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認知療法主要是精神科範圍的治療,而精神科範圍的治療就包括藥物治療和精神療法二種,而認知療法是屬於精神療法的一種。認知的意思就是對事物的想法,接受的方法。我們的想法以及接受的方法往往受到情緒或行為的影響,發生沒有興趣,以及各種問題連在一起。可以改變的就是接受的方法及想法,使其保持平衡。也就是改善情緒同時改善行為向正確的方向的一種治療。
基本上治療的對象為憂鬱症的病患,因為憂鬱症本身有悲觀、人際關係不好,甚至對自己的將來也發生悲觀,變成行為極端,治療就是將其這些問題做改變。
這種治療曾經用在憂鬱症病患,其後進步到治療不安障礙及其它精神疾病,目前更進步到對本身有其它疾病而引起的憂鬱症或不安,因此應用範圍頗廣。
但是精神科的治療多數很難看到其具體的方法,首先要做的就是對認知作為目標,具體來說,就是將病患當初所想的當做治療目標。舉例來說,當時病患所想的事情把它當成治療目標,例如工作不順利,就會想到一切都不順利,自己的能力不夠,總是向不好的地方去想的比較多。但是做得不好並不是完全沒有改善的餘地,而做得不好,有一部分做得好,有一部分做得不好,而做不好的部分又可分為做得較差與做得很差的部分。如果硬把做得不好的部分都認為不行,或者把一件事情分為非黑即白,那就會變得很辛苦,也就是病患僅注意做不好的部分,就會感覺很痛苦,如果一心向不好的部分去想,就會引起本病的導火線。
這時醫師應向病患提出對事情的想法,目的就是提醒病患,對任何事情都有很多想法,使病患不要向單一方向去想,還有別的想法,使各種想法能夠得到平衡。這時罹患憂鬱症的患者會變成很洩氣,想要閉居,但人類有時會有一種現象,如有人閉居,對方也想閉居,發生同樣的關係,這時如果大家能夠伸手互相幫忙該多好。有時一個人洩氣,對方會強硬起來的也有,於是造成憂鬱症的患者受到傷害,這種情形會使憂鬱症患者受到更大的傷害,這是要請大家注意的。在這種情況下,並不是要病患積極地活下去,因為那樣的做法很困難。應使病患瞭解到,該如何解決此類問題,把醫師的正統想法告訴病患。一旦病患罹患憂鬱症,往往會把任何事情看成不是黑就是白兩個極端,這時會變得更明顯。因此在門診時病患常說:「行不通或不行」,這時要病患瞭解的就是行不通也會有行得通的方法,只要稍為變通一下,也可把事情做好。因此醫師與病患要討論的就是如何把事情做好。
談到個人的人際關係,如社會問題、離婚問題,甚至罹患癌症問題上其對策還是有個人的差別。對於引發此等問題的可能性應注意,採取的對策是如何解決此等問題。如果發生原因不十分清楚,那就要尋找到底是甚麼問題引起心情不好,而造成行為有偏差,解決此等問題,才能改善症狀。
但是也有避免不了的問題,如老化,而有人在10年前或 20年前就開始煩惱這個問題,使生活不順;也有人想到退休金的問題,可能很難維持生活而煩惱。此類問題其實有許多解決方法,如果加以修正後,生活方面也可以獲得改善,但不是一蹴可成,而是要有耐心一步一步去改善。
雖然認知治療是後天的,但有的憂鬱症與遺傳有關,或者說性格的問題是先天的,兩者如何交互作用目前還不十分清楚。目前的研究顯示憂鬱症是遺傳因素與環境因素各佔一半,因此生活壓力出現在性格較弱的病患,就會出現憂鬱症,或者形成不安。例如,在性格方面,凡事要把它工作做得十全十美,做不到就會感到有一種壓力;但是另一種人是比較重視人際關係型態的人,工作不順利不會形成壓力,但人際關係不好就會形成壓力,因此在治療方面就稍為不同,要找出各自的原因。
至於認知療法的效果,自從1980年代一直發展到現在,對憂鬱症及不安障礙的精神治療其效果被認為和藥物治療相當。但對嚴重病患應合併藥物治療才會發生相乘效果。通常在門診的療程,大概看過10-20次的門診就能見到療效,當然與病的輕重也有關,大概要花3-4個月的時間來治療。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