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狹義的炎症性腸道疾病可分為潰瘍性大腸炎(Ulcerative colitis)及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兩種。日本罹患潰瘍性大腸炎有12萬人,克隆氏症有 3萬人,總共有15萬人。潰瘍性大腸炎與克隆氏症都會在大腸發生炎症和潰瘍的疾病,但是潰瘍性大腸炎的炎症局限於大腸,而克隆氏症侵犯的範圍在全部消化道,尤其是小腸及大腸,這是兩者不同的地方。例如潰瘍性大腸炎除了臨床症狀外有貧血、體重減輕等全身症狀,還有出血、穿孔、中毒性巨大結腸症,如果病情持久下去,可能轉變為大腸癌為有和名的腸道外合併症。克隆氏症易發生在小兒時期,有營養障礙、發育不良,同時有貧血、體重減輕、出血,另外會發生特殊的症狀,因腸子狹窄而造成的漏管。這種漏管分為內漏與外漏,內漏就是腸道與腸道、腸道與膀胱、腸道與陰道,在腹腔造成漏管;外漏就是腸道與皮膚在外側形成漏管,較有名你有痔漏,其它還有出血而造成穿孔。

    其次談到消化道以外的病變,為腸性關節炎,因潰瘍性大腸炎與克隆氏症都與免疫有關的疾病,因此在腸道內會有許多與免疫有關的細胞,造成免疫過剩的情形發生,因此有人認為可能是全身性的免疫疾病。在日本以外的國家,本疾患有許多腸外合併症發生,如強直性脊椎炎、壞疽性膿皮症,其它如眼病變的葡萄膜炎,但是在日本這種情形很少發生。在日本對本疾患引起的合併症,如關節炎的合併症,可以說比較多見的合併症,但在日本只佔全病患的2-3%,可說很少。另外的特徵是,即使發生關節炎,通常症狀都很輕,診斷應不會太難。同時關節病變常是腸子病變惡化時出現,因此容易診斷。談到治療對症治療就可以。但是對潰瘍性大腸炎等的骨骼的合併症,適當的時期宜做MRI或者骨閃爍攝影( Bone scintigraphy),因為病情在進行,若不如此檢查很難診斷出來。而且這種情形的發生率還不到千分之一,可說,少之又少。

    日本對本疾患的想法和國外稍為不同,例如潰瘍性大腸炎的腸外合併症較有名的強直性脊椎炎,其它還有高安動脈炎、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此類病患做大腸內視鏡檢查時,病變多不典型,因此有人就懷疑,這是潰瘍性大腸炎的合併症,還是全身疾病,帶有大腸的病變?

    治療主要是對症療法,皮膚病變使用皮質類固醇,關節炎的病患不多,如有可投予NSAIDS。有少數非投予皮質類固醇很難治療,那是因為腸的疾病嚴重,使用類固醇治療不僅潰瘍性大腸炎好轉,連關節炎也好轉。因此只要把腸子的疾病治好,連帶合併症也會治好。

    談到炎症性腸疾病現今的治療方法,基本的是使用水楊酸(Salicylic acid),如SalazopyrinPentasaAsacol等從前是治療關節炎的藥物,對本疾患的關節炎的治療同樣有效。如果使用後症狀並未減輕,可以使用皮質類固醇。如果無效可以使用免疫調節劑。對最嚴重病例,在2009-2010年在日本推出的新藥,TacrolimusRemicade,強有力的治療藥引起注意。

    對於克隆氏症有嵌合型(Chimeric) Anti-TNF-α抗體Remicade,效果很好,日本在2010年推出人類型的Humira,是一種生物製劑。從前日本對本疾患的治療是營養療法為第一選擇,從目前生物製劑廣被使用來觀察,這種做法是沒有錯。

    談到男女發生的比例,潰瘍性大腸炎男女發生的比例,為11;克隆氏症男女發生的比例,為31,顯然男性比較多。但國外的報告,並沒有性別的差別。

    談到炎症性腸炎的最新頂尖話題,那就是生物製劑推出後,本疾患可以治癒的在增加,不僅症狀改善,從內視鏡或影像觀察都發現好轉,而且再發的情形很少,顯然治療已向上提升,也就是治療的目標提高。在專家之間的討論中,不像從前,只把減輕症狀為目標,現在則效果不明顯,可以使用更強有力的治療藥物,這種情形全世界都如此。因此真的治癒的病患可能會隨著時代慢慢增加,也希望如此。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阿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