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談到抗藥性細菌,全世界都成為很大的問題。目前日本有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其中還有各種細菌產生抗藥性,造成困擾。日本國內抗藥性的細菌,確實在增加,而且集體發生的報告也有。
談到抗菌藥物的適當使用,其定義為,按美國指引(Guidline):將感染症的治療及預防做到最大的效果,使抗藥性的細菌降到最低,要做到,限制不當使用抗菌藥物,並將抗菌藥物的選擇、使用劑量、使用期間,要合理的使用。
談到臨床上,常對感冒病患使用抗菌藥治療的問題。大部分的感冒為病毒引起,因此,用不上抗菌藥物。這種情形,診斷很重要,如果有發燒,或者CRP(C reactive protein很高,就開始投予抗菌藥物,不被認為合理的治療方法。例如病患罹患感冒症候群,多數病患使用抗菌藥物,並不被認為,可以預防住,或作為肺炎的預防。
其它還有感染性腸炎,多數病例,用不到抗菌藥,就能治癒。還有罹患感冒症候群中的急性副鼻竇炎,或急性支氣管炎,使用抗菌藥物治療,並沒有很好的效果,這是最近的研究始瞭解。
談到抗菌藥物的選擇,使用於何種病患,其次要注意那個器官受到傷害,此2點很重要。如果知道背景及器官,可以推測,何種細菌感染,可使用何種抗菌藥物。最好這時,同時作細菌培養,鑑定確實何種細菌引起感染。另外還要注意,在區域或醫院,抗藥性細菌也會有很大的不同,醫學上稱為局部因素(Local factor),對選擇藥物治療也有幫助。
談到抗菌藥物的使用劑量,目前對藥物的使用劑量頗有研究,也就是PK/PD的研究,即藥物動態學(Pharmacokinetics)及藥力學(Pharmacodynamiics)。例如內醯胺類抗生素(Beta-lactam antibiotics)Penicillin及Cephem的抗菌藥物,如能保持某一定的濃度,時間越長,效果越好。或者Quinolone系及Aminoglycoside系抗菌藥物,其血中濃度越高越好。藥物有濃度依賴性。依上述理論,投予Quinolone系的藥物,1次投予較大劑量,然後要有間隔投予,或者投予Penicillin時,要分開來投予,如此可以做到藥物合理化的使用。主要就是合理調整藥物劑量和投予間隔。
口服藥物經口服後,經消化道吸收,再經肝臟後能夠利用的,會少很多,也就是生物利用度(Vioavailability),瞭解此點後,投予藥物的劑量就容易合理化。
談到使用藥物的期間,一般臨床經驗,大致決定,例如膀胱炎的病患,最近投予3日的抗菌藥物;如果肺炎球菌的病患,至少要投予5日以上的抗菌藥物。如果投予病患的藥物,足夠治療疾病,在某一定時間後,就不必長期投予藥物。
談到日本抗藥性細菌的問題。1980年代,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成為很大的問題,其後這個問題慢慢減少。其後大腸菌及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屬於革蘭氏陰性桿菌的抗藥性細菌慢慢增加。比起世界各國的抗藥性細菌的發生頻率,稍為低。但是日本的Macrolides類抗生素抗藥性細菌增加很多,是其特徵。
最近對黴漿菌(Mycoplasma)感染,使用Macrolides類抗生素無效的報告。日本使用Macrolides類抗生素,比起國外多,因此,可能引起抗藥性有關。
日本口服抗菌藥,用得比較多的有Macrolides類抗生素、第三代Cephem系抗生素Quinolone系抗菌藥,共3種。
如何使得,不會發生抗藥性的問題,要定出方法,有時很難。日本使用的方法就是,在醫院限制使用廣效的抗生素。通常限制使用廣效的抗生素,如碳青霉素烯類抗生素(Carbapenem antibiotic 或抗MRSA藥物,屬於管制藥品。另外在醫學會的指引也有註明,同時在各醫院抗藥性的問題,也不一樣,也就是局部因素(Local factor)有關。另外醫院收容的病患不同,規模不同,所發生的抗藥性的細菌也不同,參考上述情況來防止抗藥性細菌的產生。

關鍵字:抗藥性細菌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抗藥性細菌
    全站熱搜

    阿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