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瑞特氏食道( Barret esophagus) 是由Norman Barret醫師的名稱而來。本疾患與逆流性食道炎有密切關係,巴瑞特氏食道很容易發生食道癌,尤其是歐美的白人發生頗多,在食道癌的發生比例也相當高。

   本來巴瑞特氏食道的粘膜是由扁平上皮細胞,但被胃的圓柱上皮細胞所取代。其原因可能是逆流性食道炎引起,這種食道的圓柱上皮細胞,因基因的變化,而一部分發生癌病變。

   雖然逆流性食道炎的病患有增加,一般都會擔心會轉變為食道癌,但東方與西方有所不同。在歐美,因巴瑞特氏食道發生食道癌有半數以上,但日本很幸運的發生率還不到5%,可能是2 ~3%,轉變為癌症的病例不多。

   會發生如此的差異,除了基因外,還有本疾患的疾病結構不同,因日本比歐美時間滯後Time lag 20~30。在歐美逆流性食道炎變得很多,接著巴瑞特氏食道也增加很多。日本是逆流性食道炎增加很多,並非是巴瑞特氏食道。基本的發生原因是逆流性食道炎,因胃酸的分泌成為重要的因素。這會關係到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及胃粘膜的萎縮與此有關。如此說來,歐美的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及胃粘膜的萎縮,比起日本,提早結束,因此歐美的胃粘膜的萎縮較少。日本也因此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率也開始下降,就因這個緣故,逆流性食道炎開始增加。

   從臨床上巴瑞特氏食道與逆流性食道炎要做鑑別診斷,有時會有困難。最確實的診斷為內視鏡。雖然有的逆流性食道炎,可以從症狀,獲得某一程度的診斷,但是否巴瑞特氏食道,還是要靠內視鏡檢查。

   談到巴瑞特氏食道在歐美與日本,在性格上有些不同。在歐美的巴瑞特氏食道,有明顯的食道炎加上圓柱上皮細胞化的範圍比較廣,因此使用內視鏡檢查,一目瞭然。但是日本的巴瑞特氏食道,其範圍很小,幾乎無逆流性食道炎所見。因此在巴瑞特氏食道的專家們認為,歐美的巴瑞特氏食道與日本的巴瑞特氏食道有重疊的部分,但病態有一點不同,同樣都稱乎巴瑞特氏食道。

   其次談到LSBE(Long segment Barrett esophagus),這是由Skinner所提倡的定義,意思在食道的下端,也就是食道與胃連接部位算起,向上3cm以上,都是圓柱上皮細胞化的粘膜稱為LSBE。比這個小的範圍稱SSBE(Short segment Barrett esophagus)。在臨床上兩者有所不同,LSBE與逆流症有明顯的關係,但日本人罹患的多半是面積比較小的逆流症,因此可能與逆流症沒有直接的關係,可能與癌病變有關。SSBE也會發生癌症,但發生的頻率不高。

   日本的內視鏡檢查,可說很發達,可以做到很精密的檢查,因此,侵犯範圍較小的巴瑞特氏食道被發現了很多。通常被檢查的病患中,有20%發現有巴瑞特氏食道,其中LSBE僅有0.2%~0.4%,非常少,但是在歐美LSBE的病患比較多。在這方面日本並沒有性的差別,但是歐美,談到巴瑞特氏食道,以白人的男性比較多。

   巴瑞特氏食道基本上與胃食道逆流或者逆流性食道炎有關。也就是會發生逆流症的肥胖、生活習慣病和喝酒都有關。

   談到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與逆流性食道炎與巴瑞特氏食道的關係,因為有了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胃酸的分泌會減少,對此兩種疾病反而有幫助。但與服用胃藥的一種PPIProton Pump Inhibitor)關係不大。

   最後談到P53抑癌基因的問題,如果P53抑癌基因有突變,目前與證實與巴瑞特氏食道癌有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阿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