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抽血(Intervention)引起的,包括抽血後,過一會兒才發生疼痛,大約有4,500人的抽血中會發生1次。如果抽血時,針頭刺到神經,可能在穿刺3萬人的血管時,會發生1次。如果發生「難治性複合性局部疼痛症候群」,也就是發生手臂腫脹、手臂不能動,等特殊的自律神經障礙的病患,大約穿刺150萬人的血管時,會發生1次。

   如果事先可以預測,應該可以避開意外事故的發生。但是靜脈與神經的走向,有個體的差別,因此,此點是有困難的所在。因為使用肉眼看不到神經,但正中神經是另外,其解剖學上的走向,大致瞭解,就要注意即可。

   當刺到神經時,通常病患的感覺是會叫「很痛」,這時要很快拔除針頭。通常抽血時的疼痛,只要拔除針頭,疼痛就會消除,但是若刺到神經,可能還會有持續的疼痛。

   其次要注意的就是,穿刺部位,如果沒有紅、腫或局部沒有發生異常的變化,那就要懷疑很可能刺到神經,此點很重要。如果抽血時,抽血的部位發生血腫或有麻木的感覺,通常不會馬上發生,很可能過一段時間,或者第二天後才發生。因為有了血腫後,神經受到壓迫,引起的疼痛和麻麻的感覺。如果發生這種事情,應詳細聽取病患的痛苦報告,並把它紀錄下來。

   談到診斷,要注意下列3點:

1.有二次觸電的感覺,有電擊刺痛,有電流走動的放散痛。

2.使用普通的止痛消炎藥無效時,就要懷疑。

3.因為有神經障礙,就是在穿刺部位,或者穿刺末梢部位發生的皮膚感覺異常。

   如果有神經障礙性疼痛,同時要注意有無運動麻痺,如果不是很嚴重,通常不會出現運動麻痺。但還是要注意是否發生手不能抓東西,有的動作會發生困難的問題。

   在抽血時要注意的是,當在抽血時,病患說很痛,醫療工作者應說一聲「對不起」,然後再說一聲「會小心,再來抽一次血」,如此醫病關係才會互相尊重、信任。

   通常抽一次血抽不到,再要抽第二次,有時會有困難的情形,比較多見。如果抽第二次血還是失敗,最好換有經驗的人來抽血。如果抽血最初在肘部,最好剛開始,不要選擇內側或尺側,因為那個部位,有正中神經並行。按字面的說法,是在正中,其實不是在正中,而是偏向內側。最近有一篇很有趣的論文,穿刺靜脈時,不能觸到肱動脈(Brachial artery),那是因為上肱動脈的內側有,有正中神經並行。注意此點,在臨床上可以避免正中神經的損傷。但有時,要注意,有的病患只有那個部位,才有明顯的靜脈。如果要抽那部位的血,最好事先告訴病患:「這個部位,有血管和神經並行,即使很注意抽血,有時難免會觸到神經,可能會很痛,如有這種情形,很快就會把針頭拔除。與病患溝通後,始把針頭插進去,如此做法,可保持,醫病關係的互信,這在醫療行為上是很重要。在肘的內側,還有小神經,因此,盡量不要選肘內側為抽血的部位。

   如果抽不到血,是否可選用手腕關節的橈側皮靜脈的問題。日本在大約在30年前,指導臨床醫師,如果在肘部抽不到血,可改抽手腕關節橈側皮靜脈的血。後來研究發現,那個部位有橈骨神經的皮神經與橈側皮靜脈在一起,形成網目狀,如果要抽這個部位的血,可說是紅環(Red zone)。因此抽血時要注意上述2個紅環。

   談到治療,可使用消炎止痛藥外,加上對神經傷害有效的藥物Pregabalin

 

關鍵字:抽血(Intervention)、末梢神經障礙。

 

 

 

arrow
arrow

    阿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