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小腸細菌過度生長(Small interstinal bacterial overgrowthSIBO)的觀念,在歐美,約在30年前就已提倡SIBO的觀念,但日本是現在開始注意這個問題。如果將SIBO直譯就是小腸細菌過度生長,因而發生腹部出現各種症狀,例如,腹部膨脹感、腹痛及腹瀉等症狀,都可稱為SIBO,有時也會出現便秘的症狀。通常這種症狀日文稱為不定愁訴,也就是我們說的全身不適(General malaise)。

談到空腸(Jejunum)和回腸(Ileum)的細菌的合量。談到大腸有很多細菌是一種常識,但空腸含有多少細菌,由十二指腸剛進入空腸時,並不會含有很多細菌,大概其內容物為1公克含有細菌103的程度。這是胃有胃酸,十二指腸有膽汁,抑制細菌變少。如要深人瞭解,要說得正確卻很難。在正常的小腸有多少種類的細菌,有多少量的細菌,目前的研究剛進步到這個地步。內視鏡很不容易進到小腸,也很難採集檢體(Sample),很難研究細菌的種類和數量。自從日本的山本教援研發的雙囊小腸內視鏡Double balloon enteroscopy),才容易採集檢體,也就能做小腸細菌的研究。

如果有了不定愁訴的病患,最好能做雙囊小腸內視鏡,檢體,以測定菌量,但這種檢查,目前還在研究階段,並沒有普遍化。在歐美使用的是同位素(Isotope),如同Helicobacter的檢查使用的尿素呼氣試驗(Urea Breath Test),如同小腸細菌過度生長的SIBO版的檢查方式。日本這方面才開始教導學生,還沒有普遍化。檢查時,主要是要喝同位素,但這種放射線是非放射線同位素,細菌會代謝非放射線同位素,排出體外,測定代謝非放射線同位素,就可推測,小腸內部的細菌含量。直接的方法就是,剛才提到的直接使用內視鏡採到檢體,這種檢查還沒有普遍推廣。如果有了檢體後,做定量的細菌培養,也就是1公克的檢體可以培養多少細菌,本檢查在一般的臨床檢查是很困難的,只有研究單位才可以做的檢查。

另外一種檢查使用核酸,尤其是以DNA分析腸內的細菌,這個方法的缺點就是活的細菌和死的細菌都混在一起。解決這個方法就是,使用RNA,或者使用死的細菌的DNA加以修飾,使其不起反應,但這種方法還在研究中。

談到發生SIBO的原因:

  1. 腸內的內容物的通過障礙,這種通過障礙,有解剖學上的狹窄及生理的蠕動障礙。
  2. 做憩息或消化道的手術後形成盲端,在盲端的內部會有過多的細菌生長。
  3. 胃酸分泌異常,胃酸可以抑制細菌,如果分泌有異常時,在小腸就會發生細菌的增生。胃酸分泌減少時,如有胃粘膜的萎縮或使用PPIProton-pump inhibitors時,胃酸分泌會滅少。談到這種Ph異常與細菌的關係,原來上消化道,是從胃、十二指腸、空腸,這個部位是細菌較少的部分,這是因為胃酸的關係。其實在食物中有很多細菌,在口腔中也有很多細菌,但上消化道的細菌會變少,主要就是受到胃酸的影響。當胃酸的分泌減少時,上消化道的細菌就會開始增生。

   談到鑑別診斷,因為其症狀並不是很特殊,目前要做鑑別診斷可能會有困難。臨床上,可能會有不明顯的腹部不適,或者正在做過敏性大腸症候群的治療的病患的可能性會比較高。但要做鑑別診斷,可能有困難的情形會比較多。

   如果要治療,因為發生原因有多種,如果使用,抗菌藥,可能一時有效,不久細菌還是會增生,根本上不會治癒。如果有憩室,很快就會恢復原來細菌過度生長。因此,治療要查明原因,如果是藥物引起的,不要長期服用PPI。如果病患有不定愁訴多其中有過敏性大腸症候群,此類病患之中。可能一部分有潛在的SIBO。因此,有一部分病例使用過敏性大腸症候群的治療無效的病例。此類病患要進一步詳細檢查,是否罹患憩室或萎縮性胃炎。

   今後對本疾患的研究要朝著,小腸的細菌叢的正常與不正常的細菌。研究何種細菌增生,引起症狀。目前並沒有詳細研究菌種,因為並不是所有細菌都是「壞」的細菌,要把「好」的細菌和「壞」的細菌分清楚,此點很重要。

 

 

關鍵字:小腸細菌過度生長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小腸細菌過度生長
    全站熱搜

    阿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