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耳道的黴菌感染,占外耳道炎的10%,外耳道炎最易罹患的是細菌性,而外耳道黴菌感染是病患在挖耳朵,不小心傷到外耳道,而感染黴菌引起。中耳罹患黴菌感染很少見,但從中耳的耳漏有時可檢出黴菌感染,常與細菌感染混合在一起,治療時使用抗菌藥就可改善。

   外耳道的黴菌感染,從耳鏡檢查有白色或黑色的落屑,因此造成病患的耳朵很癢,而且有耳漏。發生的黴菌有Candida Aspergillus主要的代表致病菌。本疾患發生遷延化的原因,可能還罹患某種基礙疾病,如糖尿病、免疫不全,長期服用類固醇又因使用抗菌藥發生菌交代現象(Microbial substitution,而發生黴菌感染。如果有反覆的耳漏發生,很可能有腫瘤性疾病隱臟在其中,或者破壞骨及炎症的惡性外耳道炎的可能性還是會有。

   如果外耳道黴菌感染,而引起鼓膜穿孔,那是炎症非常嚴重的情形之下才會發生。通常就有外耳道炎而已,鼓膜穿孔的情形可說很少見。但是落屑可能累積到鼓膜的方向,因此可能發生重聽或炎症性的疼痛。

   最近有許多人喜歡清除外耳道的病患在增加。過度清除外耳道,反而容易引起,外耳道的表皮剝落,同時會傷到表皮。而空氣中有許多黴菌,引起感染,如果感染進入深部,就會引起炎症的遷延化。

   治療,日本是使用Burow's solution,是13%醋酸鋁溶液為主要成分的溶液,治療外耳道的炎症有效的報告。因本劑使用後會有刺激,因此會有疼痛的感覺,因此使用時,先將棉球在藥水泡一下,然後放入外耳道15分鐘,取出棉球後,再清理外耳道,最後塗上抗黴菌軟膏或乳液。實際上在削外耳手術後,或中耳炎手術後遺症有耳漏不止的情形發生,此類病患如果沒有鼓膜穿孔也會使用上述Burow's solution。如果有黴菌的落屑,在治療時一定要清除乾淨,否則很難治癒。

   其次談到外耳道的黴菌感染有表層的感染與真皮與皮下的2種。如果是表層的,在局部塗上抗黴菌軟膏就有效。但是如果深部組織已進入皮下組纖,除局部治療外,還要加上內服抗黴菌藥才能奏效。

   前已述及,外耳道的黴菌感染主要有2種,AspergillusCandida,如果是Aspergillus感染使用的藥物為Itraconazole有效,如果是Candida感染Fluconazol有效。

   如果外耳道有細菌的感染,可以使用點耳液或者內服抗菌藥就可控制,但是如果是黴菌感染引起的,耳鼻喉科醫師在顯微鏡下,將外耳道的治療,使用吸引器,清理乾淨是最重要。將落屑清理後,有人使用Burow's solutionPovidon iodine的也有,通常外耳道清理乾淨後,稍為使其乾燥,再使用抗黴菌藥的軟膏塗抹,雖然是很花時間的處理方法,但是一定要這樣做才能奏效。如果局部治療沒有效時,要考慮深部感染的可能性,很可能是AspergillusCandida的感染,做黴菌培養後選用適合治療的抗黴菌藥。如果時間拖久,不能治癒,那就要考慮別的疾病、腫瘤或其它惡性外耳道炎的可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阿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