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對於腎病症候群(Nephrotic syndrome)的治療,因為從腎臟漏出很多蛋白質,因此要補充高蛋白,但現在改為使用低蛋白來治療。
自1990年代發現,大量攝取蛋白後,反而傷了腎臟,因為大量補充蛋白,如使用點滴補充蛋白,很快就會從腎臟排泄,並沒有提高血清蛋白的濃度,反而對腎臟造成一種負擔。這方面目前還在實驗階段,就是不鼓勵多攝取蛋白,反而要比正常人少攝取蛋白。這樣一來會使尿蛋白減少,證明對腎臟病及腎絲球過濾率都有益。
其次談到熱量的需求量,不管有無腎臟病,與普通人供給的同等熱量即可。
日本慢性腎臟病(CKD)的飲食療法,於2007年改編,其特點就是從前的飲食療法,是按腎病加以分類,如急性腎炎、腎病症候群、慢性腎炎症候群、糖尿病性腎病等,分開來討論飲食療法。自2005年開始提出慢性腎臟病的觀念,把所有腎臟病都稱呼CKD,因此,容易瞭解,不會很複雜。同時把CKD,按腎絲球過濾率,分為第1-5期,飲食療法也按腎臟病的各期,加以分類,這是這次改編最大的不同處。
談到CKD各期的飲食療法,通常一般臨床醫師要看第5期的病患可能不多,看的病患大部份為第1-3期的病患比較多。談到飲食療法,對第1-3期的病患不會顯示明顯的效果,而是要注意原來疾病。例如腎絲球腎炎,是因自體免疫引起,因此要使用免疫抑制劑;如果是糖尿病性腎病,那就要控制高血糖或者高血壓。第1-3期的病患主要是藥物治療,飲食療法只能說一種輔助。如果病情惡化下去,腎絲球過濾率已降到30ml/min以下時,使用飲食療法,就會有明顯的效果,如限制食鹽,控制蛋白質,如此可以延長進入透析的階段。如果正在接受透析的病患,不遵守飲食療法,如攝取過多的水分、食鹽、鉀、蛋白質,都可導致影響病患的壽命。因此腎功能比較差的病患,使用飲食療法效果會比較明顯。如果病情已進行到第4-5期,能夠確實遵守飲食療法,可以延長進入透析的時間。
但是飲食療法說起來簡單,要病患實施起來並不那麼容易,不像服藥,醫師開藥給病患,病患按時服用,就有治療效果。但指導飲食療法就沒有那麼簡單。首先要病患願意做飲食療法,然後醫師要詳細指導病患如何做飲食療法。講完飲食療法後病患確實能夠瞭解,日後病患要按這個方法每日實施,如此才能發揮飲食療法的效果。另一個問題是病患的順從性(Compliance),要病患有順從性,牽涉到指導、教育及管理。同樣在醫院,有的醫師做得好,有的醫師做得不盡理想。飲食療法就像外科醫師開刀,馬上就可看出好壞。
其次談到開業醫師如何指導飲食療法的問題。對於這個問題最重要的就是醫師要有熱誠,但是健保付費低廉,可能會打折扣。加上飲食療法看起來簡單,其實醫師一個人要實施,還是有困難。如果是限制食鹽,可能比較簡單,但談到要病患限制蛋白質,那就需要營養士來指導較為理想,所以這方面還有困難的地方。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