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胰臟的腫瘤中最多見的就是胰管內乳頭狀粘液性腫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IPMN),占胰臟囊胞腺腫瘤9成以上。IPMN是發生在胰管內上皮的腫瘤。IPMN很有可能轉變為惡性囊胞腺腫瘤(Mucinous cystic neoplasm:MCN),不是全部,而是一部分會轉變為惡性腫瘤。

   這種情形與普通所稱的胰臟癌有別,會呈現囊胞,其壁會形成腺腫瘤。如同大腸的息肉,有一部份會轉變為癌,最多見的就是IPMN。最近瞭解到,有了IPMN,在胰臟其它部位,也容易發生胰臟癌。因此有了IPMN的病患,其正常的胰臟還是要注意,很可能會轉變為癌症。

   通常IPMN轉變為癌,稱為IPMN由來浸潤癌,可能是經過Adenoma後轉變為癌。大腸的de novo,並不是息肉引起癌,而是大腸其它部位容易引起癌症,而胰臟癌的發生也有類似情形,胰臟有了IPMN,胰臟正常的部位也容易轉變為癌症。目前,日本對於IPMN成為最熱門的話題。

   日本對各種疾病,通常都會做各種檢查,例如IPMN的病患,即使沒有罹患癌症,還是會擔心會罹患癌症,因此做追蹤檢查,如影像檢查,即使罹患癌症手術治療後還要繼續追蹤檢查。日本以外的國家,對癌症的治療後,很少做追蹤檢查。IPMN的病患會合併癌症,在其他國家很少注意到,這種IPMN的病患會合併癌症,外國人認為,可能是一種Japanese disease。這種疾病,在日本的報告是多見的疾病。如要從胰臟獲得細胞診,比起胃和大腸難得多。如果簡接獲得細胞診,診斷為陽性,那就可能罹患癌症,但如果沒有癌細胞也不能說是陰性。還要注意症狀,如果出現阻塞性黃疸,細胞診陰性,還是可認為有癌細胞。如果是胰臟炎就不易分出,有無罹患癌症。因為良性的胰臟瘤,也會發生胰臟炎,觀察症狀和胰液細胞診來診斷,還是有其限度。最後還是靠影像診斷來評估,可分為胰臟主導管型與分枝導管型。胰臟的主導管型,在胰臟中間的胰臟主導管,形成IPMN,這時惡性癌的可能性會很高,這種情形最好採取手術治療。

   其次談到IPMNMCN的國際治療指引,就是大概提了一下,並沒有明確的說明。談到胰臟主導管較粗為7mm,也有人認為10mm,通常正常的胰臟主導管為1~2mm,與上述較粗的主導管比較應是相當粗。

   發生腫瘤最多的是分枝導管型,要分辨惡性或良性,有時會有困難。如果要使用影像診斷要注意3點:1. 囊胞中的壁出現結節,惡性度會很高。2.如果胰臟導管較粗的人,分支型也容易罹患胰臟癌。3. 從前的指引,如果囊胞的直徑超過3cm惡性度會升高。2012年新版的指引,指出,如果超過3cm,要注意,有必要詳細檢查,不必要馬上切除。通常檢查壁上結節,要使用超音波內視鏡的檢查,其它還要使用CT MRI,必要時使用經內視鏡逆行性膽胰管攝影術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ERCP)。

   其次談到MCN,具有類卵巢間質的胰臟囊胞腫瘤。也就是腫瘤間質,有類似卵巢的組織,這就是MCN的定義。這種類卵巢間質,與女性荷爾蒙有關,有Estrogen Progestrone 受體。

   其次談到IPMNMCN的異同,從手術取出的卵巢樣間質,能夠使用病理學證明,那就是MCN,從前沒有使用病理學診斷時,臨床上很難診斷。兩者的共同點就是,囊胞中液體為粘液,同時也是囊胞性腫瘤。不同點,使用影像診斷大部分可以做鑑別診斷,MCN大部分為女性,發生部位也有其特徵,在胰臟頭部幾乎不會發生,其它數目、胰臟導管的擴張,粘液有沒有流出十二指腸乳頭等,在影像診斷中都可做鑑別診斷。最後就是取出的標本做病理診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阿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