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帝王切開(剖服產),英文為Caesarean section,因古代的帝王有不少曾做過剖腹產,因此後來就稱這種手學術為帝王切開術。日本的帝王切開病例數在1984 8.2%,到了2005年增加到 21.4%,增加 2.5倍。在一般的診所由 6.1%增加到 12.8%,也是增加2倍。總之年年在增加。

    台灣的帝王切開病例數,19952003年一直維持在32%~34%,呈現居高不下的趨勢。

    從外國的統計數字顯示同樣升高,如英國,在1980 年的前半年僅有10% ,但是到了2000 年增加到20%,在南美和亞洲都有同樣的情形。

    做帝王切開會發生各種問題,自然生產比帝王切開的合併症比較少,同時對母體也較好。但近數十年做帝王切開,可能對新生兒及母體比較安全的關係,選用帝王切開的病例數升高。其理由是,以初次的帝王切開是胎兒機能衰竭、分娩停止、或多胎的情形比較多。其中最多的就是胎兒機能衰竭,曾經稱呼假死 distress,表示胎兒的情況不好,因此才要把胎兒以帝王切開取出。在這方面還是有點問題,就是現在所做的胎兒心搏監測(Moniter)可以判斷胎兒的正常狀態,但是要判斷精神比較差可能有困難。由此診斷出有一半的胎兒確實是精神很差,但有一半的胎兒可能並非如此,但醫師認為自然生產有危險,便做帝王切開,這可能是帝王切開會增加的一種原因。也就是說帝王切開的適應症變成比較寬鬆。另一個原因是,從前做帝王切開是一種危險的手術,現在可說進入一種安全手術的時代,同時又做得過多,反而對胎兒和母體不利的情形發生,引起注意。

    目前日本已進入少子高齡化的社會,日本在1965年生第1個孩子的產婦,平均年齡在25歲,到了2008年已提高到30歲。日本的大學婦產科每年約有1千位產婦分娩,其中有400位的母親已超過35歲,而且40歲分娩的也在增加。因為高齡分娩,會造成母體許多危險。帝王切開本身就是一種危險的手術,而其中的危險就是如果反覆做帝王切開會引起癒著胎盤(placenta accreta),就是胎盤癒著在肌肉肌層的病例會增加,如此容易發生不妊娠或流產。這種情形不僅是日本,其它國家也有這種情形。一般的人總認為帝王切開很安全,其實還是有危險的。

    古代的帝王切開術與現代的稍為不同,古代是使用縱切開,那時候做了帝王切開後,以後生產還是要帝王切開。以後改為,在子宮出口附近改為橫切開為主流。這種手術的好處就是比較少發生子宮破裂。主要是美國認為做過一次帝王切開,以後可以不必再做帝王切開,可經陰道正常分娩。這種情形稱為VBAC(Vaginal Birth After Cesarean section)。經陰道分娩比起帝王切開的好處就是危險性較低,因此VBAC一時大行其道。但後來出現麻煩,有少數發生子宮破裂等嚴重問題,因此本來在美國有70%VBAC,現降到10%VBAC。所以一旦做過一次帝王切開,因子宮有了傷口,下一次分娩時還是要做帝王切開。

    談到帝王切開的好處就是對胎兒的好處,也就是安全分娩,其缺點就是母親的合併症的情形會增加。因此選擇帝王切開,主要是好處比危險性大。目前全世界做帝王切開普遍增加。以WHO最近的資料統計顯示,在南美有6成為經陰道分娩,而有 4成是做帝王切開,而中國大陸是一半做帝王切開,一半是經陰道分娩。如果將來帝王切開比起正常分娩多的時候,會認為正常分娩會有一點怪怪的,這種情形在歐美會先出現。由於母親高齡化合併症也會隨之增加,尤其是妊娠高血壓症候群、妊娠糖尿病等,其它尚有婦科的疾病,如子宮肌腫,子宮癌等都會使得高齡產婦容易得這種疾病,分娩時不得不做帝王切開。如果與不妊娠有關的婦女,遲至40歲初,或者50歲才懷孕,可說在分娩時100%要做帝王切開。所以高齡產婦是做帝王切開的主要原因,如果能夠將分娩年齡降到20歲年代,帝王切開自然會減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阿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