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食肉菌 Flesh-eating bacteria)致病菌,主要為A球菌(Group A streptococcusGAS)血清型G球菌(Group G streptococcusGGS)感染後發病。

    本來球菌在小兒時,在喉頸算是一種常在菌(Normal bacterial flora,為何變成超級兇猛細菌問題。基本原因為發病者,多數為高齡者,或者有基礎疾病,這在流行病學證實。很可能高齡者的免疫力下降有關。

    日本報告顯示,男性容易罹患,同時喜歡喝酒人容易罹患,因此,的罹患率較低。

    日本感染症研究所的研究顯示,本病例每年都在增加。2015年為500人。在10年前約為200人左右,其後病例一直在增加。其增加的原因還不十分清楚,可能與高齡化社會有關。另外感染症研究所,一直在提醒大眾有關,還有醫師的認知度提高有關。

    最初發現本疾患時,可能認為是風土病,也就是地方病。但現在發現,隨人口增加,本病例也增加,任何地方都一樣。

    從前不知道有本疾患,被感染後,很快就死亡。本文談到A球菌及G球菌,目前瞭解到,在A球菌有emm密碼,可以複製M蛋白,出現在細胞膜表面,這種型態球菌,會造成病患,很快轉變為劇症型,如果沒有emm密碼,就不會造成劇症型。

    一般都瞭解到,本疾患嗜中性白血球(Neutrophil),不再吞食細菌。

    談到M蛋白種類有多少的問題,現知道有100種以上,其中有4種在劇症型被發現,尤其emmⅠ型,即M蛋白Ⅰ型,每年都有流行。M蛋白Ⅰ型就會抑制嗜中性白血球。

    談到本菌的來源,通常在成人,喉頭還保留球菌的情形不多,但在就學前的小兒,可能為球菌的保留者(Reserver)。小兒發生1球菌感染,而產生免疫,而球菌保留下來,雖然小兒有球菌的保留者,但發生劇症型感染症,可能為突變型,也不多。剛才提到M蛋白種類有多少,現知道有100種以上。如果被感染後組織有壞死,可以切開後將液體革蘭氏染色,如果有發現細菌,就可以確定診斷。其它的症狀,有手腳腫脹,有發燒等,如同感冒症狀,有時,也不易鑑別診斷。臨床診斷,不做核酸檢查及PCR,那是做研究的檢查。

    談到治療  β-內醯胺類抗生素(Beta-lactam antibiotic)對A球菌及G球菌有效。但是細菌的密度過高時,就會沒有效,這種情形可投予克林達黴素(Clindamycin)。通常β-內醯胺類抗生素對細菌正在繁殖時,可以抑制細菌繁殖,等到細菌繁殖很多時,就會沒有效。

    現在談到抗藥性的問題,基本上,在治療上,球菌發生抗藥性的情形可說沒有。如果能早一點發現鏈球菌感染,細菌還沒有大量繁殖前使用普通抗生素,β-內醯胺類抗生素都有效。

    通常本病患再發生感染的可能性不高,但是如果emm,發生突變就很難說。

    談到家裡有人罹患本疾患,其它人,要不要做預防性治療的問題。原則上不必要。
 

關鍵字:食肉菌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食肉菌
    全站熱搜

    阿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