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已進入超高齡化社會,因此高齡者的心理健康( Mental health) 變成很重要。憂鬱症是全年齡層都有關的疾病,中高年的病患,也占了多數,同時到了中高年,也會出現慢性病,憂鬱症也會同時出現。失智症病患也會伴隨憂鬱症,變成較嚴重要的疾病。談到失智症的鑑別診斷,失智症的病患也會發生憂鬱症,因此,目前在日本,精神科醫師變成很重要的一門科。
談到診斷與診斷技術,日本目前在精神科的診斷方面略有進步,可使用生物指標( Biomarker) 診斷精神病患。其中有一種為白光干涉儀(Optical topography)對腦機能檢查可說是一種簡便的檢查,在2009年被認為是先進醫療。日本在2014核准在健保使用這種儀器,檢查時可以鑑別憂鬱症、雙極性障害,或統合失調症。
Optical topography作為日本的健保適用的檢查項目,使得病患可以利用這種檢查。但是憂鬱症的檢查,問診也很重要,同時要做器官性的疾病的鑑別診斷。同時做這種補助診斷後,可以提供各種的治療方法,此點也是很重要。這種設備並不是在日本任何醫療單位都有,而是要合乎條件的醫院才有,目前在慢慢增加普及中。
談到預防,如果是憂鬱症,應當在發病前加以預防。尤其是在職場上與產業醫師與精神科醫師的聯繫是很重要的,如此一來可以把公司的職員有問題的病患提早發現,其它的精神病患也是如此。可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又如雙極性情感疾患(Manic depressive disorder)、統合失調的病患(Schizophrenia,我們翻譯為精神分裂症)都要早期發現,這是非常重要的。
有的精神病患,剛開始很容易把它當成內科病患,有的病患有病痛還去掛急診,但是檢查結果找不到病灶,這時最好轉介到精神科醫師診治。
如果病患有精神上的問題,病患常沒有感覺,但總覺得頭痛、肚子痛,因而看內科醫師,醫師檢查後沒有發現有問題,就讓病患回去,這時應多問一下,日常生活有何壓力的問題,此點也是很重要。
談到藥物的依賴症,如酒精依賴症、睡眠導入依賴症,不要認為身體症狀輕度,就認為不要緊,就不理。還是要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才是重要。宜早一點轉介到轉科醫師診治。
談到治療,從來是藥物治療非常要,雖然目前的藥物療法的項目(Repertoire)也在增加。最近出現一種社會心理的治療法,尤其是憂鬱症及不安障害,可以使用認知行動療法。也就是個別輔導(Counseling)及認知行動療法,因此不僅是要使用藥物療法,在治療上要加上認知療法。如果能夠兩者合併使用效果會更好。
在藥物治療方面比起10年、20年前有進步,如對憂鬱症有SSRI、SNRI,在統合失調症有非定型抗精神病藥。近幾年並沒有突破(Breakthrough),但是從前在日本不能使用的統合失調症的藥在日本也可以使用。對一臨床醫師的一般醫療(Primary care)花了不少精神,希望對Primary care有經驗的內科醫師還要增加。抗不安藥有輕度的依賴性,睡眠導入劑有也同樣有這種情形,但對本劑要使用的病患也不要猶豫,用到適當的劑量即可。如果病患增加劑量,會發生藥物依賴性的問題,反而要減量,甚至,有必要時轉介到專科醫師治療。總之對抗不安藥及睡眠藥導入劑還有依賴性的問題,因此還是要小心使用。
日本目前一般大眾對憂鬱症及精神病患的認知度普遍增加,可以做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及預防的階段。有的病患可能要轉換工作,如果回到原來的工作單位可能精神方面的疾病會再度復發,此點也要注意。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