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50年前吾人就知道糖化血色素(HbAIC)的存在。經基本的研討後,於1983~93年做大規模的臨床試驗,稱為DCCT(Diabetes Control and Complications Trial),有美國密蘇里(Missouri)大學的Goldstein主持HbAIC的測定,作為控制血糖的效果判定,獲得很高的評價。其後許多糖尿病的臨床大規模試驗、糖尿病的診斷基準、血糖控制指標、合併症的評估、新藥的評估,特定的健康檢查等,作為血糖評估的標準化檢查(Golden standard)。但是目前各國測定的HbAIC的數值,還是略為不同。日本也發生同樣情形,因此在2012年將HbAIC的測定數值改為國際標準化。
1959年Schroder離子交換層析法(Ion exchange chromatography)分析正常人的溶血的血色素,而發現糖化血色素。經分析的結果,當時認為,HbAIC有胺基酸連鎖141個的α鎖2個,與胺基酸連鎖146個的β形成的鎖2個的4量體在糖質中修飾。其後在糖尿病患中容易出現的血色素成分,因此稱為「Hemoglobin Diabetes」。HbAIC在1977年認為是糖尿病的診斷與治療必要的檢查,因此稱為「總血色素A1」。其後引進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高速液體層析法(HPLC),使用Biorex70儀器測定,因此在1983~93年做大規模的臨床試驗,稱為DCCT,作為控制糖尿病的指標。
因為各國測定HbAIC的數值不同,各國均要求HbAIC的數值要國際標準化,因此需要國際通用的測定法。
於1994年有國際臨床化學會IFCC,組成HbAIC標準測定小組,於1995年在倫敦所舉行IFCC的國際會議上,決定了HbAIC標準的測定法。
標準的測定法,是依據IFCC法,HbAIC的定義為,在β鎖的N末端,有6個 Peptid的糖化,經酵素水解處理後,使用HPLC分劃的質量分析法,或使用Capillary電游法測定。其測定體系為測定對象、HbAIC以β1-fructosul Hemoglobin為定義,作成一次的標準物質,都有科學根據的理論。標準化作業是經國際組識的委員及其設施的標準測定設施網實施。到目前為止,IFCC的HbAIC標準測定小組,仍然繼續在運轉。
日本於2008年有日本糖尿病學會有關糖尿病檢查的委員會同意IFCC法的國際標準化。
新的HbAIC值,也就是國際標準值HbAIC,對日本的JDS值要加0.4%。在2006年曾討論到HbAIC的JDS值及HbAIC的NGSP值,結果HbAIC的JDS值比HbAIC的NGSP值低0.4%。在1993年,當時測定的NGSP的HbAIC保持到現在。但是日本為何會出現差別,可能是日本製的HPLC的儀器的分析精密度提高的關係。
日本糖尿病學會將國際標準值引進日本,目前IFCC值,並不普遍採用,但是NGSP的HbAIC值除日本外,北美及亞洲各國都在採用,為統一起見,日本採用NGSP的HbAIC值。
2010年美國糖尿病協會的提案,糖尿病的診斷值HbAIC 6.5%為新規標準值,日本也符合時代潮流,將JDS值比HbAIC值改為6.5%。
美國的NGSP的HbAIC值,與日本的JDS的HbAIC值,任何一種為IFCC值為基礙(Anchor)其關係的程式已決定。也就是有IFCC衍生的NGSP的HbAIC值,是從IFCC值換算的NGSP的HbAIC值。
2011年 12月IDF開了Consensus meeting,今後HbAIC值的標準化作業,將有IDF(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決定其方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