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首先談到胎兒,是在無菌狀態,一旦出生後,會接受母親的腸內細菌及陰道細菌。最初有環境中的細菌,雙叉乳酸桿在新生兒腸道中增生。當新生兒開始餵哺母乳時,雙叉乳酸桿菌( Lactobacillus bifidus)在腸道繁殖,到了斷奶時,轉變為成人型的腸道細菌。
從母親來的細菌,如何定居在新生兒腸道,其機轉目前還不十分清楚。現只知道,母親腸內細菌要附著在新生兒腸道,需要新生兒腸道粘膜表面上糖鏈,與其細菌糖鏈能夠配對,才能定居繁殖。因此,很可能帶有母親遺傳基因的粘膜會選擇細菌,如此才能定居腸道的細菌,也有其作用。從母親獲得了一半以上遺傳基因新生兒,細菌就會在新生兒腸道中定居繁殖。
最近分子生物學的進步,可以檢查腸道細菌。從日本專家的經驗得知,最初是使用細菌培養檢查細菌。但是能夠培養細菌,只占腸道細菌的30%,其餘70%為很難培養的細菌。自1990年代,使用分子生物學的檢查方法普及後,發現腸道細菌的種類很多,目前知道有1,000種以上的細菌。定居大腸的細菌,大便1公克,有近1兆個細菌。大腸內容物為600公克~1公斤,因此,有近600兆~1,000兆個細菌。我們身上的細胞有60兆個,細菌的數目,等於我們細胞的10倍。附著在大腸粘膜細菌,如把它收集起來,約有1.5公斤重。
談到此類型細菌對我們身體的影響。大腸是疾病種類最多的器官,那是因為細菌最多種類有關。如果身體裡有細菌的動物,與身體裡無細菌的動物比較,後者較長壽1.5倍。也就說,體內細菌,控制我們的健康。大腸可說疾病的發源地,原因是定居在大腸的細菌,會產生有害物質,尤其是致癌物質,促進致癌物質,或者細菌毒素,直接對大腸發生傷害而發病,或者經血液循環,至全身而發生全身性疾病。21世紀是大腸的時代,常見的疾病有肥胖與糖尿病,都與腸內細菌有關。目前普遍認為肥胖的發生原因與代謝熱能的過剩,缺乏運動,以及腸內細菌有關。
談到肥胖與腸內細菌的關係,主要是肥胖與消瘦的人比較,腸內細菌構成形態(Patten)不樣。如果將肥胖的人實施節食,1年後,肥胖的腸內細菌構成形態(Patten)與消瘦的人一樣。另外將來肥胖者的大便移植到無菌動物,也會導致該動物肥胖。
因此,肥胖與腸內細菌,即代謝熱能(Energy),阻礙吸收,或促進吸收有關。這種兩者的平行與否,導致肥胖或抑制肥胖有關。例如吃得很多,但不會肥胖的人,或每日吃得不多,只喝水的人,還是照樣會肥胖,這種情形與腸內細菌有關。
談到引起肥胖的細菌和引起消瘦的細菌有何不同的問題。目前這方面還是不十分清楚。但細菌可分為Firmicutes類與Bacteroides類,而這兩種細菌在腸道的比例,可以左右肥胖與消瘦。最近的研究發現,小姐發胖,將其大便移植到母親的腸子,2年後母親也會發胖。因此,瞭解到腸內細菌,不僅影響腸子,同時,也會影響全身。曾有人提出,如果肥胖的人,服用抗生素,使腸內細菌消滅,再移植正常細菌,有沒有可能的問題。據專家解解釋,那是很困難,因為大腸內細菌,有其構成形態(Patten),不久還是會恢復正常。有人使用簡單的移植大便的方法,但那就能維持一時,並不能持久,不久又恢復原來的細菌,這就是命運的問題。
談到與失智的關係,據日本的研究,無菌動物與帶有腸內細菌的普通動物比較,大腦皮質的物質,無菌動物產生多巴胺(Dopamine)比起普通動物高出2倍以上。也就是說腸內細菌有促進或抑制Dopamine的產生。當Dopamine的產量減少時,就會與失智症、阿滋海默症( Alzheimer's disease)或者與帕金森氏症(Parkinson's Disease)有關。當Dopamine的產量過多時,就會產生思覺失調症(Schizophrenia)。因此,可說腸內細菌在控制Dopamine不為過。另外Serotonin也在腸內製造,但經血液循環,至大腦發生作用。因此,可以這麼說,大腦的起源( Roots)可能在腸道。沒有大腦的動物是有,但沒有腸子的動物卻沒有。可以說,腸子促進大腦的功能,感情也有腸內環境加以控制,大腦發育與腸內細菌有關,同時,睡眠與腸內細菌也有關。
腸內的雙叉乳酸桿菌( Lactobacillus bifidus)可說是一種[好菌]。最近又
發現酪酸菌(Butyric acid bacteria),酪酸菌有抑制癌細胞的生長,也是[好菌],目前正在研究,如何控制雙叉乳酸桿菌及酪酸菌成為重要的課題。尤其要使雙叉乳酸桿菌繁殖,可以使用寡糖(Oligosaccharide)。因此,要在腸內的細菌環境,如何使[好菌]增加,同時使[壞菌]減少,除要運動外,還要從食物著手。如何使腸內的細菌環境變好,可以自己檢查每日的大便。可以這麼說,大便很通順,顏色為黃色至黃竭色,不會太臭,量不會太少,是好現象。一般大眾,上現代的廁所,上完大號後,立刻把大便沖走。現代新的觀念就是,不要立刻把大便沖走,而是要回頭看一下,大便的顏色和量,這是健康管理的第一步。
關鍵字:日本腸內菌叢與疾病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