究中心執行長 「海洋中華世界」與海洋國家」的交錯:作為世界單位的東亞。評論人 王崇名 東海大學共同學科暨通識教育中心主任。

    陳永峰執行長的演講因時間關係,暫停,這是陳永峰執行長刻意安排,萬一時間不夠,自己不講沒有關係,客人來了一定讓學者專家有機會演購,他的演講排在最後,有禮讓的意思。大致說來這一次的國際性會議辦得很成功,非常感謝陳永峰執行長,希望還有下一次的學術交流活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阿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