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低密度脂蛋白(LDL)有大的顆粒和小的顆粒。如果含的膽固醇(Cholesterole)越多就變成大顆粒子,如果含的膽固醇不多就變成小顆粒。當然膽固醇是會累積到動脈血管裏,因此一般的想法是大顆粒的LDL較小顆粒的LDL引起動脈硬化的可能性會比較大。實際上在血液流動的LDL不進入血管壁,就不會造成為動脈硬化。因此會把小顆粒LDL視為較大顆粒LDL為動脈硬化的危險因子,是因為小顆粒LDL容易滲透到血管壁。另一個原因是血液循環不良,停留在血管裡的時間過長,也是造成血管硬化的一種原因。最後滲透到血管壁的普通的LDL可說無害,但是當LDL被氧化後,那就會產生很強的毒性,這時有巨噬細胞把它吞噬,而容易被氧化的就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變小,變密(small,dense LDL)的小顆粒。這種情形是膽固醇變小,抗氧化的維生素也較少,也就是容易變成壞的氧化的LDL,因此小顆粒的LDL會變成動脈硬化的主要原因。通常在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中(LDL),大顆粒較多見,因此如有小顆粒的LDL,不會升得很高。如果一個人主要有小顆粒的LDL,稱為Pattern B,而有大顆粒的LDL稱為Pattern A。兩者比較PatternA和B,持有Pattern B的病患罹患冠狀動脈疾病3倍於Pattern A。通常LDL同樣數值,多數是Pattern A,若Pattern B高值,罹患冠狀動脈疾病會升高3倍,所以不能單看LDL數值,還要參考Pattern A或Pattern B。
發生Pattern B較高的人,也就是中性脂肪較高的人,HDL較低的人,如糖尿病、肥胖、新陳代謝症候群,測定其LDL,並不是很高,但還是很容易造成血管硬化,這時如果能測定其中顆粒的大小,很可能小顆粒在增加。
有一種Apolipoprotein B (Apo-B )是低密度脂蛋白(LDL )中的主要結構蛋白,它在脂肪的代謝及運送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這也是作為參考LDL數值的檢查,雖然LDL數值並沒有升高,但有許多病患Apo B却稍為升高。因此小顆粒LDL,並不高,但Apo B比較高,那就表示,有中性脂肪升高,新陳代謝症候群明顯的病患的可能性比較多。有中性脂肪比較多的顆粒,以及幾乎不含中性脂肪的顆粒。當中性脂肪增高的人,與LDL膽固醇,與VLDL或乳糜微粒(chylomicron,CM)、,可以從中性脂肪較高的顆粒在血中接觸時會發生,顆粒中的中性脂肪會進入LDL,相反的LDL的膽固醇會進入含中性脂肪較高的顆粒,等於膽固醇與中性脂肪1對 1的交換,含有中性脂肪的顆粒起初大小都一樣,但這種中性脂肪很容易被酵素分解,因此LDL的中性脂肪很快就消失,自然LDL就會變小。
因此在新陳代謝症候群的診斷準則,中性脂肪高,LDL低為其中一則,但是發生新陳代謝症候群的危險度升高,很可能LDL正常,smalldense LDL升高有關。一般來說,新陳代謝症候群很少會升高LDL膽固醇,但其顆粒變小,而且數目增加,因此容易發生心肌梗塞。表面看起來與LDL無關,實際上有關,增加的為small dense LDL。
談到日本的健保對測定small dense LDL並不付費,日本曾用超遠心機分離,或者使用電泳。最近日本進步到使用自動分析儀( Auto-Analyzer)的一組工具,就可把一滴血,在10分鐘內定量分析small dense LDL。但這種Kit並不便宜,而健保不給付,因此現在並不普及。
談到治療可以使用Statine的藥物,不關大小顆粒都可以把它降下來,在治療這方面的疾病可說很有效。另一種方法就是對於中性脂肪特別高的病患可使用
Fibrate。視病患來用藥,如果中性脂肪特別高,同時small dense LDL亦高的人使用Fibrate。如果是LDL膽固醇較高,其中一部份small dense LDL較高的人使用Stat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