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運動引起的傷害,不如說「故障」來得恰當。例如跳躍膝關節(Jumpers' Knee)所謂「跳躍者的膝痛」髂脛束摩擦症候群(Ilio-tibial Band Friction SyndromeRunner's Knee)。典型的症狀是活動時膝關節外側最突出處的局部疼痛、刺痛或灼熱痛跑步膝(Runners knee),如果把它分類,都是屬於使用過多症候群(Over use syndrome)。就是不停的練習運動,對運動員造成格外的負荷,終於在膝關節、腳底發生傷害的疾病。

   談到受傷部位的病理變化,以跳躍者的膝痛而論,有大腿四頭肌、膝蓋骨及其下的膝蓋帶都會受到傷害。運動時要跳躍的運動,如籃球、排球或跳遠,會造成疼痛集中在膝蓋骨的下端。也就是膝蓋帶與膝蓋骨的境界面發生疼痛。必要時使用MRI檢查,可以發現組織發生顯微損傷(Microdamage)

   跑步膝的觀念就比較廣,就要繼續練習跑步,就會發生膝蓋全部發生疼痛的總稱。具體來說,其中有腸脛韌帶炎、鵝足炎(pes anserinus tendinitis 鵝足肌腱炎)在特定部位發生炎症,也發生疼痛。但是多數跑步膝,使用MRI檢查,看不出那個部位有明顯的病理變化。尤其是有慢跑的熱潮,跑步膝的病患會出現更多。

   雖然說是使用過度,引起跑步膝,其中還是有3種原因可以提出來討論: 1.個人為因素。 2.身體各部位的負荷。3.鞋子及跑步的環境(Surface因素,也就是跑步的環境有關。如果仔細分析如下:

  1. 個人因素。首先談到個人對跑步有多少經驗,或者身體本性的特性,如太胖、太瘦、肌肉無力,缺乏柔軟性,到了50歲年代感覺上身體比較硬等個人的特性。
  2. 身體各部位的負荷。談到練習的強度、頻率和時間。也就是練習的量,為了增加速度,會增加腳部的負荷,如果短時間要增加,就會傷到腳部傷害。
  3. 鞋子及跑步的環境。鞋子及跑步的地面,跑步的地面有水泥、泥土及草有關。

通常陸上的競賽如職業馬拉松選手MarathonPro)。

通常選手的訓練每天要跑15~30km,如果世界級的選手,每天要練跑40~50 km,繼續半年或1年。如此下來絕對的運動量增加,就會傷到腳。

 

最近日本有許多50年代的人開始學習慢跑,越跑越有興趣,最初每日跑5公里,甚至參加比賽,練習量增加,每日跑10~15km,如果突然運動量增加對身體是不利,就會傷到腳部。這種情形常見於愛好慢跑的人士。有的愛好慢跑人士,每月跑500km的也有,在這種情形之下,如果參加競賽時,會拼命的跑,也許本人樂在其中,其實這是一種陷阱,不久腿部就會受傷。

   如腿部受傷,治療原則就是要休息。但是一般愛好運動的人休息一段時間後又會去運動,這時要注意。這時跑步的距離最好不會引起疼痛的範圍內運動。如跑8~9km 不會疼痛,但是超過10km,就會腳部疼痛,那就暫時保持在8~9km。其次就是每週有3日騎腳踏車,每次半小時或1小時;或者改用游泳,每日游泳2,000~3, 000m,如此可以增強腿部肌肉的效果。如此下來腿部的疼痛就會好起來。使用過多症候群的治療主要是靠自然治癒,因此在自然恢復的期間,不要把自己的運動能力掉下來。還是要保持適當的運動,如果一直保持休息狀態,運動能力就會掉下來。

   因此,一般想要運動的人主要是要注意,運動前的預備運動。有人不做預備運動,就想突然開始跑步。但是跑步選手,在跑步前會花20-30分鐘做下半身的伸展運動,其目的就是使腿部的肌肉及帶的柔軟性提高。要跑步之前先在附近慢跑15-20分鐘,也就是暖身運動。也就是要做跑步之前事先做好伸展及暖身運動。如果跑完一段相當長距離,腿部關節就要做冰敷(Icing。棒球選的投手投了1局(Inning後肩部的負擔已相當重,因此要冰敷肩部 1小時。如果是慢跑的人跑了一段距離後最好在膝關節或腳部冰敷,如此可以保持腳部長期健康。

 

 

 

平 假 名 - 濁 音 & 半 濁 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阿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