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焦慮症Anxiety disorder)的病患在增加,談到治療分為精神療法和藥物療法二大類。本文所討論的是輕度的焦慮症,一般臨床醫師也可治療,如果是嚴重病患,宜轉介專科醫師治療。

   治療的原則就是要使病患能夠安心。焦慮症的病患,遭遇一點困難,就會發生不安和緊張。如果病患見到醫師後,能夠放心,希望下一次還有機會想來看醫師。問題沒有辦法,一下子就解決,因為問題很多,只要每次來看診時,能夠慢慢解決,是最重要,也就是能夠使病患安心才是最重要。

   醫師要與病患的不安,恐怖的感情有共感和共鳴。不安是,每個人都會有感受,而要把它完全消除,是不可能,能夠讓病患瞭解這件事。然後慢慢的,從心理教育開始,慢慢談到不安的問題。

   這種情形與時代背景有關,如解雇(Restructuring) 的問題,介護的問題,兒女的問題,隨著年齡增長後,要煩的事情實在太多,有人對這樣的事很敏感,有人也有不在乎。

   人的個性,有的生下對每一樣事情,都會帶有不安,這種人大概占1/3。這種人會長期保持這種個性,遭遇不愉快的事,會使得不安更加嚴重。也就是有人容易感到焦慮,有人卻不容易感到焦慮。

   容易感到焦慮的人,要從行為獲得自信是很重要的。例如醫師可鼓勵病患做某一件事。病患如果點頭,同時說,我也想做,如此醫師宜向病患更加鼓勵推薦。

   焦慮有下列兩種情形,一種是如有很強烈的焦慮或恐怖感,不會持續很久。因此,宜向病患提醒,要忍耐一下。例如恐慌(Panic)發作10~15分鐘後,症狀就會減輕。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全沒有焦慮,在現實生活中,不太可能。我們可以說,帶有一點不安在生活,我們可認為這種不安是正常生活的一部分。總之治療要花一點時間來加以治療。

   談到本症的對症療法,也就是把大腦放空,英文稱為分心、注意力分散(Distraction)的療法。這個方法就是說,一個人對某一件事有不安的時候,行動也會受到影響。可先把注意力集中在別的地方,等恢復正常後再做原來的工作。例如,先聽音樂,或做輕鬆的運動。在這方面也要注意,不要太熱愛音樂和運動,把原來要做的工作忘記。

   談到認知療法(Cognitive therapy),也會有效病例。當一個人有不安的時候也會發生行為的困難,因此不敢向前邁進一大步。如果鼓勵向前踏一步,如果病患向前踏一步,並沒有甚麼可以恐懼的,於是病患的想法會改變,想法改變後,就會出現自信。這就是認知療法或者是認知行動療法。

   談到治療,如果病患的焦慮嚴重,而發生行為有問題時,還是要用藥物治療。使用的藥物有抗不安藥及SSRI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等抗憂鬱藥物。此類藥物主要含有抗憂鬱藥物,但是SSRI主要是緩和不安的心情,心情會變得比較輕鬆,如此治療可說向前踏出一步。抗不安藥也就是可讓病患感覺較輕鬆,可讓行為慢慢接近正常。

   在治療藥物方面,抗不安藥物的效果比較早期出現,很快就可以消除緊張。但是抗憂鬱藥物的效果要使用藥物2星期後始出現。因此病患不能等那樣久,要2種藥物同時使用,效果出現後,把其中1種藥物除。抗不安藥物會有依賴性,要減少劑量,或者要除並不是隨便可以除。要視情形,如果病患服用藥的時候,還能活動表示病患需服用這種藥,並不是要不要用藥,而是用藥後,病患變得如何才是重要。

   本治療不能太急,除服藥外,醫師還不斷幫助病患,鼓勵病患,病患最後會發現,人生沒有大不了的事情。

   談到治療的效果,視病例,有的要花幾年的時間才能治癒。重要的一點就是病患肯回診,繼續門診,門診對病患來說,也是一種「藥物治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阿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