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談到疫苗同時接種的意義,目前疫苗的種類已增加很多,因此要接種這些疫苗時要製作接種時間表,如果想要在短時間內接種,那就得同時接種,否則會趕不上預防疾病。同時接種就是一次要接種複數的疫苗,如此當母親帶孩子來接種的次數就會減少許多,同時也可早日獲得多種病原體的免疫,最後接種率也會升高,小兒因疫苗接種而增加對該疾病的抵抗力。在日本就要經過醫師認可小兒符合接種,就可以數種疫苗同時接種。說實在的,日本的預防接種比起先進國家,可說稍為落後,但還是有值得我們參考的地方。在接種的原則,到了接種年齡,不管是活疫苗與不活化疫苗,定期接種疫苗與任意接種疫苗都可隨意配合接種(1)

    但是要接種時要特別注意的就是,不能將疫苗統統混在一起,使用一針接種,而是分開接種。而且兩針接種的部位也不能太靠近,因為疫苗與疫苗會互相干擾,抗體的產生會受到影響,通常接種部位要相距2.5公分。

    在日本所有疫苗,對小兒都做皮下注射;但是全世界,對不活化疫苗原則上使用肌肉注射。從前全世界也採用皮下接種,但是B型肝炎疫苗及DTaPDiphtheria and tetanus toxoids and acellular pertussis vaccine 推出後,皮下注射容易引起局部反應,因而改為肌肉注射。

    在日本不喜歡將疫苗做肌肉注射,其原因是從前小兒感冒時常常用退熱劑,或抗生素的肌肉注射,因而發生股四頭肌短縮症。因此禁止對小兒作肌肉注射,其實疫苗做肌肉注射並沒有引起股四頭肌短縮症,但日本還是禁止疫苗作肌肉注射。

    肌肉注射也有其好處:即局部反應比較少,產生抗體的效果比較好,疼痛的神經比較少,因此不會那麼疼痛。日本的專家還是希望日本推行預防接種的肌肉注射。

    談到日本的接種部位為上臂,原則上避免橈骨神經的損傷,為上臂後側下1/3及三角肌的外側部位,如此兩臂合計有4個接種部位。接種部位如在手臂下側,有腫脹時容易引起肘關節也腫脹。

    目前全世界的接種,以大腿部(外側廣肌)的接種為主流。在美國對1歲以下的小兒,不作上臂的肌肉注射。

  日本的小兒科醫學會於20111月,推廣疫苗同時接種及大腿部(外側廣肌)的皮下接種,這是一種改進的做法。

  日本在接種不活化疫苗後,要接種其它疫苗,其間隔要1週;活的疫苗接種後其間隔要4週。但是目前全世界的做法是不活化疫苗接種後,隨時可接種其它疫苗。但是如果麻疹、德國麻疹、腮腺炎、水痘活疫苗,如果不想同時接種時,其它的疫苗要間隔4週才能接種。那是因為活疫苗接種後,會使得干擾素的免疫物質增加,第二次接種的疫苗的抗體的產生會受到影響。

  談到日本的疫苗接種間隔,與世界潮流不符,日本的著眼點並非科學,而是擔心副作用,以決定疫苗接種間隔。

  在日本,目前的情形是有定期接種疫苗與任意接種疫苗,同時接種時,如果發生嚴重的副作用,又不知道那一種疫苗引起的副作用,則以定期接種疫苗為有害現象(一般是過敏反應),可向政府申請補助。如果疫苗接種後發生過敏反應,可以使用腎上腺素(Epinephrine)注射。b 型流行性感冒嗜血桿菌(Haemophilus influenzae type bHib)疫苗、小兒用肺炎鏈球菌疫苗、子宮頸癌疫苗最好不要同時接種。但是2011 4 1日,日本發表小兒用肺炎鏈球菌疫苗及Hib疫苗可同時接種,但如有罹患基礎疾病的小兒,還是要小心接種。

目前我國所實施的預防接種疫苗中,活性減毒疫苗包括有卡介苗(BCG)、口服小兒麻痺疫苗(OPV)、麻疹、德國麻疹、腮腺炎混合疫苗(MMR)。而不活化疫苗包括有白喉、百日咳、破傷風混合疫苗(DPT)、日本腦炎疫苗(JE)及B型肝炎疫苗等。

 

(1)疫苗主要可分為不活化疫苗(inactivated vaccine)與減毒疫苗(attenuated vaccine)是指細菌或病毒不經基因工程技術重組核酸之全生物體疫苗(whole-organism vaccine)。減毒疫苗又稱弱毒疫苗或活疫苗(live vaccine),疫苗內之微生物仍具生命力,可在動物體內存活及增殖。不活化疫苗又稱滅活疫苗或死疫苗,係將未經減毒的微生物以物理或化學方法處理,使失去生命力;如用細菌製成的不活化疫苗又稱死菌疫苗(killed bacterial vaccine)或死菌苗(bacterin)。

 

定期預防接種:卡介苗、小兒麻痺、三合一(DPT)、兩種混合(白喉、破傷風)、麻疹、風疹混合疫苗、日本腦炎、流感疫苗等疫苗。

任意預防接種:流行性腮腺炎、水痘、流感、乙肝、甲肝、b 型流行性感冒嗜血桿菌、肺炎球苗等疫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阿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