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美國獨立戰爭後英國失去了北美十三州,簽訂了凡爾賽和約,承認了美國的獨立。然而在戰爭中支持英國的人們受到迫害無法立足,成為政治難民而被迫離開家園。其中有4萬人左右歷盡艱難來到加拿大,他們被稱為效忠派。

後來加拿大又來了更多的美國邊疆農民,他們主要是想免費獲得土地。這次戰爭的另一個受害者是印第安人,他們大都支持英國,因而也被迫離開美國前往加拿大,逃往加拿大的效忠派中還有少數支持過英國的荷蘭移民,德國僱傭軍,黑奴等。

大量效忠派和移民的到來使加拿大發生了重大變化,首先是加強了英國統治,也加強了加拿大作為一個不同於美國的政治實體的地位,另外還改變了魁北克的居民成分結構。魁北克也不再是法裔居民的天下。有些學者認為,北美十三州的革命不僅創建了一個美國,也創建了加拿大國家。英國在失去包括美國在內的「第一帝國」後又著手創造它的「第二帝國」即加拿大。

然而,在此同時,英屬加拿大與美國的爭端越演越烈,尤其在西部土地歸屬上不斷衝突。而美國的擴張主義者又積極鼓吹要把加拿大併入美國,認為征服加拿大易如反掌。

1812年美國向加拿大宣戰,打算佔領加拿大。儘管美國比加拿大要強大得多,但內部意見不和,同時美國將軍們指揮不善也削弱了自己。加拿大力量薄弱,英軍不足5,000人,難以得到英國大量增援,但有很多加拿大和印第安人支持。善戰的英國將軍洛克卻成功地進行了反攻,擊退美軍,並一彈不發迫使底特律城投降。

到1814年,美國首都華盛頓落入英軍手中,為報復美軍焚燒加拿大城市約克及其議會,英軍也燒毀華盛頓和白宮。不過兩年的戰爭使雙方都無意再戰,簽訂了根特停戰和約,幾年後又簽訂了兩個邊界協定,其中規定了大湖區為非武裝區,促成了美國與加拿大不設防的和平邊界建立。這次戰爭使英裔加拿大人更傾向於支持英國,也促進了加拿大內部的聯合,加強了反美情緒。美國想征服加拿大的迷夢也徹底破滅。在加拿大走向一個獨立國家的道路上,一個重大的外部障礙終於被克服。

早在1808年西蒙.佛拉塞(Simon Fraser)來到加拿大西部,勘探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佛拉塞河,並且在英屬哥倫比亞建立了第一個永久居民點。隨之是哈得遜灣公司與美國人發生爭奪這塊太平洋沿岸土地的鬥爭,幾乎要爆發戰爭。結果在1846年英國與美國簽訂俄勒崗條約,將此地區一分為二,溫哥華島也留給了英國。十年後佛拉塞河發現金礦,大批美國淘金者蜂擁而至,出現了他們有可能使該地併入美國的危急情況。1858年,英國建立了英屬哥倫比亞皇家殖民地,暫時保住了這塊殖民地。

直到1870年,紅河地區建立曼尼土巴省和自治領聯邦政府,決定修建橫貫加拿大的太平洋鐵路,以及聯邦政府從哈得遜灣公司取得了西北地區和魯泊特地區,英屬哥倫比亞才成為加拿大自治領的一個省,從而使東起大西洋,西至太平洋的加拿大領土,版圖完全連接並固定下來,消除了遭到美國領土擴張的危機。

1861年,美國爆發南北內戰,緊接著發生了美國軍艦攔截英國郵船「特倫特號」等一系列使英、美兩國關係緊張的事件,南方聯盟的一些人還利用加拿大領土襲擊美國北方。一旦發生英美戰爭,加拿大就會遭到攻擊。美國地方的一些報紙還叫喊一旦結束內戰,「我們就會來收拾你們(加拿大)」。愛爾蘭的芬尼亞黨人又從美國攻擊加拿大邊界以此打擊英國。加拿大同美國的互惠貿易也危在旦夕,最終停止。加拿大人意識到要在北美大陸生存下去而不被美國併吞,並且發展自己的經濟,就必須走上聯合之路。

1867年2月,英國議會通過以魁北克決議為草案並經修改的「英屬北美法案」─加拿大憲法。該法案於同年7月1日正式生效,並於同日由保守黨領袖麥克唐納出任首屆內閣總理。7月1日後成為加拿大國慶日。

自從加拿大建國後與美國的關係時好時壞。1932年美國總統羅斯福執政,才推行了旨在全美洲促進緊密的友好關係的政策,視加拿大為「友好睦鄰」。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加拿大緊隨英國之後參戰,隨之而來的是沉重的負擔與犧牲。加拿大動員350多萬兵力,供應了英國所需彈藥的三分之一,死亡6萬餘,傷17萬餘人,世人才瞭解到加拿大的軍隊英勇善戰。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加、美兩國已是同盟國。1939年9月10日加拿大正式對德國宣戰,捲入了烽火漫天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整個戰爭中,加拿大共計有4萬多人死亡和失蹤。但第二次世界大戰,使加拿大變成了工業和軍事大國。

1921年,加拿大政府宣佈以楓葉為國徽,又於1965年制定了楓葉國旗,國旗兩側的紅邊表示太平洋和大西洋,中間白底表示加拿大的廣闊國土,中間紅楓葉是加拿大民族的象徵。目前加拿大的人口已超過3000萬,共有13個省區。

阿拉斯加是美國最大的州,面積有151萬8千8百7平方公里,東西寬6千216公里,南北長3千6百78公里。這個面積的數字不僅把原來是美國第一大州的德克薩斯州比了下去,而且比德州加上二、三名的加利福尼亞州和蒙大那州的總面積還要大,佔美國大陸本土四十八州總面積的五分之一。這個大州地瀕北極海,南濱太平洋,東接加拿大,西臨白令海峽,與西伯利亞相隔87公里。

白種人的勢力介入這裡是在1741年7月,丹麥探險家維特白令(Vitus Bering)奉俄皇彼德一世之命,率領俄國的探險隊,歷經千辛萬苦到達阿拉斯加灣,眺望到岸上海拔5千多公尺的聖伊莉亞斯山(Saint Elias Mountains),因而成功的登陸阿拉斯加。

阿拉斯加海坪中盛產海獺,白令這個重要地方的發現,使得俄國大批的打獵者及皮貨商人在1745年期間來到這裡。接踵而來的是英國、西班牙及美國的探險隊,但受到先來的俄國人排擠未能形成氣候,仍為俄人獨領風騷的狀況。1784年,俄國建立了第一個殖民地柯迪亞克島(Kodiak),1799年勢力擴展到南部海岸錫特卡(Sitka),至此時俄國國人在阿拉斯加的大致地位已定,由亞歷山大,巴倫諾夫(Alexander Baranof)經營管理並擔任首任總督,形同土皇帝,阿拉斯加因而納入俄人勢力範圍。

1867年,在克里米亞戰爭之後,俄國國力大減,由於害怕阿拉斯加這個地方被敵對的美國奪去,乾脆以兩分錢一英畝的單價,總共以720萬美元的代價將阿拉斯加賣給美國。這筆買賣成交之時,主持這件事的美國國務卿蘇華德(William Seward)曾被全美國的老百姓嘲諷和辱罵,說他愚蠢昏庸,竟用這樣一筆鉅款去買一個「大冰櫃」。但是誰也沒料到這個「大冰櫃」中真的裝了不少金子。

其實當時美國政府其他有識之士早已瞭解到阿拉斯加隱藏著豐富的礦產,就是故意裝聾作啞,萬一走漏風聲,怕俄皇不賣阿拉斯加給美國。

從1880年開始,先後在朱諾(Juneau)、克朗代克(Klondike)、諾姆(Nome)等地發現了豐富的金礦,一波波的淘金人潮湧入了這塊處女地,這裡才被世人所重視,也使俄國人後悔不已。聯邦政府也一改過去放任的態度而參與當地開發建設,1900年開通育空(YuKon)懷特(Whitter)鐵路,1914年開始興建阿拉斯加鐵路,並定首府於朱諾。1912年,阿拉斯加正式劃入美國版圖,並於1959年7月4日成為美國的第四十九州,第五十州為夏威夷州。

阿拉斯加是個景觀冷艷特殊的地方,充滿著神奇雄偉的高山、令人讚嘆一望無際的冰河、詭異的北極光以及本土特色的文化,在在都令人感到上天的公平,除石油外還給予這天寒地凍的所在,這麼美麗的資源。因而每年吸引著好幾十萬來一探究竟的觀光客,在阿拉斯加政府及人民的努力經營下,交通建設、各項設備的改善配合,觀光人數以每年百分之五的數字穩定的一直在成長之中。

記得唸高中時,在英文課上了一堂愛斯基摩人來到紐約渡假,白人心想這位愛斯基摩人一定會很喜歡紐約,留連忘返。但事與願違,愛斯基摩人在紐約住了幾天後就吵著要回老家。那時候我多麼渴望到紐約旅遊,當時我在想這位愛斯基摩人真笨,來到紐約不好好玩幾天!

及至我來到阿拉斯加我才瞭解到個中道理。其實愛斯基摩人過的生活是一種世外桃源般的生活。雖然他們住在格陵蘭至阿拉斯加的北極海沿岸,是一處天寒地凍、冰天雪地的地方。但是他們過慣了那樣的環境,通常出太陽的天氣,氣溫在攝氏零下2-3度;他們只穿短袖衣服;氣溫在攝氏零下15-18度,他們認為是春天;真正的冬天是氣溫在零下25-27度,他們才會感覺寒冷。在寒冷的天氣照樣去打獵或釣魚。他們每一部落僅有10幾戶人家,部落與部落的距離,如用雪橇(1小時可走30公里),約1-3天的距離。部落與部落的中間可說無人地帶。

愛斯基摩人具有熱情、慷慨、誠實、勤勞及豪放等美德,所以很容易相處。

再從他們的衣食住行簡單談起。

他們穿的衣服是從北極熊、棕熊、麋鹿、馴鹿、海豹等皮毛所製造,而且取之不盡,穿起來既保暖又舒服。愛斯基摩人打獵不受法律限制,不過他們不會濫殺動物。

食物來源很豐富,北極海沿岸一帶野生動物種類繁多,除打獵外可以釣魚、捕鯨魚等,生活有挑戰性,也有成就感。

我們看看愛斯基摩人如何獵熊:

獵熊的時候通常駕雪橇,約有5-6隻愛斯基摩狗拖拉雪橇,這些狗兒們平時訓練有素。到了目的地,不要執意阻止狗兒們的行動,讓它們自由拖雪橇行走,狗兒們的鼻子比較靈,會自己找尋熊跡。一旦發現熊跡,不必驅橇追趕,先於解開三頭狗立刻追熊。狗可以纏住白熊阻止它逃走。等到人駕橇趕到白熊附近就必須放開所有的狗攻擊白熊。狗兒們當然不能致白熊於死地,但是它們會環繞著白熊又叫又跑;熊不耐狗反覆地環繞奔跑,就會勃然發怒,站立起來想要反擊。祇要熊一站起來,就可以用槍瞄準心臟部位射擊,把熊射死。比起捕海豹來,獵熊可真是簡單多了。

萬一第一發子彈沒有命中白熊的心臟,而打到其它部位,白熊受傷後會逃走,大概要補5發子彈,它才會停止逃跑,站在那兒喘氣。這時所有獵人不能靠近它,否則會給致命的最後一擊,必須還要補10發子彈白熊才能倒下去,這時才算大工告成,可見北極熊的身體有多雄壯。這時獵人把白熊的腹部剖開,熊肝丟掉,因熊肝含維他命A、D過高,人畜吃後均易中毒,把熊腸餵食狗兒們讓它們吃吃「甜頭」,將來獵熊時會更賣力。熊肉帶回去後用煤油爐煮來吃。其實愛斯基摩人除生吃肉外,有一部分野味肉還是會煮來吃。煮過的熊肉吃起來有點像牛肉,比牛肉還硬些,白熊皮毛,穿20-30年不會壞,既暖和又舒服。

愛斯基摩人想吃海鮮也不難,他們二人一組帶著釣具帳蓬到海邊釣魚。通常離岸邊100公尺的海水均已結冰,就在那個地點的冰上打一個直徑約70公分寬的洞,打一個洞可能要花30分鐘,雖然離岸邊的海水結冰厚達40公分。但又不能離岸邊遠到200-300公尺處,雖然那裡也結冰,但冰很薄,萬一掉下海就沒得救。所以釣魚最好的地方大約在離岸邊100公尺處結冰的厚度到40公分左右。

打好洞,再回帳篷點燃煤油爐,將冰熔化,燒了一些熱水,把凍結的小魚拿出來浸軟,當作魚餌。釣具是600公尺長的細麻絲。它的一端綁著一塊40公分見方的鐵片,鐵片上面有一個小皮球大小的石錘。從石錘開始,每隔兩公尺就有一隻長4,5公分的釣鉤。鉤的總數是60隻。鉤之後,又有一個穩固釣絲的石錘。把溫軟了的小魚,每條切作幾塊,一一掛上鉤,再從洞穴裡垂下釣絲。把600公尺長的釣絲完全放下去之後,把剩下的一端,扣緊在旁邊挖出的冰環上。北極海的海水都很深,愛斯基摩人釣魚處海水深度都在400-500公尺左右。等2-3小時才收線,通常可以釣到5-6條大魚。

在住方面,通常他們住木屋或雪屋,夏天有時住帳篷,帳篷是用海豹皮做的,帳篷可以移動,以便打獵。愛斯基摩人的家均很小,只有二個房間,第一個房間是孩子住的,第二個房間為主人臥房。雖然房間不大,但很溫暖。只要有外地人來到他們的部落拜訪,通常他們都會熱情的免費招待住宿,並供應熱食。但是如果你想要到這種地方,有時候還得冒生命的危險才能抵達。

在行的方面,有的仍然使用雪橇,進步的地方已改用雪車了。

但是阿拉斯加的愛斯基摩人,隨著石油的開採,已逐漸步入現代化的繁榮中。

愛斯基摩人的生活方式有了重大的改變。有的部落與部落之間已有小型飛機起降,有無線電通訊,出門開雪車,用刀叉吃西餐,乘飛機奔波於世界各地,嚴然現代文明人。阿拉斯加的開發諸如石油、礦產、林業、農業、漁業以及觀光事業均給美國政府帶來了莫大的財富。

可是愛斯基摩老一輩的人卻憂心忡忡的指出,年輕一輩的愛斯基摩人現代化後將會失去冒險、友善、純厚、樸實等等美德。

美國對阿拉斯加的加速開發,身為阿拉斯加的人又是如何想法呢?

對北方的進步代價曾加以考慮的許多有識之士,其中的一位就是韋登博士。他雖然看到阿拉斯加有開發其資源的必要,但在他的資源名單中,荒野亦如石油一樣佔著很高的地位。身為阿拉斯加人的韋登博士,在他那部有關阿拉斯加荒野的著作中所說的話應該是具有權威性的,他將自己所持的理由陳述得淋漓盡致:

世界必須有一些可以體現得到的邊疆神話,一些可以感覺得到的未經探測天地,和一些無人居住的神秘地帶,它必須有一個野狼出沒的地方……

因為,能夠產生野狼的土地,就是健康,茁壯而完全的土地。同時,世界也迫切需要一個地方,使人們能在冬季黃昏中站在絢爛的極光之下,對宇宙的寒冷和沉寂肅然敬畏。然而,除了這一切事物之外,世界最需要的就是知道天下間仍然有一個地方,人們可以在科技產品與自然果實的平衡交互作用中安然生活。除非我們能証明現代社會的繁榮能與大地取得和諧,否則,我們在阿拉斯加挽救出來的幾小塊荒野,也不過是人類的可悲博物館中陳放著幾件奇怪古物而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阿水 的頭像
    阿水

    阿水

    阿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