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最近進入高齡化社會,再加上生活習慣病,尤其是糖尿病患增加,造成血管硬化的病患同樣增加,如冠狀動脈、腦血管以及下肢動脈硬化。阻塞性動脈硬化的血管腔內治療也變成很普及。

本來阻塞性動脈硬化的治療,曾經是使用手術治療,但是現在老年人罹患本疾患的多,且合併症也多,若使用全身麻醉,危險性很高。使用血管腔內治療,尤其是上了年紀的老年人,危險性很低,侵襲性也低,因此目前多使用這個方法治療。實際使用血管腔內治療時,不必全身麻醉,使用局部麻醉,要穿刺的部位放入2-3mm的管子,治療完畢後不會留下任何疤痕,手術後第二天就可出院。

本來這種治療是使用導管治療,冠狀動脈對經皮冠狀動脈血管整形術(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經導管冠狀動脈擴張術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治療。因為冠狀動脈疾病的病患,同樣會發生全身性動脈硬化。做冠狀動脈顯影時,會發現下肢的動脈也同樣發生動脈硬化,因此對末梢血管同樣使用血管腔內治療。

當冠狀動脈治療時,會使用PCI,做PCI時通常使用小腿的血管,當導管通過時,會發現腸骨動脈已發生動脈硬化的病變。同時發現有冠狀動脈疾病的病患,約有2-3成會發生全身性的動脈硬化。如有末梢動脈硬化的病患,比起沒有末梢動脈硬化的冠狀動脈病患,前者預後不良。因此,如果同時罹患動脈硬化疾病和冠狀動脈疾病,要同時治療,可以延長壽命。

血管內腔治療的技術是從大腿或小腿將很細的管穿刺進去,但是病變的不同,做法(Approach)會不一樣。病變的部位分為三大部分,分為腸骨動脈(Iliac artery)膕動脈或稱大腿膝窩動脈(femoropopliteal arteries)、膝下動脈(Infrapopliteal arteries。通常腸骨動脈、大腿膝窩動脈有跛行病例會比較重要,膝下動脈會導致嚴重的缺血。治療方法,就是使用氣囊導管(Balloon catheter)穿刺後,因氣囊導管有管腔,可使用很細的鐵絲,即微導線(Guidewires 通過,因氣囊導管前端有氣囊,到達病變部位後停住,打氣使氣囊膨脹,就可使狹窄的動脈擴張,或者使用支架,使狹窄的動脈擴張。

因腸骨動脈血管的直徑在2-3mm,太細,不能使用一般動脈用的支架,只好使用冠狀動脈的支架,但日本的健保不付費。因此,目前在日本,基本上還是使用氣囊加以治療。

膝下動脈的血管的直徑同樣在2-3mm,雖然可以使用冠狀動脈的支架,日本的健保不付費,還是多使用氣囊治療。

另一個在技術上還有一個問題,動脈病變的形態,如果狹窄的血管,還有血流通過,顯影劑可以顯示血液通過的情形,若要通過微導線就比較容易。但是如果動脈完全阻塞,微導線要通過,必發生困難,如果一定要做可能發生血管破裂。在這種情形之下還是要轉介到外科。

其次談到腿部的動脈硬化與心臟冠狀動脈硬化的不同點。從病變的長度而論,心臟是比較小的器官,因此血管的病變在數mm1-2cm,但是下肢動脈的長度,約在70-80 cm,將近1 m,治療的範圍頗廣。腿部動脈病變的部位約在10-20cm,這樣的長度一定要治療, 但是冠狀動脈的病變就要1-2cm,就會感覺很長,如果完全阻塞後放了幾支支架後還是會阻塞,此類病患最好做繞道手術(Bypass)。對下肢的動脈可使用長的鎳鈦諾(鎳和鈦的非磁性合金) nitinol stent 支架。使用本支架對腸骨或大腿膝窩動脈病變的效果很好,有95%的成功率,因此和外科手術的效果差不多。

通常對下肢的重度動脈阻塞,造成潰瘍或壞死,那就要做外科的血行再建術。但是如果有跛行症狀,走路時腿部會疼痛,休息後又會好轉,雖然有病,但其生活並沒有太大的影響,此類病患宜使用藥物療法。

最後談到血管腔內治療要做到甚麼程度的問題,首先要保留萬一內科治療不盡理想,還可以做手術。因此,不要隨便放入支架,萬一要做外科手術時會發生困難。如果硬做血管內治療,事先要多做顯影劑檢查,反而傷到腎臟,或者使用導管,使血管損傷,破裂,甚至死亡。因此血管內管腔治療宜選用病患及其適應症,不要冒然行之。

    談到內科治療最常用的藥物為Bayaspirin有抗血小板的作用。對跛行症狀可使用Pletaal,但有的病患服用後發生心悸、臉紅,頭痛等副作用,不願意使用,可改換使用EPAEicosapaentaenoic Acid,即二十碳五元不飽和脂肪酸)。

    對開業醫師要注意的就是,凡是腿上有了疾病來看診的病患,可能同時罹患全身性動脈硬化疾病,因此要好好使用降血壓劑,高脂血症的藥物,以及控制糖尿病。同時檢查冠狀動脈疾病,決定週邊動脈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PAD)的預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阿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