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日語所說的「統合失調症」就是我們說的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本來日語剛開始也如同我們稱呼精神分裂症。日本的病患家屬普遍認為精神分裂給人一種不良印象,否定病患的人格,因此精神障礙患者家屬集體向日本「精神神經學會」要求改名,因此精神神經學會於2002年改為「統合失調症」。

在一般人口中約有0.7%罹患「統合失調症」,也就是約在100人中有1人罹患「統合失調症」,男女比為11,好發年齡大約在20-30歲,男性發生的年齡稍早,大約在15-25歲,女性較遲,大約在20-30歲。初期症狀有幻聽或妄想等「陽性症狀」,但明顯出現症狀並不多見,倒是「陰性症狀」的憂鬱氣氛,和慾望降低等症狀會比較早期出現。其次就是不想上學,或行為上精神較差,有自閉等情形較為多見。因為發病的年齡為學生的年齡或開始就業的年齡,因此不是不想上學,就是不想上班。有的就學同學在學校有惡言相向或行為不檢等行為,不得不休學,這時要注意,有可能罹患「統合失調症」。本病的發生有遺傳因素外,又因生活圈突然擴大,如考上大學,或開始就業,這時最容易發病。

診斷方面,「統合失調症」在一般人口少於1%,如果雙親有一人為「統合失調症」,其發生的危險率為10%,因此遺傳因素有助於診斷。病患往往會認為幻聽或妄想到的事情是真實,而非虛幻的,但有的病患不認為是如此,或者乾脆把此等症狀隱瞞。通常病患說出的症狀為失眠或不安為主要症狀,因此常發生生活上不能適應。如果醫師對病患有懷疑,下一次來看診時,請病患把家屬一齊帶來,如此可獲得更客觀的訊息。

對於專科醫師診斷「統合失調症」的步驟就是要分清楚是否罹患器官性精神疾病、腦瘤或內分泌疾病,因為此類疾病也可以引起幻聽或妄想。將此等疾病做鑑別的診斷,然後再與憂鬱症作鑑別診斷。尤其是此等症狀的初期症狀很類似,鑑別診斷也不是那麼容易,不要看過一次病就下診斷,最好看過幾次病後再下診斷。

另外一點就是,最初可能沒有辦法正確的聽取「陽性症狀」,如有懷疑,慢慢地,病患與醫師溝通後,病患信賴醫師後會把心中的話坦白說出來,也就是「陽性症狀」提出來後,最好這時才下診斷。

如果和「統合失調症」同樣有幻聽或妄想,而會一過性()出現時稱為「急性一過性精神病性障礙」。如果症狀繼續存在時,那就可改為「統合失調症」。

如果有幻聽或妄想,病患感覺極度痛苦,或者幻聽或妄想影響病患的行動,例如幻聽或妄想可能導致危險的行為,這時緊急對策就是趕快開抗精神病藥。但是如果並未獲得確實診斷,病患也沒有危險的行為,或者有自殺的念頭,開抗精神病藥物要慎重為之。如果病患有危險行為那就得住院治療,但住院治療也要注意,不要造成病患討壓住院的情形發生。

               

談到對「統合失調症」的病患開處方,最重要的是要能夠使病患按指示服用。最近常提到遵守(Adherence)的觀念,最好是確定診斷為「統合失調症」後,可告知病患並說明服用藥物的重要性及其副作用。對於提高遵守的觀念,就是病情穩定後給予說明讓病患接受,如果沒有給病患好好說明,服藥中斷後本病容易再復發。

 

 

註:指某一臨床症狀或體徵在短時間內一次或數次出現,往往有明顯的誘因,如發生在進食某種食物、服用某種藥物、接受某種臨床治療或其他對身體造成影響的因素之後。隨著誘因的去除,這種症狀或體徵會很快消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阿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