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糖尿病病患包括預備群(前期病患),約有2,210萬人,其中高齡者所含的比例較高。例如男性,60 歲以上,不滿70歲有39.4%,70歲以上有41.0%罹患糖尿病。女性60 歲以上,不滿70歲有32.3%,70歲以上有34.9%罹患糖尿病。糖尿病和預備群都會隨年齡增加而增加。
台灣近年來,糖尿病屢居國人十大死因之前5名,目前全台灣約有100萬至120萬名糖尿病罹病人數。
日本高齡者的人口越來越多,65歲以上的高齡者,男性有 1,258萬人,女性有 1,685萬人,同時高齡者的糖尿病也在增加。
談到高齡者的診斷基準,血糖值與HbAIC為指標,作為診斷糖尿病。在高齡者,空腹血糖值正常,飯後血糖值很高的病患也有。如果空腹血糖值正常,但HbAIC正常或輕度升高,做葡萄糖負荷試驗,2小時後,血糖值會超過200mg/dl是常有的事情。因此空腹血糖值正常,如果懷疑有糖尿病,可以做葡萄糖負荷試驗,以確定有無罹患糖尿病。
談到高齡者的糖尿病,常合併高血壓,脂質異常,糖尿病合併的細小血管障礙及動脈硬化,同時有失智機能低下,因此治療高齡者的糖尿病,不能只做血糖的控制,應該全身的綜合性的治療。
談到失智機能與血糖的關係,血糖過高,固然對失智機能不好,但低血糖也會影響失智機能低下,因此重要的,就是不要做成低血糖。尤其是夜晚發生低血糖,病患不易察覺發生低血糖,只有認知機能發生低下,因此要選擇不發生低血糖的治療方法。高齡者的高血糖和低血糖,變化很大的病患也很多,因此治療的第一步就是飲食療法和運動療法。飲食療法方面,因高齡者基礎代謝率低下,攝取的熱量要稍為低一點。另外重要的一點就是,飲食是習慣的問題,要改變是很困難,問到病患的飲食問題時,吃些甚麼食物,如果有問題,要慢慢加以修正。例如水果或甜點吃得太多,要稍為修正。這種情形比計算熱量還要重要。一般人都知道水果對身體有益,因此有人會多吃,而水果中含有糖分,因此對糖類的控制會發生問題。運動對糖尿病是很重要,但還是有幾點要注意:糖尿病患在運動前做身體檢查,再有醫師評估,能做何種運動。另一點高齡老人運動時容易跌倒,如果跌倒再加上骨折,認知機能會低下,對生活品質和生命的預後都不好。
高齡者最簡單的運動就是走路,每一個人都有運動的習慣,平常走多少,可以用數步計測量,然後慢慢增加走路的步數,此點不要操之過急。
其次談到控制體重,原則上把體重控制到BMI 22,但是高齡者可以稍為高一點,對生命的預後較有利。因為高齡者若比較瘦,很可能有偏食或沒有攝食足夠的必需的營養。如果是肥胖,可能容易引起血管硬化,還是要均衡的飲食最重要。
高齡者如果能夠做到飲食療法和運動療法,把空腹血糖控制到140mg/dl以下,或HbAIC 7.0%以下,那就不必使用藥物,繼續使用飲食療法和運動療法治療即可。如果沒有辦法達成上述標準,那就得使用藥物把它降到上述標準。剛已提及高齡者常有飯後的血糖值較高的現象,治療就是要確實控制飯後血糖值。治療的藥物曾經使用過Alpha葡萄糖甘酶抑制劑(Alpha- glucosidase inhibitor),或Nateglinide。日本在2009年開始使用Incretin製劑的基胜肽酶-4( Dipeptidyl peptidase 4: DPP-4) 抑制劑。DPP-4抑制劑,本劑與上述兩種藥物的不同,就是1日服用 1~2次藥就行,高齡者也容易服用。但是Alpha葡萄糖甘酶抑制劑與Nateglinide,1日服用3次,飯前服用,因此病患服用的順從性會比較差,到後來病患可能1日服用1次,很難好好控制血糖。DPP-4抑制劑的特點就是單獨使用,不會發生血糖過低或增加體重。
另一種治療飯後血糖過高的方法是使用胰島素注射,但一天要注射3~4次。要注意的就是容易發生血糖過低,因此要家屬幫助。對如此治療要稍為寬鬆一點,不要求太嚴格。如果要求高齡者在控制血糖過度嚴格,很容易引起低血糖而昏倒,對生命的預後不好,此點是要儘量避免。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