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談到運動器官障礙症候群(Locomotive syndrome)的定義:運動器官,主要是腰部和下肢的關節和肌肉,發生虛弱,需要照護,或者將要照護的病患稱為走路(Locomote)會有困難。日本曾對一般民眾的流行病學調查顯示,變形性膝關節炎、變形性腰椎症、骨質疏鬆症,可以使用X光影像診斷或骨鹽量診斷,雖然症狀並沒有明顯變化,但是從40歲就開始發病。此類病患在日本估計有4,700萬人。日本的骨科住院病患,從50歲年代、 60歲年代、70歲年代開始快速增加。也就是高齡化社會的日本,過了50歲以後運動器官的障礙開始快速的表面化。分析其發生原因,骨質疏鬆引起的骨折,膝關節軟骨變性引起的變形性膝關節炎,脊椎椎間盤變性引起的變形性腰椎症,此類病患特別多。

  目前日本因骨折、跌倒、運動器官引起的關節炎,需要照護的,占20%,其中運動器官障礙症候群就有5人中有 1人。日本的骨科醫學會建議,對腦血管障礙及失智症一般大眾都比較注意,其實,運動器官障礙症候群對老年人的照護也是重要的一環,不能忽略。

  一般大眾總是認為上了年紀後,自然就會四肢無力,腰酸背痛,可以不必理它。但是從醫學的觀點,運動器官可以隨意運動的器官,因此平時適當的活動,善加保養,上了年紀關節還是可以靈活。

  人體的關節可分為三個主要部門,骨骼、肌肉及神經,由這三部門合作,身體始能活動。如今社會容易造成缺乏運動,但是身體要活動部分,也容易造成運動過剩的情形發生。活動的部分以手腳來說就是關節,腰部就是椎間盤。此類部位的特點就是富含水分,缺乏血管,因此要修補時就會發生困難,而到了中年以後,多數人已發生病變, 因此要關切關節與肌肉,使得身體經常能夠站立,同時能夠走動。關節中的軟骨並不是無再生能力,雖然不能很完美,如果條件很好,至少可以做到類軟骨的物質。為了減輕關節及椎間盤對衝擊的負荷,可以借用身體其周圍的肌肉或其它部位,以減輕負荷。這種方法也就是可使運動器官較持久使用。

  有的病患因其他疾病住院後,常聽到家屬說要好好靜養,但忽略了要走動的重要,一旦出院後走路就會發生困難。如果到了中高年齡能注意到運動器官的功能,並加以保養及適當的鍛鍊,對本疾患一定有幫助。

  談到行走訓練(Locomotor  training),一種稱為深蹲(Squat,另一種為一隻腳站立。深蹲的運動就是坐上椅子後又站起來,如果不容易坐上椅子,可用一隻手扶著桌子,再坐下去,起來時有困難,也可扶桌子起來。目的就是用自己的體力把身體提起。另一種方法就是一隻腳站立,約1分鐘,主要是維持平衡。如果各位在打太極拳,也有同樣效果。總之,運動不能太劇烈,先做預備運動後才能正式運動。

  日本的骨科外科學會提出,自己檢查足腰機能低下的方法:1)一隻腳站立,不能穿襪子。2)在家裡會絆倒或跌倒。3)上階梯時要扶手。4)交通號誌為藍燈,橫過馬路時,沒有走完就已變紅燈。5) 沒有辦法繼續走15分鐘。6)買東西,超過2公斤就沒有辦法提回家。 7)在家使用比較重的儀器,如吸塵器或者棉被,要提起來會有困難。共有7種,只要有其中任何一種合,可能就是運動器官障礙症候群的早期症狀,宜早期建立對策。

    上了年紀後除了有運動器官障礙症候群外,可能還會有新陳代謝症候群的合併,因此可能會造成彼此的影響。新陳代謝症候群其治療除了飲食就是運動,但是運動並不是想要運動就可馬上做,應該要先做預備運動,也就是先暖身,使關節和肌肉放鬆,始能運動,如此運動才不會造成運動器官的傷害。同時肥胖也會造成膝軟骨變性的一種危險因素。因此對中高年齡治療新陳代謝症候群外,還要注意運動器官障礙症候群。

   按日本文部科學省所發表的,體力與運動習慣的關系,有運動習慣的人比沒有運動習慣的人,到了任何年齡,體力都比較好。因此運動習慣宜年青時建立,身上會把這個運動記憶記下來,因此在日常運動時 ,可以隨時注意我們行走的速度和步態,如果行走的速度,跟不上一般人,那就要開始注意。

    現代的社會是進人高齡化社會,同時也是缺乏運動的社會,如果隨便運動,因高齡化社會,關節和椎間盤已變性,宜早期注意此點。在運動時,使用溫和而不傷及關節和椎間盤的運動,如走路可能是高齡老年人最好的運動。如此可以活得健康,同時活得長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阿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