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曾把黴漿菌性肺炎(Mycoplasm pneumonia)稱為奧林匹克肺炎(Olympic pneumonia),或能走路肺炎(Walking pneumonia)。
黴漿菌性肺炎的發生,是經黴漿菌飛沫感染或接觸感染而發生。被黴漿菌感染小兒僅有10%罹患肺炎。罹患黴漿菌性肺炎病患,多數為 6~14歲,占80%,成人也會發生,但不多。通常黴漿菌性肺炎的潛伏期為2~3週後發病,有發熱、頭痛及全身倦怠,如同感冒症狀。開始為乾咳,慢慢轉變為有痰的咳嗽。這種咳嗽,即使退熱後退會持續3~4週,有時會轉變為咳氣喘或支氣管性氣喘的病態。
通常黴漿菌性肺炎,雖然是肺炎,徵狀輕微,多數不必住院。可過著普通生活,因此,又稱為會走路的肺炎。黴漿菌性肺炎也會發生合併症,如中耳炎、腦炎、肝炎、胰臟炎及格林-巴利 症候群(Guillain-Barré syndrome:GBS)等,雖然發生的情形不多,還是要注意。
本病曾稱為奧林匹克肺炎,1988年起,曾經每4年流行1次,舉行奧林匹克運動會時發生。到了1990年以後,每年都發生。為甚麼會如此,專家摧測,可能與1991年摧出克拉红霉素 (Clarithromycin: CAM)使用有關。那是因為從前使用的抗生素,如四環黴素(Tetracycline),服用後到了肺部濃度並不高,只能抑制細菌作用,但Clarithromycin使用後,到肺部濃度較高,有殺菌作用,因此發生消滅細菌作用有關。
其後2011~2012年發生20年來大流行,2015~2016年曾發生全國性流行。
從過去調查發現,2006~2007年,曾發生過小規模流行。很可能會發生,每4年發生1次,因此,現密切注意2019~2020年黴漿菌性肺炎流行動向。
其次談到黴漿菌性肺炎抗藥性的問題。日本自2000年報告以來,抗藥性細菌,快速增加。但自1990年代並沒有提出報告。這個原因,很可能,自2000年以後新型 Macrolide、Erythromycin摧出,在臨床上使用後的影響有關。
2006~2007年那一季,及2015~2016年那一季,全國調查 Macrolide抗藥性加以比較:
年代 檢查大學 抗藥性情形
2011~2012年 北里大學 慶應大學 90%
2015~2016年 70%
2011~2012年 川崎醫科大學 82%
2015~2016年 42%
由上圖可瞭解,抗藥性,細菌明顯下降。尤其小型醫院或私人診所統計結果,比上述統計結果還要底。也就是日本黴漿菌,可能70%以上沒有抗藥性。因此,對黴漿菌感染治療,可以使用 Macrolide治療。
談到如何檢查,對Macrolide有抗藥性細菌。有,但目前只能在研究室檢查,將來可能會普及。現發現Macrolide有抗藥性,因人體基因有突變,在核糖體RNA(ribosomal RNA: rRNA)2063號A變成G,在大學研究室可以檢查。
談到病患,可以走路肺炎,如果病患被懷疑罹患黴漿菌性肺炎,迅速診斷套装(Kitt)。可以從抗原檢出的Kitt,LAMP(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法,為LAMP 核酸增幅技術。通常使用抗原檢出Kitt的情形比較多,因為檢查感度(Sensitivity)為70~80%,特異度(Specificity)為90%,感度和特異度都好。
因為檢出,黴漿菌抗原,可以使用喉頭Swab,即 咽喉培養(Throat swab Culture),但要取得檢體需要技術,因為黴漿菌,常在肺部深部,不易取得。因此,可使病患做強烈咳嗽2~3次後,採取檢體,做咽喉培養。因為病患為小兒比較多。因此,可以詢問小兒,平時在家如何咳嗽,可照家裡平常咳嗽情形咳嗽,然後採取檢體。
學童罹患本病患時,要禁止上課的問題 。雖然黴漿菌感染,要密切接觸,或 飛沫感染,始可發生。感染力沒有流行性感冒,那樣厲害。但是如果在托兒所或是幼稚園小朋友,常有在遊戲時密切接觸,那就要禁止上學。
通常黴漿菌感染後,發病前1週就開始,病患會把黴漿菌排出體外。發病最初1週排出細菌最多,以後逐漸減少,但排菌可能會維持在4~6週。
發病最嚴重1週,如同流行性感冒,最嚴重1週,要休息,必要時視情形,多加幾天休假,其實被黴漿菌感染,僅有10%發病,也就是感染後不一定出現症狀。
專家建議: 罹患黴漿菌感染後,發熱退了,咳嗽減輕就可上學。
關鍵字:黴漿菌性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