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骨科(Orthopaedics)的立場來觀察,如果有腰痛(Lower back pain)的病患,如何檢查的問題。本疾患的門診病患很多,因此通常不做精密的檢查。有幾種症狀及所見,但如有危險性,例如有血管性的疾病,轉移癌至脊椎,此類疾病不要遺漏才是重要。
談到骨科醫師對腰痛病患的檢查,在從前對年青人的檢查時,將腳部直直抬起,檢查有無放散痛(Irradiating pain)。但現在的日本高齡者病患在增加,從症狀來診斷,可能會有困難,變成病患所說的症狀比較重要。具體來說,腳部的疼痛帶有響聲,同時有麻麻的感覺,要注意安靜時疼痛,或者活動時疼痛,都要作為最初的鑑別診斷。尤其是,腰痛同樣的姿勢也會疼痛,或者姿勢改變後也會疼痛,那就可能脊椎由來的疼痛比較多見。在內科方面的疾病,任何姿勢都可能會發生24小時疼痛。
如果病患的腰痛急性發作(Acute onset),可能不會持續太久,這時要安慰病患,鼓勵病患,使心情放輕鬆,可以減輕症狀的情形多見。
目前日本已進入高齡化社會,要把此類病患的腰痛分得很仔細,可能還是有困難。常使用的名稱為椎間盤性的腰痛,肌筋膜性的腰痛。但是實際臨床上要診斷,椎間盤性的腰痛(Discogenic low back pain),肌筋膜性的腰痛(Myofascial Pain Syndrome)並不是那麼容易。通常椎間盤性的腰痛,要做神經阻斷,始能診斷,否則很難診斷。雖然肌筋膜性的腰痛,在肌肉上有壓痛,就診斷為肌筋膜性的腰痛,實際上,要確定診斷,多數不能用這樣的方法診斷。如果病患有疝氣,或者影像診斷有疝氣,並不能就認定腰痛的原因。因為高齡者,做MRI或 X光的檢查,多數都會有異常,如果把它認為是腰痛的原因,可能會發生很大的錯誤。如果以肌筋膜性的腰痛,肌筋膜疼痛症候群來說,要有肌肉的硬結,或有壓痛,或者在運動時採用同樣姿勢會有疼痛,都可作為參考。通常是發生肌肉疲勞,也就是蓄積很多乳酸,pH的變化,肌肉的內壓升高。也就是肌肉的情況變為有病的狀態,但很少發生不可逆性的變化,會有疼痛發生。最近在日本因大雪後第二天發生腰痛的病患在增加。可能是腰部的肌肉受到刺激後,引起的疼痛。
談到肌膜性的腰痛的治療,對這方面的研究不是很多,在臨床上使用貼付劑都會有效。通常安靜就可能治癒,因此不要過勞,過著平凡的生活,就能治癒。
談到日本的椎間盤氙氣及最近在增加的脊柱管狹窄症的病患在增加。目前日本罹患脊柱管狹窄症的病患有600萬人。但有的病患並沒有腰痛,約有10~20%,但有腳部的症狀。典型的間歇性跛行,走路久了後會有麻麻的感覺。多數病患從屁股至大腿,至小腿,至腳的底部都會感覺走動時麻麻的感覺。
談到血管引起的間歇性跛行與脊柱管狹窄症的跛行的鑑別診斷。最典型的鑑別診斷就是腰椎引起的間歇性跛行會受到姿勢的影響。如果是從腰來的狹窄症的病患,就要向前彎曲,症狀就會改善。如果騎腳踏車的姿勢是同樣,如果是血管性的跛行,可能會出現症狀,但是腰的狹窄症的病患,可能會比較舒服。
通常診斷,視症狀來診斷的情形比較多。但要鑑別其它疾病便要用MRI檢查,是否還罹患狹窄症。如果腰有狹窄症,再加上有上述症狀,那就要診斷為狹窄症。
談到治療,從臨床追蹤觀察10年,有3成的病患會惡化,因此基本上,多數不會鼓勵開刀。但有狹窄症的病患,自己想做的工作及想做的運動會沒有辦法做,要求要開刀,在這種情形下才會做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