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韓國位於東北亞朝鮮半島上,以北緯38度畫分為南韓、北韓。南韓成立「大韓民國」,以漢城(現改為首爾)為首都;北韓成立「朝鮮人民共和國」,以平壤為首都。韓國的面積有22萬平方公里:南韓有98千平方公里;北韓有122千平方公里。在人口方面:南韓有45百萬人;北韓有24百萬人。北韓山多,而南韓的可耕面積較北韓多,加上南韓是民主國家,因此南韓的百姓豐衣足食,北韓的百姓多數營養不良。南韓共分為9個行政區域,他們稱為「道」,一個道等於一個台灣省的面積或更小:京畿道、江原道、忠清南道、忠清北道、慶尚北道、慶尚南道、全羅北道、全羅南道及濟州道(濟州島位於韓國最南端的北太平洋海上,是韓國第一大島,面積1825平方公里)。

將朝鮮半島上的人民稱呼為韓民族,應該是最近的事,在這之前大多稱為朝鮮族。朝鮮族亦絕非單一民族所形成,其祖先最大的根幹,在中國古典史書中記載的貊或濊貊等均是。其最原始居住地,應是中國的北方或者是東北方,大概於新石器時代初、中期(公元前4000年)後才慢慢往東方移動,可知貊族最早也許是屬於通古斯族,或者是通古斯族和蒙古族的混血兒。而其創國始祖檀君建國亦早在公元前2333年中國堯帝即位之時,可見韓國的祖先發跡很早。茲簡略介紹韓國的歷史:

公元前156-87,漢武帝將今日北韓-征服。到了三國時代則分為,高句麗、百濟及新羅。

高麗時代(918~139234代, 475年)。

王建登上王位改國號為高麗,年號天授。

在高麗時期有一點要特書的就是蒙古入侵高麗,高麗自此即面臨長達30餘年對蒙古的抗爭。蒙古之征伐高麗,貢物是理由之一,蒙古為了能完全佔領滿洲和華北,更進一步奠立征伐南宋或日本的前進基地,才是它最主要的目的地。因此高宗十八年都(1231年)八月蒙古薩里台首度率軍攻人高麗,前後共有7次入侵高麗。

高麗和蒙古談和之後,自此高麗即喪失了自主性,政治在受到蒙古的干涉之後,經濟方面亦遭到索求。高麗面臨的第一個課題就是遠征日本。蒙古世祖忽必烈即計畫以朝鮮半島為跳板遠征日本。在元(蒙古於1271年改國號為元)之要求下,高麗曾經兩次參與遠征日本的行動,惟均於途中遭遇暴風而告失敗。

第一次遠征日本是在忠烈王即位(1274年),當時元遠征軍總兵力為25千名,高麗軍佔53百名之多,艦船9百餘艘全部都有高麗提供。

抗元之戰是日軍與異國敵軍之間的首次對壘。戰鬥一開始時,日軍採用的仍是源氏平氏時代相傳下來的戰術,先用弓矢彼此互射,然後策馬衝鋒,個別肉搏。但元軍不如是:元軍的步兵採用了行動宛如一體的密集陣形,在交戰時還要鳴鑼播鼓以壯聲威,使日軍的戰馬竟為之驚怖跳踉,不敢逼近。元軍弓矢較日軍所用者為短,射程反而較遠,而且箭頭上還淬有毒液,此外元軍更懂得使用火藥。日軍要和配備了此類武器的元軍相抗,其不利自屬明顯不過。12741026日晚上,正值元軍全部都回到戰船上去度宿之時,忽然天降颶風,蒙古軍隊的絕大部份戰船竟在狂風暴雨中沉毀殆盡了。

在日本稱為文永之役的1274年那場抗元戰爭中,日軍簡直可說只是初生之犢不怕虎;但在了解元軍之可怖以後,幕府自是不能不妥謀善策了。

就在日本勤修戰備之時,元使又再次赴日招降,飭令日本朝貢;執政權臣北條時宗乃兩度逕將元使斬首,以示必戰。元世祖忽必烈在震怒下仍慎為準備,卒在1281年再大舉東征欲減日本

第二次遠征係在忠烈王七年(1281年),這次元軍兵分兩路,此次東軍(高麗軍與元軍 )4萬名之多,其中高麗軍達1萬名之多。高麗除提供兵船9百艘之外,還負擔11萬石的軍糧。這對歷經30多年對蒙古抗戰之後的高麗百姓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的負擔。

江南軍共10萬人,配戰船35百艘,齊向日本進發。元軍東路軍在和它的主力部隊江南軍會師之前,業於對馬、壹岐一帶大顯威風,終於在128166日迫近博多灣的志賀島了。迎擊元軍的日軍,這時正集結在箱崎附近,日本的士氣乃很旺盛。然而到了晚上,日軍也仍有一些乘坐小舟前去夜襲敵船的大膽的人,使元軍在出其不意中引起混亂,臨了且被日軍縱火,造成了頗大的損失。元軍最後終於登陸志賀島,與日軍反覆塵戰,卒在此一小規模戰鬥中蒙受不利,撤回戰船,退到了鷹島附近的海面上。日軍的第二次抗元之戰,也正如第一次的文永之役一般,純粹是靠了適時襲來的颶風之助,始克安度危難的。

朝鮮時代(1392~1910年,27代,共519年)。

禲王十四年(1388年)明通告高麗,將設置鐵嶺衛事宜,即明欲在元時雙城總府原管轄之下的地區設置鐵嶺衛,成為明之直屬領土。這時候李仁任一派已沒落,正值崔瑩、李成桂掌權之時,崔瑩接此通告十分憤慨,與禲王秘密會商,決定調各道軍隊奇擊遼東。自此李成桂極力反對,但仍不為崔瑩所採納。崔瑩自任為八道都統使,任命曹明敏修為左軍都統使,李成桂為右軍都統使,率領38千餘名軍隊征伐遼東。

可是出征軍甫抵鴨綠江威化島,李成桂即按兵不動,而與曹敏修商議之後,向禲王請求撤軍,可是卻接到速進軍的命令,但李成桂再次派人請求撤軍,仍然不被採納,於是李成桂揮軍返回開京,驅逐禲王和崔瑩,掌握政權。恭讓王四年(1392年,恭讓王為高麗末代國王)七月,李成桂登上王位即為朝鮮王朝的太祖。

韓國文字的創制:

朝鮮半島由於地理位置的關係,自古即接收中國文化,尤其是漢文化。自漢字傳入之後,一直都受漢文化的影響,在文字之使用上也全部使用漢字。

一直到李氏朝鮮第四代大王,勵精圖治,功業凌駕諸王,其對撰述著作及人民方便上尤為用心,終於在世宗二十五年(1443年)十二月創制訓民正音二十八個字母,訓民正音的創制,可以說是韓民族歷史上最大的成就。在韓國文字創制前,朝鮮民族不得不一直都使用漢字,尤其漢學幾乎是貴族的獨佔品,下層平民連學習的機會也沒有。因此,長期下來,統治階層和被統治階層,連意識上的溝通,都有困難。世宗基於愛民精神,認為朝鮮民族應該擁有自己的文字,讓百姓易於學習使用,於是設置正音廳指派成三問、鄭麟趾、申叔舟、崔恒等集賢殿學士研究音韻。此亦朝鮮民族正式脫離漢字,正式使用自己文字的開始。

外族的入侵與朝鮮民族的抗爭,1592年倭軍第一次侵犯朝鮮(壬辰倭亂)差點使朝鮮王朝垮台。主要原因是日本挾持在收拾長期的戰國時代內亂過程之中獲得的很多實戰經驗,以及和西歐各國貿易往來之中獲得的槍、砲等新式武器,攻擊朝鮮。反觀朝鮮,在經歷士禍之後又遭遇黨爭,國家綱紀瓦解、社會正義消失,支配階層的分裂、暗鬥使得國力極度弱化,因此朝鮮面對外敵的入侵幾無招架之力,朝鮮王朝只好走向衰亡之途。

原已懷著征伐朝鮮野心的豐臣秀吉,在向朝鮮要求修好通交,一再遭到拒絕之下,終於開始採取侵略朝鮮的步驟。於宣祖二十五年(1592年)四月動員15萬的陸軍和9千水軍,由小西行長、加藤清正、黑田長政等率領,侵犯朝鮮,倭軍懷著侵略中國大陸的跳板,以及鞏固日本國內政局的目的,將朝鮮當做侵略中國大陸的跳板,在四月十四日自釜山登陸。

毫無備戰情況之下的朝鮮,根本無法抵擋有實戰經驗的倭軍,倭軍輕易地攻破釜山及東萊城之後,兵分三路北進,在短短的19天內,便攻下漢城。朝鮮在陸戰方面連連失利,但有義兵、僧兵以及農民都起來反抗,攻勢頓緩,整個戰況未見好轉,朝鮮只好向明朝求援。明朝一方面派沈惟敬試圖與倭講和,一方面派遣李如松率領5萬的支援大軍前往朝鮮。李如松率領的明軍,於159212月渡過鴨綠江進入朝鮮,於翌年(1593年,宣祖26年)18日與朝鮮軍聯合攻擊平壤,以後逐漸將倭軍趕出朝鮮。宣祖於159310月還都漢城。

明、日之間的議和失敗之後,豐臣秀吉在宣祖30 年(1597年)命令小西行長和加藤清正等率倭兵14萬多人,再度人侵朝鮮(丁酉倭亂)。明朝在接獲朝鮮求援之後,亦指派楊鎬為經理,邢玠為總督率軍救援。第二次明朝援軍並不能把倭軍趕出朝鮮,戰爭形成膠著狀態。雙方戰況持續到1598年(宣祖31年)8 18日豐田秀吉病死,倭軍才開始撤退。

1810~1823年發生天災和疫情,伴隨而來的是飢民和流民的大幅增加,而政府卻束手無策,既無法防止,又無力救濟,同時奸吏嚴酷的掠奪,造成社會混亂的原因。

當朝鮮末期之時,儒教思想已喪失其領導地位,又其時西洋天主教傳入朝鮮,且受到掌政人的大力支持,其勢力日益擴大。於此時代背景之下,屬於民族宗教的「東學」就此產生。

此時朝鮮的佛教和儒教都已經沒落,亦失去民心的信任。而天主教又是西洋傳入的宗教,大部分的人還不能接受,因此人民急需要新的宗教或思想作為精神支柱,「東學」於焉應用而生。

東學是於哲宗11年(1860年)由沒落的兩班後裔慶州出身的崔濟愚所創導的,崔濟愚因不滿當時社會的腐敗,轉而懷有濟世求道之心,終於創立東學,其是集合儒、佛、仙三教的長處並綜合一些民間信仰而成,而因其具有對抗西學天主教的意味,因此稱之為東學。

東學的思想在「東經大全」和「龍漂遺詞」中可以看出來,其基本思想為「人乃天」,也就是天人合一。對人的關係都表現如事人如天,這些思想都是在否定朝鮮封建秩序的平等主義思想,但是東學並非單純的宗教運動而已,而是滲雜了改革現實的社會運動。東學創導之後受到當時在貧困中掙扎的農民和沒落的兩班後裔的歡迎,變成了全國性的教團。東學的勢力大振,朝廷卻將東學視為邪教,予以打壓,最後被消滅。

近代朝鮮則對內強化垂危的王權,對外堅持強硬鎖國政策的興宜大院君,終於在高宗10年(1873年)下台,大院君是敗在他的敵對勢力閔氏戚族勢力和儒學者的手中。

當獲悉朝鮮政局變化的日本,認為這是要求朝鮮通商修約的大好機會。在高宗5年(1868年),日本曾修書朝鮮請求修交,朝鮮政府以日本國書過於傲慢而拒絕。而正式開啟朝、日通商的契機是雲揚號事件。

雲揚號事件發生於高宗12年(1875年),日本軍艦雲揚號藉口到中國做航海研究,繞道朝鮮西南海岸,出現在江華島草之鎮前的海域,遭草芝鎮的守備軍發砲攻擊,日本軍就強力攻擊草芝鎮,破壞砲台再登永宗島,放火掠奪而去,這就是所有的雲揚號事件。朝鮮政府被迫終於和日本締訂條約,這個不平等條約全文共12條,條約中所訂的條文如治外法權、租借地的設定、海岸測量的自由等及犯罪者的審判權等都不利於朝鮮。而條約中主張朝鮮為獨立自主的國家,表面上表示日本沒有侵略朝鮮的野心,實際上是排擠清的宗主權,因為沒有清的干涉,日本侵略朝鮮就容易多了。

日本在江華島條約訂立當初,就有全盤計畫以達成對朝鮮政治的、軍事的、經濟的侵略。對朝鮮來說,江華島條約也具有相當重大的歷史意義,因為它是朝鮮步上國際舞台的開始,從此之後,朝鮮才逐漸和西洋各國開始通商,隨著西洋新文明的輸入才促進朝鮮的近代化。然而不幸的是,開港以後,新文明輸入的同時,伴隨而來的是日本等西方列強的侵略,最後淪為清、俄、日三國的戰場。

長期以來在兩班官僚的暴政之下受盡壓迫的農民,終於在高宗31年(1894年)2月間爆發革命運動。這時候,朝鮮政府為了鎮壓東學軍,請求清出兵支援。同年(高宗31年)68日清軍開抵牙山,又日本亦以保護居留民的藉口出動軍隊。清日兩國之間的情勢也隨之緊張,日本甚至已動員軍隊向清挑戰。東學軍卻不幸在全州被政府軍和日軍所敗,不久,東學軍又在泰仁大敗,至此,東學革命終告結束。

18947月日本首先攻佔牙山灣豐島,引發了清、日戰爭。清、日戰爭中清軍節節敗退,18952月日本攻佔中國的山東半島的威海衛,並逼近北京,最後因朝日締結了江華草約,戰爭才告結束。

清日戰爭的結果,清日兩國也由李鴻章與日本伊藤博文於高宗32年(1895年)簽訂下關(馬關)條約,該條約中清不但割讓遼東半島、台灣給日本,也賠償巨額的賠償金。對朝鮮方面,規定朝鮮為一完全自主獨立的國家,清亦因而失去對朝鮮的宗主權,從此之後,清在朝鮮的勢力大幅縮小,相反的日本勢力卻增大,朝鮮最後也淪為日本的殖民地。

俄國的南下政策與日本的大陸進出政策所引發的衝突已無可避免。日本幾度與俄國協商,兩國之間的協商最後失敗,日遂對俄宣戰,次年(1904年)兩國交戰於滿洲,清宣佈中立。結果俄軍敗,後有美國羅斯福總統出面斡旋,而於190599日在美國樸資茅斯簽訂日俄和約,該條約跟韓國有關之重要條款部分為俄國承認日本在韓國政治、軍事及經濟上的利益,日本對韓國所採取的指導、保護、監督等措施俄不得干涉、阻礙。消息傳入韓國,群情激憤。

1910年(隆熙4年)829日正式發佈日韓合併條約。自此開始,韓國正式淪為日本的殖民地。李氏朝鮮王朝自太祖李成桂建國,歷經27代,519年,終於亡國。

日據時代的韓國:1910822日起,韓國即陷入日帝統治的黑暗殖民時代。

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之後,日本就以朝鮮半島做為軍事中途站,佔領滿洲,進而侵略中國。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發,美國參戰。自此日本處於苦戰中,而對韓國發佈國家總動員令,因此韓國所受的痛苦更深。自1936年開始日本就從韓國大量運回米穀、牛隻、棉花、木炭等40多種產物。

大韓民國臨時政府於1940年在中國長沙統合朝鮮革命黨、韓國獨立黨、美州大韓獨立黨等民族主義勢力,組織了韓國獨立黨,並追隨中國國民政府遷至重慶。臨時政府在蔣中正的支援下於1941年統合了各派系的獨立軍,組識光復軍,以李青天為總司令。當時光復軍總人數多達8千名之多。1941年美、日戰爭爆發之後,臨時政府的外交活動和聯繫更加活躍,同年129日宣佈對日宣戰,翌年(1942年)光復軍與中國軍隊並肩對日抗戰,也有不少韓國人投入中國軍隊對日作戰。

1943年日本同盟國之一的義大利投降,同年12月美、英、中三國領袖在開羅開會,發佈的開羅宣言中保障韓國的獨立。日本帝國終於1945815日向聯合國無條件投降。韓國歷經36年的日本殖民統治也終告結束,無數的思想犯、政治犯也獲得解放。

1948年建國以來的50多年的歷史中,幾乎每任總統都經歷了不愉快的結局,等待他們的不是政變、流亡,就是遇刺或牢獄。其中不包括兩任短期總統尹譜善(1960~1961)和崔圭夏(1979~1980)

*李承晚(執政期:1948~1960

*朴正熙(執政期:1961~1979

全斗煥(執政期:1980~1988

盧泰愚(執政期:1988~1993

金泳三(執政期:1993~1998

金大中(執政期:1998~2003

盧武鉉(執政期:2003--200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阿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