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老年人的心理衛生,損及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原因有許多種。在日常診療時常看到的,就是大腦老化引起的失智症,其次就是在老年期,與喪失體驗有關的憂鬱症狀(Depressive symptom),這二種性質都會重疊在一起,因此,在診斷與治療目前還有許多困難。治療的結果並不理想,還是要想盡辦法,能夠溶入社會正常的生活。除了上述二種情形外,由大腦機能障礙引起的妄想狀態(Paranoid States)的出現,譫妄(Delirium)、興奮、徘徊症狀(如徘徊街頭)等,有失智症的周邊症狀加進去,不得不看精神科醫師。如果病患在平時的失智症和憂鬱症狀,一般醫師都能處理得好,轉介到精神科醫師,治療起來,可能會比較順利,對家屬的負擔可以減少很多。
通常對此類病患治療時應注意事項,對失智水平低下以及憂鬱症狀的病患,如果不具有豐富人生經驗的人,要治療此類病患有時會有困難。對這種病患,不僅要以談話溝通,最好能夠做到心與心溝通,使用尊敬老人及信賴的態度溝通,可能會比較好,實際上日本年輕醫師,很難做到。日本的精神科醫師如何處理上述病患,茲寫出來供大家參考:語言是用聲音與病患溝通,聲音的大小、高低、抑揚是與病患溝通時,會有很重要的作用。談話時要與病患有同樣的情緒,如果病患談到使人驚奇的事物時,醫師也要有驚奇的表情,如果談到高興的事,醫師也應該有高興的表情,如此就容易與病患進行溝通。
在門診看診時,首先有護士在候診室紀錄,病患的身體狀況和家屬的關係。其中有許多病患,說的是與事實不符,醫師在這種情形之下難免有寂寞之感。
醫師聽取病患的訴苦後,還是要參考檢驗室的數據,還要誠心誠意的問診、觸診、聽診,如此才能建立良好的治療環境。
還有一點要注意的是,高齡病患因心情的關係,很會訴苦,因有神經症(Neurosis)的關係。如果醫師診察後,並沒有客觀的身體上的疾病,可能是心理上引起的,一口氣告訴病患,你沒有病,固然不好,但另一種做法是,列出許多疾病,對病患也不好。對這樣的病患要做的檢查一定做,要給的藥一定要給,這才是最重要的。
談到末期病患的照顧,首先我們要瞭解到,人是會老化,最後總是要死亡。誰都瞭解這種事情。但是我們是凡人,還是有很多人會否定這個事實,甚至遠離死亡。
談到病患的末期照護(Terminal care),歐美人比起日本人,對癌症末期病患,重視使用語言來治療的情形比較多,日本人比較喜歡用音樂,直接可以打動情感的療法。在日本的老人收容所,有音樂課程,唱的是童歌「夕燒ケ 小燒ケ」,描寫西陽西下,所有老人都很會唱,唱了這首歌後,好像人生的晚年,又要回到媽媽溫暖的家,唱了這首歌後,每一位老人都有滿足和平安的表情。如果兒女,能對末期病患的老父唱一首,小時老父也曾聽過的搖籃曲,可能會使老父,更平安渡過癌症末期。
因此失智症的病患應積極參加唱歌,可以提高生活品質(Quality of Life: QOL),同時可以延緩日常生活功能評估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的抵下。
老年人的心理衛生,除了藥物以外還需要其他的方法治療,如音樂也是其中的一種。
簡單的說,從心理衛生的立場的觀點來探討,老年人能過著悠然的晚年,並不是要為生活打併,也不必成為社會的中堅分子。有了心理的疾病的老年人,要回到正常的社會生活,實在也有困難。重要的是讓病患感覺每天還治著,而醫師更需要接近病患,家屬同樣要接近病患,如此,有了心理的疾病的老年人,才能過著悠然的晚年。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