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唾液腺或唾液腺排泄管,所長出的結石,稱之為唾石。其發生原因目前還不十分清楚,在唾液腺形成的石灰化合物,主要成份為碳酸鈣。如何形成唾石,據文獻記載,很可能年有魚的小骨刺進唾液腺,以此為中心慢慢碳酸鈣沈而形成唾石。

    在顎下腺、耳下腺、舌下腺中以顎下腺發生最多。因為在這三種唾液腺中,顎下腺最大,唾液腺的性狀較粘稠,耳下腺分泌的是漿液性的唾液,因此,顎下腺容易形成唾石,還有一個原因是顎下腺的排泄管較長的華爾頓氏管Wharton duct)也是其中一個原因。

    日本的平均發生年齡在40歲,但是為何發生在40歲,確實的原因並不清楚。有一個現象,就是喝硬水多的人容易發生,因為硬水含的礦物質,尤其是鈣的成份較多。喝飲料時含礦物質較多的飲料要注意,其次還要多喝開水,使唾液稀釋,不致於形成唾石。一旦形成唾石後可能引起疼痛,其發生機轉就是唾石會將排泄管阻塞,於是壓力升高,因而發生激烈的疼痛,同時顎下腺也會腫脹。因為口腔中有很多細菌,當結石把排泄管阻塞後細菌便逆流而上,引起續發性的感染,使得疼痛加劇。因此若能取出唾石後,膿汁隨即流出。在此提醒,經常保持口腔乾淨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通常要確認顎下腺唾石的位置,是使用觸診的方法,方法就是從口腔內華爾頓氏管(Wharton duct)開口部,即舌下小丘(Sublingual caruncle)使用手指,向腺體的方向觸診,另外在口腔外側使用另一手的手指觸診,即用兩手的手指觸診,就可查出結石確實的位置。腺管內唾石若在3mm以上,通常都可觸知,但是若在腺體內,有時就不容易觸摸。

談到鑑別診斷,要與化膿性顎下腺炎作鑑別診斷。高齡者常會發生唾液減少,因此在舌下小丘部的開口處,細菌會逆行性侵入而引起感染,沒有結石同樣會引起顎下腺炎的腫脹和疼痛,同時還有排膿,與唾石的症狀類似,此點要做鑑別診斷。另一種是唾石與惡性腫瘤合併在一起的病例,這種病例比較少見。有的病患把結石取出後,仍然發生疼痛,進一步檢查還有惡性腫瘤。

其次談到影像診斷,X光是必須的檢查,除之外,電腦斷層掃描(Computed tomographyCT)也是必須的檢查。

談到治療,因為有感染,因此要使用抗生素,同時要保持口腔清潔。其餘就是談到開刀,分為二種方法,第一方法是依唾石的位置,使用口外法,將顎下腺與唾石同時摘除的方法;另一種方法是口腔內切開後將唾石取出,為口內法。這兩種治療各有長處和短處,口外法,因把結石摘除,因此容易根治,但是把顎下腺摘除,在顎下腺摘除時,臉部的顎下腺部位會留下疤痕,這是小姐最不願意接受的。還有一缺點就是在顎下部,有顏面神經的下顎枝,容易傷到神經,有不少發生神經麻痺的病例。如果再從長遠來觀察,顎下腺是分泌唾液的小腺體,將來很容易引起口乾症。口內法可能引起舌神經的障礙,由於切開的傷口很小,手術時,深部容易發生出血的缺點。但是日本報導,只要小心處理,此類缺點很少發生。

    其次談到日本的病患接受手術的情形,使用口內法手術時,在100病例中,做過1次手術後還會長出結石,還需要做2-3次手術的病例有2-3%,不算多。不能做口內法手術的病患,僅有5%,其中只有1位願意接受顎下腺摘除術,由此可以看出,如果容易取出結石,還是使用口內法,病患的負較小。但是病患願意做口內法的手術,並不是每位都如願。其中有一位高齡者結石有4cm大,如果從口內法取出結石,會在底部發生血塊(Hematoma)引起續發生感染,因此改用口外法。另一位高齡者,對於在顏面留下疤痕不在乎,經與病患討論後,在病患的同意之下使用口外法。

    最後談到預防,最好每次飯後都要刷牙,如果沒有時間刷牙,可以使用冷開水漱口,如果使用假牙,可以使用假牙清潔劑,預防其實很簡單,就是願意不願意做的問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阿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