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臨床上,對於小兒蕁麻疹(Urticaria)並沒有一定的常規檢查。常做的檢查Ⅰ型過敏原檢查的Prick testCAP-RAST的特異IgE抗體的測定,通常會做一般生化的檢查是有,並沒有一定要做這種檢查,也沒有被推薦要這樣做。通常視臨床的情形,決定做何種檢查,這是基本的原則。

    日本皮膚科學會蕁麻疹治療指引指出,分為3大類:

1.沒有明顯的誘因,但每日還是會反發作,為特發性蕁麻疹。

2.有了刺激才會發生症狀的綉發性蕁麻疹。

3.有特殊蕁麻疹,或類似疾病。

    要做正確的診斷後,視病態加以治療的可能,因此,要問診及臨床症狀,以推測病型,再使用檢查加以確認。

    談到病型推測的秘訣,要注意蕁麻疹是急性發作,或慢性發作,小兒發作,以急性發作的情形多見。急性發作時,要詢問病患或家長,有無合併感染症,或有特殊物質的刺激等。刺激比較多有食物、藥物、橡、植物、動物、水及開水、寒冷及溫熱的物理刺激,此等要詳加詢問。還有小兒有時有遺傳性疾病要注意。

    談到小兒第3種,比較特別多的有肥大細肥引起的色素性蕁麻疹、類似蕁麻疹血管炎Schnizler症候群,Cryopyrin-associated periodic syndromeCAPS等。雖然此類疾病,不是常見,但診斷時要排除在外,並在普通蕁麻疹中何種物質會引起特殊的刺激,加以思考。如因找不到原因,要歸類於特發生,可能較易診斷出來。如果為特發生,過敏原檢查就沒有意思。

    談到刺激性有動物及藥物,要如何檢查的問題。如果小兒有感染性疾病,同時在服藥,這時可能是感染或藥物引起。如果藥物引起,要做皮膚試驗、內服藥物試驗、淋巴結刺激試驗,如果此類試驗被否定,那就可能感染引起的可能性比較高。通常做藥物誘發試驗時,等小兒退燒時,病情穩定後做藥物誘發試驗。

談到動物引起,要證明是有一點困難。如貓頭皮屑或毛發生過敏,就要做去除試驗,也就是住在沒有的環境,觀察症狀有無改善,如改善,再住進有的環境,症狀是否惡化。這時不能過度相信IgE RASTRadioallergosorbent test)。可作為參考,還是要使用去除和負荷試驗加以確認。

    小兒比起成人有較多的過敏性蕁麻疹,但也有非過敏性性蕁麻疹。

小兒膽素型蕁麻疹 Cholinergic urticaria)常見,發生於洗澡、運動、興奮、出汗時,皮膚出現栗粒的小膨疹,及其周圍有紅斑,這也是非過敏性疾病。如果感染為明顯,要決定為誘發因子,就能以特發生加以分類。另外在食物中引起的,如鯖魚、鮪菠菜中有組織胺,就屬於非過敏性。

    談到使用抗組織胺藥物治療,第一代抗組織胺藥物有抑制大腦的副作用。

談到治療,首先要找出發生原因及惡化因子,並把它去除為第一工作。其次為使用抗組織胺藥物治療。如果是誘發皮疹的型態,要確認誘發皮疹的因子,然後主治醫師在指導上,要避免誘發因子,如果誘發因子不明,為特發性蕁麻疹,就要使用抗組織胺藥物治療。如果是小兒要選用適合小兒用的抗組織胺。但在日本使用抗組織胺,使用於2歲以上的小兒,對於出生後體重過低、新生兒、嬰兒的安全性並沒有確認。日本的指引,並沒有指明要如何使用第一代或第二代抗組織胺。但歐洲蕁麻疹指引,推薦使用,不發生大腦抑制的第二代抗組織胺,H1受體拮抗劑。先使用單劑的標準劑量,如果不能使小病患鎮靜,可以增加劑量,可以增加到4倍劑量。如果無效,可以改用其它種類的藥物。

    日本第二代抗組織胺藥物,從前對小兒並沒有適應症,即使有適應症,適用的範圍很小的情形比較多,但現在適應範圍擴大。

    另一方面第一代抗組織胺藥物,易移行到中樞神經,對小兒易造成嗜睡、痙攣、興奮、夜尿等症狀,此等要注意。在第二代抗組織胺也有易移行到中樞神經,有OxamideMequitazineSetilisin等還是要注意。抗組織胺藥物的使用,使用標準劑量,1~2週,劑量不變,也不要停藥,觀察症狀有沒有改善。如果沒有改善,可增加到1倍劑量,如果沒有改善,可使用補助治療藥,如H2 blocker Leukotriene拮抗劑。如果症狀沒有再出現,將其為維持劑量,經1個月後, 再開始減少劑量。如果沒有出現症狀,經1個月,然後每3日服1次藥,最後停藥。如果治療困難病患,治療時間為數月,甚至1年。

    現在第二代抗組織胺藥物推出許多種,但需要正確的診斷,這是最重要,有了正確的診斷,用藥都沒有問題。

 

 

關鍵字:小兒蕁麻疹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小兒蕁麻疹
    全站熱搜

    阿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