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046 16日我們從莫斯科搭乘夜快車於次日上午5:00抵達聖彼得堡(Saint Petersburg)。出了車站當地導遊 Jenny來迎接我們,她是聖彼得堡大學中文系老師,曾經在中國大陸住過一段時間,講了一口流利的北京話,個子胖胖的,個性溫和。由於要等到上午7:00才能吃到早餐,於是導遊帶領我們到街上瀏覽一番。我們沿火車站對面涅瓦大街一直行駛,涅瓦大街是聖彼得堡最大的一條大街,有4.5公里長。經過四馬橋,左邊黃色的大建築為宮殿。再過去我們看到聖以薩克大教堂,高度有101高,是世界第四大教堂,建造時黃金用了400公斤,堪稱聖彼得堡最宏偉的建築。這裡有一座橋稱為藍橋,橋不大,其斜對面有一座尼古拉一世騎馬的青銅像,青銅像後面就是皇宮。尼古拉一世有四位千金小姐,每天清晨起床後就看到青銅像的父王和馬的屁股,實在不舒服,她們不想住在這裡,希望父王能為她們再蓋一座宮殿,人生就是這樣,好還要更好,慾望無止境。在尼古拉一世青銅像右側有一家很有名的旅社Astra Hotel。去年聖彼得堡舉辦建城300週年紀念活動時,美國總統布希、英國首相布萊恩、中國總書記胡錦濤等許多國家的首腦人物都來參加,他們都住在Astra Hotel。其次我們來到12月黨人廣場,有一座彼得大帝騎著馬,馬一腳踩著一隻蛇的青銅像,銅像前面就是有名的涅瓦河。

彼得大帝(1682-1725The Great of Peter 1),彼得大帝在年輕時,即在1697年,到歐洲做了一次劃時代的旅行。那時候他到過意大利和法國,看到宏偉的建築和美麗的藝術作品。他到過英國,學習航海,終身愛上駕船航海。他到過荷蘭,學習如何造船;曾參加荷蘭最有名的解剖學者弗烈得瑞克. 盧斯奇(Frederik Ruysch)的課程,更對盧斯奇畢生收藏的解剖標本深深著迷,在1717年重遊舊地的時候,向盧斯奇買下超過2000件收藏,全數運回聖彼得堡,隔年在瓦西里島南邊涅瓦河畔開始興建昆特斯卡莫博物館,並向世人展示這項驚人的收藏。在俄國除了彼得大帝,還有列寧和現在的總統普金都曾經在國外留學。彼得大帝當政後改良軍隊,設立人事制度,有14級文官制度,任何人可望升官,八級以上的官職可以世襲。農奴之子伊利亞.烏里安諾夫(Ilia Ulianov),即列寧之父,他爬到第四級,擁有世襲土地,自然嚴格地說列寧本人就是一個貴族。

彼得大帝個子很高,高出普通人一個頭,野心勃勃,但不是長得很帥。他有一句名言:「若想要不被侵略,只有先侵略人家」。這句話在當時也許是正確的,同時帶動了俄國人隨時想要侵略人家的野心。彼得大帝認為要擴張版圖,需要海軍,而海軍需要港口,當時俄國沒有理想的港口,彼得大帝老謀深算,想出一套策略,剌激瑞典和土耳其,派兵攻打俄國,俄國有備而來,很快就把敵人消滅。要求瑞典波羅的海東岸的土地歐洲大陸割讓給俄國;同時要求土耳其將裏海一部分土地割讓給俄國,從此俄國有波羅的海及裏海的出海口。

彼得大帝認為:有了港口不單能發展海軍,同時能與外國通商,發展經濟,與世界接軌。因此在1703年大力建設聖彼得堡,10年後將首都從莫斯科遷到聖彼得堡。這座城市由40多個島嶼組成,因此有北方威尼斯之稱。

12月黨人廣場上的銅像為彼得大帝騎著駿馬,躍馬飛騰,馬蹄下,踩著一條蛇,蛇表示敵人。意思就是說,在他帶領下征服敵人。這座騎士銅像是1782年凱薩林大帝命法國雕刻家鑄造,為了向彼得大帝致敬,這座銅像的鑄造時間超過12年,堪稱是一大壯舉,銅像的基座更大有來頭,整塊從芬蘭灣切下的花崗岩,重達1625噸!到了後來的19世紀,著名詩人普希金還特別依據銅像寫成一首著名的詩集,名字就叫做「騎士銅像」。騎士銅像前面就是涅瓦河。我們經過冬宮,那是一座很大的綠色建築,現已改成博物館。

其後我們經過基督復活大教堂,這座教堂的興建是由於188131,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在這個地點被暗殺,而他的繼任者亞歷山大三世決定建一座教堂永遠紀念這個事件,於是從1883年開始興建基督復活大教堂。其後我們看到了聖三一體教堂,那是東正教的教堂,是19世紀建造。由此可見,聖彼得堡要參觀的名勝古蹟很多。

我們上午7:00準時抵達餐廳,吃的是自助式西餐,餐後我們參觀彼得堡要塞。我們經過一座橋後便來到瓦西里島,本島是聖彼得堡最大的島嶼,而瓦西里是人名,做甚麼工作沒有人知道。我們在海軍博物館前下車,這棟典雅的俄羅斯古典主義式建築,坐落在瓦西里島前端,顯得氣勢磅礡。在此附近可以看到早期燈塔,那二座燈塔現已不使用,但每年紀念燈塔活動時,會點亮燈塔的燈。其次我們經過一座木橋來到彼得格勒島,那就是彼得堡要塞建在該島。本來我們不應經木橋,應繞一大圈才能抵達彼得格勒島,因該木橋已封閉。俗語說:「為錢能使鬼推磨」,我看駕駛給木橋管理員100盧布,便讓我們通過木橋,節省很多時間。

彼得堡要塞是建設聖彼得堡最重要的基礎,1703年當彼得大帝與瑞典的戰爭尚未結束時,就開始在涅瓦河岸修築這座多角形的堡壘,為了嚴格控管從波羅的海進人涅瓦河的船隻。

過了橋,我們很快來到聖彼得堡要塞正門下車,正門旁有一棟很大的建築,據說,從前那是造幣廠,現造幣廠改在莫斯科,而本造幣廠改為製造紀念幣。

這裡有一座教堂,牆壁和柱子採用黃色,這就是聖彼得與聖保羅大教堂。本教堂是聖彼得要塞中最早開始建造,同時也是最華麗的建築。在聖彼得堡作為首都的200年間,它成為皇室陵寢,所有皇室成員及羅曼諾夫貴族死後都葬於此。

最早在1712530,彼得大帝生日的這一天,他下令興建一座木造教堂,數年後請來瑞士籍的建築師多明尼哥.特列辛尼(Domenico Trezzini)重新在原址建造石造大教堂,才有了現在這個巴洛克式宏偉的建築。可惜的是,彼得大帝一直到1725年去世之前,都還不能見到教堂完工的樣子,甚至連他的棺木都必須遷就教堂興建工程,暫時擱置在一邊,直到17315月才下葬,1733年教堂終於完工,成為聖彼得堡最宏偉的一座建築,多層次的鐘塔加上一個高聳入雲的黃金尖頂,彷彿在宣告聖彼得堡在俄羅斯歷史創下新的里程碑。尖塔的頂端,1995年重新修建的時候,加上一個重達550公斤的黃金天使彫像,不但讓總高度達122公尺,更增加教堂莊嚴氣息。教堂內放置了32座棺木,其中最吸引人的除了彼得大帝的石棺之外,位於側室中末代沙皇尼可拉二世一家人的墓碑引來多少同情,由於政治因素,這幾位被屠殺的皇室成員的墓碑,遲至1998年才重新安置在教堂中。我們上午9:00以前抵達大教堂,大門沒有開,還得等十幾分鐘。因此導遊建議,先參觀其他地方,如還有時間,回頭再來參觀大教堂。就這樣,我們沒有參觀大教堂,轉而去參觀彼得堡的圍牆。

1917117的前夜,彼得格勒蘇維埃的隊伍在列寧的主要助手托洛斯基領導下,全副武裝,佔領了所有主要的政府建築物,這樣一來布爾什維克領導的十月革命便告成功。可是不久就打起了另外一場內戰。此後三年內,反共部隊自稱白軍,受14個國家的幫助,與共黨的紅軍爭奪國家的控制權,這場戰爭犧牲了700萬條生命,其中包括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皇后和他們的五個子女,結束了沙皇統治俄國304(1613~1917)19184月謠傳一個白軍支隊可能設法解救尼古拉二世,於是紅軍把這家人搬到烏拉爾山脈東坡的伊卡特林堡的商人家中,715凌晨兩點鐘,紅軍把尼古拉二世一家人叫醒,帶到地下室用手槍射殺,草草埋葬。當蘇共解體後,人們才懷念沙皇統治下的幸福生活,遂將尼古拉二世及家族的屍骨尋找出來。

彼得堡的圍牆很高,約有二層樓高,是堅固的石造圍牆,右側有彼得大帝設計的海軍軍旗在飄揚,左側有二尊大炮。諷刺的是,彼得堡要塞原來建造的目的是抵禦外敵,自從聖彼得堡軍事防禦的必要性衰退之後,成為監禁國內政治犯、執行酷刑及槍決的場所。從1718年至1924年為止的200年間,囚禁過不少政治犯,最有名的當然是小說家杜斯托也夫斯基,他在1849年曾在這裡被囚禁8個月之久,最後被流放西伯利亞。

1825年十二月黨人事件發生之後,許多貴族政治犯在流放西伯利之前也在此渡過陰暗的歲月,不過最慘的是這裡的第一個囚犯一一沙列維奇.亞烈克斯(Tsarevich Alexis),彼得大帝之子,是一位內向的青年,體質文弱,安靜而不好動,與其父為兩種完全不同典型,更以隱藏秘密,私逃外國,陰謀叛亂等罪被判死刑,而後送到彼得堡執刑。

我們從出口走出來,可以看到涅瓦河,而這個出口曾經叫做「死亡之門」,因為從前判刑流放西伯利亞的犯人,從這個門出去後要走路到西伯利亞,很多犯人在途中不支倒地。

其次參觀冬宮,整個冬宮建築奠基於彼得大帝的女兒伊莉莎白女皇執政時期。伊莉莎白女皇是位非常有魄力的女性,由於在德國居住很長一段時間,思想及作風非常歐化,繼承王位後開始大規模建設聖彼得堡,許多建築都是在這個時期建造完成的。她請到義大利建築師拉斯提里(Francesco Bartolommeo Rastrelli),同時也是當時的宮廷建築總督來監督冬宮的建造,從1754年起建造,歷經8年時間於1762年完成,成為俄羅斯巴洛克主義的代表作。

繼伊莉莎白女皇之後,建設冬宮的另一位人物,就是德國籍的凱薩林大帝,1764年柏林富商戈茲克斯基贈給凱薩林大帝225件歐洲名畫,凱薩林大帝決定在冬宮旁邊建一座收藏庫(現在稱為小漢彌頓宮)放置她大量的名畫、珠寶、玉石彫刻、瓷器等,這就是冬宮博物館的起源。直到1852年尼古拉一世在位期間將冬宮開放成為博物館。

20世紀初社會主義革命對炫耀帝國成就的冬宮博物館及收藏品手下留情,不但沒有加以破壞,反而將許多沒收充公的個人收藏品集中到這裡來,讓冬宮博物館的收藏品大量增加。另外,在2030年代,蘇維埃政府完全解放冬宮博物館的每一個建築(包括一向對外封閉的皇室居所冬宮)給一般大眾,揭開神祕的皇室風采,又名隱士盧博物館,是世界三大博物館之一(羅浮宮、大英博物館)。

至於冬宮博物館的收藏品可以大致分類成以下幾種:繪畫、雕刻、珠寶、傢具、古錢、考古文物等,然而在收藏品共有280萬件,光是冬宮裡的房間及宮殿數量就超過1000間,除之外,不可忽略的當然還有各個宮殿房間的室內裝潢,走馬看花也得花上4~5小時參觀。

我們於下午6:20來到尼古拉斯宮劇場,劇場在三樓,座位約有200位左右。表演分成二幕,第一幕是用俄羅斯古典樂器演奏民謠,男女團員穿著傳統服飾跳舞唱歌,合唱民謠等,俄羅斯傳統舞蹈,活潑輕快,歌聲悅耳動聽,給人一種很有朝氣的感覺。第一幕完後,在二樓提供點心和飲料。第二幕比較特殊的就是用古樂器演奏中國民謠,各種手風琴的表演,全體團員一起跳舞,還邀請觀眾一起跳舞,熱鬧到極點,晚8:30結束。

第二天上午8:20我們上車出發,先參觀「奧羅拉號」巡洋艦。

我們於上午9:05抵達奧羅拉號巡洋艦停泊的港口,港口後方就是海軍幼校。奧羅拉號巡洋艦於1900年下水,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曾經歷日俄戰爭、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現當著幼校的實習船,但看來仍然雄壯結實,不像在日俄戰爭打過敗戰,為此我遍查資料,略有心得,把它寫出來供大家參考。

19042月,日俄戰爭爆發,其導火線主要是兩國都有侵略野心,加上在我國東北的利益衝突,便打起來。日本軍國主義認為,戰爭開始後軍隊在陸上的行動將由海軍在海上的優勢來決定。如果不能取得制海權,日本就很難在戰爭中獲勝。因此日本第一個目標是消滅俄國在遠東的太平洋艦隊,第二個目標是消滅向遠東移防的波羅的海艦隊。當時日本軍艦的數目和性能遠不如俄國,因此日本採取突襲及各個擊破的戰術,而俄軍則略帶輕視小日本的心態,最後俄軍全軍覆沒。

190429夜,東鄉平八郎指揮日本聯合艦隊,以突襲的方式向停泊在中國旅順港口外的俄國艦隊開炮,俄國的兩艘鐵甲艦、一艘巡洋艦同時被擊毀。同日停在朝鮮仁川港的兩艘軍艦也被擊毀,日俄戰爭就這樣開始了。其後有幾艘俄國戰艦被擊毀,使俄國在遠東的實力大為削弱,日本很快奪得制海權。

日本聯合艦隊偷襲得手後,日軍按計劃將矛頭指向俄國太平洋艦隊,因為要消滅太平洋艦隊才能保証日本陸軍在朝鮮和遼東半島各處登陸,以此包抄在「南滿」的俄軍主力。經過了8次猛烈的攻擊後依然不能消滅太平洋艦隊,第二步就是招募敢死隊,採取沉船堵口的辦法,企圖將俄國軍艦封鎖在港內。「福井丸」的廣瀨武夫中佐,即是在第二次沉船時被擊斃的,後被日本軍閥封為「軍神」。

沉船堵口不見效果,又改為水雷封鎖,結果剛上任的俄太平洋艦隊司令著名的海軍將領馬卡洛夫海軍中將的旗艦被日軍水雷炸沉,馬卡洛夫和649名官兵葬身海底。他的死以及日軍多種手段的封鎖行動作用,從此俄軍嚴格遵循防禦的行動方式,避港不戰,日軍終於掌握了黃海的制海權。但是太平洋艦隊一日不消滅,日軍總覺得有東西梗在喉裏,於是打算從陸地上的旅順要塞下手以便可以完全摧毀太平洋艦隊。日本乃木希典大將率領十幾萬大軍進攻旅順要塞203高地,因為其高度在203公尺,故稱為203高地。

話要說到當時的俄國,還是沙皇尼古拉二世統治時期,當然有侵略的野心。沙俄海軍部認為若要在遠東地區稱霸太平洋,必須加派波羅的海艦隊,常駐海參威,才能有效。

1905514,沙俄海軍當局命令波羅的海艦隊開赴海參威,這天艦隊停泊在芬蘭灣,尼古拉二世還親自登艦祝福他們能順利抵達海參威。當時日英同盟,英國不淮波羅的海艦隊經蘇伊士運河,勢必繞道南非好望角,經印度洋、麻六甲海峽、金蘭灣、台灣海峽等。不幸的是當波羅的海艦隊抵達越南金蘭灣準備補給時聽到:乃木大將率領的15萬大軍,以人海戰術,犧牲6萬多戰士奪得旅順203高土地,並完全封鎖旅順港口後,炮轟太平洋艦隊至全軍覆沒,使得波羅的海艦隊的官兵,先是震驚,以後士氣低落。當艦隊經過台灣海峽時,已有88艘各式戰鬥艦艇,和13艘輔助艦,雖然擁有這麼龐大的戰艦,可惜200天的海上航行,船隻沒有好好維修,也沒有演練海上戰鬥。日本東鄉旗下一共有48艘各式戰鬥艦艇,遠不如波羅的海艦隊,日本海軍更瞭解,如果讓波羅的海艦隊進入海參威,繼續壯大,有一天日本海軍會被消滅,日本海軍只有先下手為強。本來波羅的海艦隊從日本進入海參威有三條路線可走,最近的一條就是經對馬海峽至日本海,這一條也是最危險,因為日本海軍經常在此活動,而波羅的海艦隊無視日本海軍,偏要走最近的路線。當波羅的海艦隊經對馬海峽,進入日本海時,日本海軍已嚴陣以待。沙俄海軍接近日本海軍8000公尺時,日本海軍變換隊型選擇有利射擊位置,這時俄艦開始炮轟,不幸命中日本炮艇,即使命中,只要能開動,日本的艦艇儘量靠近沙俄軍艦,一旦接近6000公尺,日本軍艦開始開炮,由於日本海軍平時訓練有素,命中率很高。首先日本海軍集中火力攻擊旗艦,旗艦重創,連司令羅日傑斯特文斯基也被擊倒,導致沙俄艦隊群龍無首,亂了陣腳,日本海軍乘勢追擊,終把波羅的海艦隊摧毀,只有巡洋艦(奧羅拉號)、驅逐艦各一艘逃到海參威。

上午9:40我們來到一處碼頭搭乘水翼船至夏宮,時間約30分鐘,我是第一次搭乘水翼船,船開動後船底只有一小部分與水面接觸,船好像在水面上飛似的,平穩而快速,過癮又新鮮。

1709年彼得大帝對瑞典的戰爭勝利之後,他決定建造龐大的宮殿來犒賞自己,並炫耀戰爭的成果。從1714年至1723年在芬蘭灣建造彼得夏宮。18~19世紀,彼得夏宮一直是沙皇家族夏天的住所。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彼得夏宮嚴重損毀,自1952年開始修復的工程,到現在仍持續進行中。

我們抵達碼頭上岸,旁邊還有一條運河可以直達夏宮。從岸上走路到「下花園」(The Lower Park)要十幾分鐘,在入口處有小型樂隊演奏中華民國「國歌」,及台語歌「望春風」,大家都高興得報以熱烈掌聲。由此,我真的體會到俄羅斯已完全走入資本主義社會,如果是共產主義社會,別想會來這一套。下花園的美,美在很多樹林和花園,溪流蜿蜒,其間有造型特殊的噴泉,在路旁,只要踩到某一塊石頭,噴泉才會噴出來,這是彼得大帝設計的。每當夏天,彼得大帝會邀請家人及親友來此渡假,男女們都穿得很華麗,彼得大帝會帶領他們到花園散步,如果誰不小心踩到石頭連結噴泉機關的,水就會噴向群眾,淋濕衣服,彼得大帝會哈哈大笑,他最喜歡開這樣的玩笑。這裡有500多個噴泉,用的水自然要很多,水源是在8公里的山上,引到夏宮來。在下花園有幾棟房屋,是荷蘭式建築,簡單樸素,據說彼得大帝的生活簡單,喜歡住這樣的小房子,如此才能成就偉大事業。我們往前走來到一座大宮殿,這座大宮殿把夏宮隔開為「下花園」與「上花園」(The Upper Gardens)。在大宮殿旁,有一座落差約10公尺的階梯狀「小瀑布」(The Great Cascade)兩旁矗立著許多耀眼的黃金雕像,大部分是希臘神話中的人物,最下面的池子中央,有座巨大的參孫雕像,是彼得大帝炫耀他戰勝瑞典的寫照。小瀑布連接著一條直通海洋的水道,讓整個視野延伸到海邊。我們往上走來到「上花園」,為英式庭園設計,有很大的花園和樹林,我們走累了,坐在那裏真舒服,不想離開。

中午12:40我們離開夏宮直驅凱薩林宮,途經普金斯城,又名沙皇村,1918年前王室幾乎都住在此地,風光明媚,很多人喜歡在週末來此渡假,因此週末來此一定塞車,有錢人更喜歡在此蓋一棟別墅。沙皇村與凱薩林宮是在1744年,由彼得大帝的女兒伊麗莎白下令興建,建造了極盡華麗的巴洛克式宮殿,取名為「凱薩林宮」,紀念伊麗莎白女皇的母親,同時也是彼得大帝第二任妻子凱薩林一世。凱薩林一世本來是彼得大帝好朋友的情婦,好朋友把情婦介紹給彼得大帝,彼得大帝看中後就把她娶過來當第二任妻子。第一任妻子尤道西雅(Eudoxia Lopukhin)本來就與彼得大帝感情不睦,最後被送去修道院當修女。第二任妻子不久生下伊麗莎白女皇,伊麗莎白女皇從小住在深宮,不知人間疾苦,不過她長得很漂亮,也很愛唱歌,她有鞋子2000多雙,衣服10000多件,吃午飯和晚飯一定要換衣服。

下午2:50我們抵達凱薩林宮大門口,大門的裝飾仿埃及,據說那是19世紀流行埃及風的關係。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是最後一位在這裡住過的沙皇,宮殿是藍白相間的建築,看來華麗。由於地板光亮迷人,一不小心會滑倒,因此進去參觀時鞋子要套鞋套以防滑到。首先參觀的是保羅大廳,寬敞的大廳,有鏡子、黃金雕刻、壁畫及天花板上繪畫,當時請來了130位工匠來製作,因此每一件作品都不一樣。那天不知那位大官要來參觀,在大廳擺了10幾張桌子,準備請大官吃飯,工作人員忙成一團,現在俄羅斯開放了,大官和凱薩林宮的管理人員都懂得享受,在保羅大廳吃飯,那是帝王般的享受。其後參觀餐廳,最特殊的是,每一個人的坐位都有固定,顏色也不一樣。另外參觀深紅色碧珠廳、有一大廳擺十八世紀的鋼琴。肖像廳,有凱薩林一世及凱薩林二世的肖像等。其它琥珀廳、畫廳、亞力山大一世的客廳、軍旗廳、等實在太多,看到後來眼花瞭亂。

下午5:00我們離開凱薩林宮,直驅機場,我們搭乘晚7:40的飛機,於當晚8:30抵達莫斯科,飛行時間50 分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阿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