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瀉(Diarrhea)從醫學上而論,其定義是大便的重量增加,每日排出200~250公克以上。但實際臨床上,常與便的軟化、液狀化及排便的次數等自覺症狀為根據而稱呼的多見。診察腹瀉病患,要注意急性發作,也就是2週以內;或者是慢性,也就是繼續1個月以上;或其中間型,即遷延型。從腹瀉的症狀及持續時間,在診斷上就會不一樣。

   談到腹瀉的鑑別診斷時,宜避免做所有的檢查。首先要做的是,要有一個念頭可能罹患的疾病,再從病歷及身體檢查所見,始做其它檢驗室的檢查。但是檢查後的確定診斷,並不是很高,因本疾患的進行性及其緊急性,不要錯過治療時間。同時要考慮病患最後轉介及預後的嚴重性,在診斷時也要考慮進去。

   因此對腹瀉的病患最初要處理的,並不是腹瀉的時間,而是注意病患的嚴重與否。如果有大量的水樣性腹瀉持續,導致血壓降低、頻脈、口乾舌燥、皮膚粘膜乾燥,就要考慮有脫水現象。脫水的特徵,就是皮膚的充實(Turgor)的低下。這個意思就是用手指抓起皮膚,當皮膚放下時,不會立刻恢復正常,先有皺紋,等一會兒才會恢復正常。
   談到脫水時補充水分的方法,觀察病患能否可以口服水分,如果可以,補充含電解質和醣類補充液。但是使用運動飲料,所含的電解質濃度較低,所含的醣類較高,因此對腹瀉同時有脫水的病患並不是很好的補助水分來源。還要注意的是,除了補充水分外,注意低鈉血症和低鉀血症。
   當病患因脫水而補充口服水分時,會經常上上廁所,因此有的病患就不敢喝水。應告知病患,脫水的危險性,因此要求喝少量的水,同時要經常喝,喝的水不要太冰冷。如果不能口服液體時,那就得經靜脈補充液體。因喪失的液體,在於腸液及細胞外液,因此注意補充鉀及碳酸氫鈉(Sodium bicarbonate)。
   如果有劇烈的腹痛或腹部的異常所見或高熱,還要對症治療,有必要時還要住院治療。例如急性腹瀉,容易發生於病毒性腸炎,有噁心、嘔吐等上消化道的症狀,就不能口服,有必要輸液及使用制吐劑以減輕症狀。在腹瀉時,腸蠕動會增加,因此會出現腹痛的情形。使用止痛藥時,抗膽鹼(Anti-cholin)藥經靜脈注射。但要特別小心,因使用抗膽鹼藥止痛後,腹膜炎等基礎疾病的診斷可能會疏忽,在下止痛劑前,應好好做鑑別診斷。
   其次談到急性腹瀉,大部分為受到感染而引起,多數病患會自然而癒。在這種情形之下,處理就是對症療法,可以說因診斷而檢查是不需要。因腹瀉能夠檢查腹瀉的致病菌,通常有沙門氏菌(Salmonella腸炎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幽門螺旋桿菌(Campylobacter)及病原性大腸菌。在食物中毒申報中最常發生的有第1位諾羅病毒(Norovirus),第 2位幽門螺旋桿菌(Campylobacter),第 3位沙門氏菌(Salmonella,第 4位腸炎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第 5位腸道出血性大腸菌。同時有可能罹患結核,或者耶爾辛氏腸炎桿菌(Yersinia enteritis),是一種細菌感染。如已投予抗菌藥時,還要考慮難治梭狀芽孢桿菌(Clostridium difficile),也是很重要的致病菌。
   其次談到分泌性腹瀉與侵襲性腹瀉,因為病態的差異可說很清楚,治療方法也不同,因此要鑑別診斷。在小腸因分泌異常的分泌性腹瀉;因侵襲細菌引起大腸粘膜異常的侵襲性腹瀉。也就是有多量的水樣性腹瀉及脫水的症狀,大便檢查沒有白血球,可能是霍亂(Cholera)毒素原性大腸菌Enterotoxigenic E. coli:ETEC)引起的分泌性腹瀉。
   這種分泌性腹瀉由於消化道荷爾蒙或腸毒素(Enterotoxin)的作用,使得消化道的粘膜的分泌亢進及不能被吸收的溶質,在腸道內過剩殘留,引起水分的吸收障礙。除此之外類癌( Carcinoid) 、VIP產生腫瘤,VIP瘤(VIPoma)又名「致腹瀉性胰島細胞瘤(Diarrheogenic islet cell tumor)霍亂Cholera、鞭毛蟲感染症(Giardia lamblia)梨形鞭毛蟲 感染引起的腹瀉,其它還有醣類消化吸收障礙、顯微鏡的大腸炎及重金屬中毒也可引起。
   如果是次數多而少量的腹瀉,有粘液便、腹痛,大便檢查有白血球為侵襲性腹瀉,可能發生的原因有痢疾(Dysentery)、腸道出血性大腸菌、幽門螺旋桿菌(Campylobacter)、沙門氏菌(Salmonella)的感染症,偽膜性腸炎等抗生素引起的大腸炎、阿米巴痢疾(Amoebic dysentery)等引起,要考慮可能是侵襲性腹瀉。這種感染在經驗上,馬上會投予抗菌藥,這樣並不是很好,有很多病患會自然治癒。
   通常因細菌性食物中毒引起的腹瀉,要聽取家屬或同一集團內的發生情形,並注意潛伏期,可能引起的食物,以預測致病菌。例如潛伏期較短的由30分~6小時,可能是葡萄球菌的毒性引起的腹瀉,如果是5~24小時後引起的為腸炎弧菌( Vibrio parahaemolyticus),如果是8~20小時後引起的為難治梭狀芽孢桿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引起的腹瀉。
   另一方面幽門螺旋桿菌(Campylobacter)是攝取雞肉或雞蛋後2~5日間發生,沙門氏菌(Salmonella)也是攝取雞蛋或肉類後7小時~3日內發病。
   其次談到慢性腹瀉與急性腹瀉不一樣,不容易自然治癒,因此要使用藥物治療。但致病因素有許多種,治療方法也不一樣,因此鑑別診斷很重要。首先要瞭解引起慢性腹瀉的代表性疾病,如果是感染引起的有難治梭狀芽孢桿菌( Clostridium difficile) 、結核病、阿米巴痢疾(Amoebic dysentery),如果是炎症引起的有潰瘍性大腸炎、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顯微鏡大腸炎、放射線腸炎。最近常見的是藥物引起。目前有許多高齡者,服用多種藥物,會發生多種藥物引起腹瀉的藥物有,含有鎂製劑、質子幫浦抑制劑(Proton pump inhibitors:PPI),H2受體阻抗劑(H2 Blocker),輕瀉劑、膽汁酸製劑、5-氨基水楊酸(5-Aminosalicylic Acid)、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製劑、ACE阻礙藥、β- Blocker、毛地黃、FurosemideMetformin、NSAIDS、秋水仙素(Colchicine)、抗菌藥都有可能引地腹瀉。
   其它還有胃切除、膽囊摘除,或手術後引起的短腸症候群,大腸癌及胰臟癌合併的腹瀉,甲狀腺功能過高合併的腹瀉,狼瘡(lupus)等,還有膠原病引起的腹瀉,食物過敏引的腹瀉都考都要考慮進去。另外過敏性腸症候群及機能性腹瀉的情形,發生頻率都很高,都要考慮進去。
   談到慢性腹瀉的診斷,對慢性腹瀉,與急性腹瀉同樣,多數從病歷及身體診察所見,就可得很多資料,首先要判斷嚴重度。注意使用藥物的經過,曾經做過的手術,在國外發病的情形,過去曾罹患過同樣的腹瀉否,惡化因子及有關食物的問題,聽取這些病歷,可以預測很多疾病。如果病患有血便或粘液便,要考慮腸的炎症性疾病,也可能是罹患內分沁疾病或膠原病。如果能夠排除器官性疾病,可能就是機能性的消化道障礙。如果能夠懷疑甲狀腺機能亢進或糖尿病,可先檢查血液,如此做便可省掉很多消化道的影像檢查。
   診斷腹瀉主要是要觀察大便是重要的。如果是粘液便,可能是炎症性,如果是大量的水樣便為分泌性,如果是脂肪便為脂肪性腹瀉。大便在顯微鏡下觀察,及從電解質的數據,可以詳細分類。
   如果是炎症性腹瀉,有必要做大腸內視鏡的檢查。如果是分泌性腹瀉確認有無受到感染,必要時還要使影像檢查或荷爾蒙的測定。脂肪性腹瀉可能是慢性胰臟炎或吸收不良症候群,導致小腸的吸收障礙,因此有可能小腸有病變,要做顯影檢查及胰臟外分泌的檢查。另外大腸癌也會引起腹瀉。
   上述器官性的腹瀉被否定時,就要考慮機能性的消化道障礙,其中發生率最高的是過敏性腸症候群(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這種IBS,按國際定義,Rome Ⅲ,在過去3個月,每週有3日以上,有腹痛或反覆腹部不舒服,因排便症狀會減輕,或排便次數會有變化,同時便的形狀的變化也會發生,其中有兩種就可認為本疾患。另外IBS的便的形狀可分為4種副形態(Subtype):便秘型、腹瀉型、混合型、不能分類型。
   IBS的治療,要改善生活習慣病的便秘及控制腹瀉及控制內臟的知覺、刺激及腸內細菌叢都是很重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阿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