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息肉,狹義的定義為上皮性及良性的隆起性病變。廣義的為腺腫、粘膜下腫瘍、癌症等,在胃裏鼓起或隆起的總稱的情形也有。基本的來說,從胃的上皮,最內側的那一層鼓起的稱為良性息肉。實際上胃的息肉可分為增生性息肉 (Hyperplastic polyps):乃最常見之型態,約佔所有胃息肉的85%,與胃底腺息肉 (Fundic gland polyps):胃中第二常見之息肉,約佔5%,乃胃底腺增生擴大之結果,多半沒有臨床意義。

。其它還有特殊型,又分為炎症性、家族性、遺傳性等。通常就要記住增生性息肉與胃底腺息肉即可。

    談到增生性息肉,基本上從內視鏡觀察,顏色為紅色,數目從1個到數個,其大小從小到大都有,並且從胃的入口至出口,任何部位都可能發生。此類病例大部份為幽門螺旋桿菌陽性,很少轉變為癌症。胃底腺息肉,從內視鏡觀察,息肉的顏色與周圍的粘膜類似,大小約為2-3mm,多數為小的,多發性,從胃體部的中心發作,99%幽門桿菌陰性,幾乎不會轉變為癌症。因此按上述情形,從X光片也可作鑑別診斷。現再詳述兩者的鑑別診斷,也就是與幽門螺旋桿菌有關,可比喻為膽固醇,增生性息肉如同壞的低密度膽固醇,而胃底腺息肉就是好的高密度膽固醇,可以向病患如此解釋。

    如果已經知道胃底腺息肉,病患年青,又沒有症狀,可不必做內視鏡檢查。但是從來沒有做過內視鏡檢查的人,為了確定胃底腺息肉,還是要做一次內視鏡檢查較理想。增生性息肉的病患大部份為幽門螺旋桿菌陽性,可能有胃的病變,還是要推薦病患做內視鏡檢查。

    談到胃息肉的增減問題,在胃底腺息肉這種情形比較少見,但是數年追蹤觀察結果,還是有數目增加,同時最近有報告,使用質子幫浦阻斷劑治療消化性潰瘍時可能會引起息肉變大,此點要仔細觀察。一般的醫師認為胃病的追蹤觀察普遍認為使用內視鏡較好,其實X光也有效。但使用X光硫酸鋇透視時,原則上每年要做一次。在胃底腺息肉的情形,因為其它胃的病變,發生胃粘膜下腫瘤,或幽門螺旋桿菌陰性,也可能引起噴門部的癌病變,因此還是要1年追蹤檢查一次。在增生性息肉中如能把幽門螺旋桿菌消滅,則息肉的數目會減少,或者變小。但是究竟是息肉自己變小,還是去除幽門螺旋桿菌後炎症減少,此點還沒有共識。

    談到切除息肉的時期,基本上長到2公分以上時就要切除。最近的內視鏡或強化影像的技術已成熟,因此很容易看出有沒有惡化,不必像從前,看到息肉馬上要切除。基本的就是要有轉變為癌症或出血傾向時,那就要切除息肉(Polypectomy)。

談到胃裡有腺腫和息肉,長年觀察並沒有發現變大,如果從內視鏡觀察到有形態上的變化或者變大,則腺腫和息肉都要同時切除。

近年老年人在增加,對做內視鏡檢查及X光透視時,要注意事項。最近老年人因腦血管障礙或心臟病服用類似內容

公開 +1 了這個項目。 復原

AspirinWarfarin等抗血栓療法變成很普級,此點,在做內視鏡檢查要注意。雖然息肉的檢查或切除都不會危及生命,如果已有生命危險的病患,不必勉強做手術。有的病患因息肉出血而住院輸血也有,除非,非切除不可,即使要切除,對此類病患還是要得別小心為之。

談到息肉的追蹤觀察,通常在做健康檢查時,照X光腸胃檢查是常規檢查,但是如果能夠做到內視鏡檢查,那是最好的。不過內視鏡檢查病患比較苦,同時內視鏡檢查並不是沒有合併症。目前可以檢查幽門螺旋桿菌抗體或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檢測法,因此在檢查前,事先把病患分為,使用內視鏡檢查組和使用X光硫酸鋇檢查組,做適當的檢查較理想。

最後談到息肉本身,本身不會馬上變成癌症或者會威脅到生命。如果發現有息肉,首先要把它分為增生成性息肉與胃底腺息肉,如果是胃底腺息肉,那就不必擔心,可以再過幾年再來檢查。如果是增生性息肉,可能有幽門螺旋桿菌潛在的危險,應使用內視鏡定期檢查,如果能如此做,則息肉會發生不良後果是少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阿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