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很早以前,年青人在心電圖上,有早期再極化(Early repolarization),可以放置不管。但後來發現這種發生J波症候群的病患,是屬於會發生心臟死亡的危險族群。
談到早期學心電圖,在早期認為做安靜心電圖再極化(Early repolarization)為正常變異(Normal variant), QRS下降段屈曲(slurring)或QRS 終端 ST 段上升伴隨明顯的小凹(J wave)。
但是到了2008年,還不到10年,新的觀念提出。日本於1993年,相澤教授提出自發生心室顫動,就發現病患已有J wave擴大。2008年法國Haissaguerre的研究小組提出J波症候群。
所謂早期再極化為QRS後,有ST升高,QRS 終端 ST 段上升伴隨明顯的小凹 (Notch)或屈曲(slurring),ST升高有0.2mV以上,如果升得越高,後果就會更不好。
基本的QRS為脫分極(Depolarization),從ST早期再極化(Early repolarization),這時在此中間發生J波,從實驗證明為再極化的數據比較多。如果以Brugada症候群來說,在臨床上,還是有脫分極(Depolarization),基本的,可以說再極化的意見比較多。最容易發生混亂的,有特殊族群,J波較高。除Brugada症候群外,其它在寒冷地,體溫降到32°C以下時,稱為Osborn wave,即在QRS後,會出現J波。這與心律不整有關,稱為後天的J波,其它有缺血性J波也引起注意,如果在狹心症與心肌梗塞後急性期出現J波,就容易發生自發生心室顫動。
Brugada症候群,寒冷時Osborn wave,及缺血時J波,這3種很特別。第4種為QT短縮症候群,可以引起自發生心室顫動,也是會引起ST升高,出現J波,確實有意義。因為可以引起自發生心室顫動。但有的出現J波,有10%, 可能與危險有關。如果中年人,在10萬人中有3人發生猝死,有J波病患,可能會在10萬人中有9人發生猝死,因此比平常人高出3倍。但如何事先發現9人中發生猝死,現在還沒有方法。
使用霍特24小時連續心電圖(Holter monitor)檢查,心室期外收取縮,在非常早期出現,可能與猝死有關。在大學醫院有做12誘導Holter心電圖,如果出現J波有很大變化,表示有危險。當心臟興奮時,會甦醒過來,這時為早期再極化,心臟的範圍很廣,都會同時發生早期再極化,但這種早期再極化的速度參差不濟,有的心臟部位早期再極化速度較快,有的部位較慢,這就會造成心室期外收縮、心室顫動或心室頻拍等,可能有關。雖然對10%的病人有問題,要進 一步做Holter心電圖,那要花費很大功夫。除了如此做法,在臨床上,還要詳細問診,如病患是否曾發生過失神,有無心室顫動,同時有失神,那就是為Vasovagal syncope,為迷走神經反射一種,如果不是神經反射的一種,很可能是很快速度的Collapse, 而發生跌倒,就要懷疑心因性失神。其它還要詢問家族病史,如果不滿50歲,有沒有猝死的病患。其它還有病患本身有沒有罹患冠狀動脈攣縮性狹心症,即缺血性心臟病,多少也會影響。將來可能會推出一系列檢查方法,目前做詳細檢查外,詳細詢問病歷,同樣重要。如果病患在健康檢查時,發現有J波右側胸部誘導較多見,如果出現在下壁誘導或側壁誘導就會發生問題,如果J波變大,或改天再做心電圖檢查,觀察J波有沒有變大,也很重要。
關鍵字:J波症候群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