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內會發生晝夜的體溫變化,本來就有生理時鐘(Circadian rhythm)。因地球自轉,會發生24小時,分為晝夜,而人體的生理時鐘,對晝夜有自主神經及荷爾蒙,以維持生命,因此,使得發生體溫的日夜變化。通常1日之中,體溫最高為午後1~6時之間,最低為清晨3~6時之間,其相差平均為0.7~1.2°C。原則上活動時,體溫會較高,休息或睡覺時,體溫會較低。
測量體溫,因部位不同,體溫也會有差別,如測定口腔體溫,有35.6~38.2°C。通常小兒的體溫較高,老年人的體溫較低,隨年齡的增長,體溫也會稍為降低。上面所提到的,測定體溫的部位為口腔體溫,但通常測定體溫為腋窩體溫,還有肛溫。測定體溫的位置不同,會出現體溫稍為有差別。
通常日本測定腋窩體溫為基本原則,因為比其它測定部位的體溫,較低的體溫。比起口腔體溫有0.3°C的差別。肛溫比口腔體溫高0.2~0.3°C,與視床下部下視丘(Hypothalamus)週邊的溫度,即電腦溫度監控軟體(CoreTemp)非常接近。
通常睡覺時,體溫會較低,白天活動時,體溫會較高,這是一般人可以瞭解的。但控制體溫還有自主神經的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
這種體溫的變化與小兒、成人、老年有關。在小兒期為生長期,代謝旺盛,內臟本身也會產生熱,加上小兒閒不住,不停活動,因而體溫會升高。高齡者因隱退,各種活動減少,肌肉減少,因此熱的產生也減少,另一方面散熱的機制低下,如皮膚知覺(Senser)的感受性低下,即使氣溫下降,也很難感覺到。但年輕人對這方面較敏感,在1°C的氣溫就會感覺到,而高齡者,要超過2°C以上的氣溫變化時,才有感覺。
通常肛溫略為下降時,可以誘發睡眠,如果沒有肛溫下降,自然會影響睡眠障礙,或者會淺睡而已。
現代的人普遍低體溫,可能與成人的工作疲勞,加上生活不正常,使得生理時鐘也亂了起來,導致低體溫。
曾有一位病患,感覺有點疲勞,其平熱為35.3°C,今天體溫升高為36.5°C。病患要求醫師開抗生素服用。這種要求,可說有一點過分。基本上要檢查這種熱是屬於那一種。如果懷疑有發炎,可以檢查血液,CRP(C reactive protein),中性粒細胞(Neutrophil),然後始決定如何治療。
其次談到低體溫感覺及低體溫症有何不同。所謂平熱,是健康的人,平常的溫度。談到低體溫症有明顯的肛溫降到35°C以下,表示嚴重的狀況。如果低體溫症的感覺,是比周遭的人體溫較低,是一種感覺上的表現。
談到低體溫症,如果續發性的,可能是甲狀腺機能低下症引起,還有偶發性,如外面的氣溫太低,凍傷或凍死,其前期症狀就是體溫過低。
通常高齡者測定體溫,使用腋窩溫,因為瘦的關係,腋窩的空隙變大,這時,有時測出的變成低體溫,可改用耳內體溫。耳內體溫在口腔與腋窩體溫之間。
其次談到飲食與流汗,因為吃東西時要使用肌肉咀嚼,加上內臟的活化代謝,使全身的體溫升高。
關鍵字:體溫的體內變化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