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談到藥劑性腸炎,曾經是抗菌藥物或抗生素引起。通常抗菌藥引起腸道障礙,就稱為抗菌藥引起的腸炎,占了藥劑性腸炎的一半以上。其中有偽膜性腸炎及不形成偽膜兩種,有粘膜、紅腫、出血為主症,在內視鏡所見到,出血性腸炎。最近還有NSAIDs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引起腸道潰瘍、爛及出血性腸炎。在臨床上NSAIDs引起的胃潰瘍常見到。

此類病患的發生率,從前並不很高,另外小腸內視鏡不發達也有關。從大腸內視鏡只能觀察大腸及回腸末端(Terminal ileum),檢查小腸可說很困難。現在有膠囊內視鏡,及雙囊小腸內視鏡Double balloonenteroscopy),比從前進步多。因此,比較容易發現小腸發生爛性潰瘍,同時有腸炎像,(服用3個月以上NSAIDs的關節炎的病患,有71%,發生小腸粘膜障礙的報告)。隨著時代的進步,還有許多其它藥物引起的腸炎。

抗癌劑也會引起腸炎,直接作用於腸道粘膜,引起腹瀉,同時還會引起局部的循環障礙,導致缺血性病變及壞死性腸炎。這種變化比起抗生素引起的出血性大腸炎更嚴重的變化。抗生素引起的大腸炎,只要停止用藥,很快就會恢復正常。如果是抗癌劑引起,就較嚴重,有類似壞死性腸炎,治療起來,可能要禁食1個月的觀察。

有一段時間,關節炎的病患,使用金製劑治療,也會引起腸炎,現在已很少使用金製劑,現在使用的是免疫抑制劑或生物學製劑,比較多見。

其次談到膠原性結腸炎(Collagenous colitis),這是歐美最初提出的報告。此類病患先期症狀有腹瀉,使用內視鏡檢查,幾乎看不到粘膜有任何病變,但組織切片檢查,有膠原蛋白帶(Collagen band)肥厚病例。日本起先認為沒有這樣的病患,後來從類風濕性關節炎、膠原病、自體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 disease),發現類似此類病患,病例不多。最近發現對胃潰瘍的病患,使用PPI(Proton pump inhibitor)治療,尤其是使用Lansoprazole治療,會引起,大腸直線型細長的潰瘍,有時在組織檢查發現膠原蛋白帶,但只要停止用藥,很快就會恢復正常。PPI本來是保護胃粘膜的藥物,少數使用後竟變成大腸炎。

其它還有NSAIDs引起膠原性結腸炎(Collagenous colitis),還有Lansoprazole引起膠原性結腸炎,談到其發生的病理機轉,目前還不清楚。

從統計學上發現,上述兩種藥物PPI及NSAIDs會引起副作用。另一種藥物,服避孕藥,服用後會引起缺血性的腸炎,而導致腸炎。還有做大腸檢查時,口服較多瀉藥,引起腸道內壓升高,導致缺血性腸炎。

一般大眾普遍認為,中藥的副作用很少,其實中藥也可以引起,不明原因的靜脈硬化性大腸炎。日本於2008年統計此類病患,共32病例,其中有5例為服用中藥引起。2013年服用中藥引起,其中服用生藥引起的,有24病例服用山梔子(Gardeniae fructus)引起,山梔子會影響腸內細菌而發病。

談到靜脈硬化性大腸炎的診斷,使內視鏡檢查非常有用,也可照一張腹部的單純X光片,在右側結腸,可以觀察到鈣化影像,如果能夠使用CT,可看得更清楚。從上述檢查,懷疑有靜脈硬化性大腸炎,做大腸內視鏡檢查,如發現暗紫色特徵的粘膜所見,將其組織切片檢查,在粘膜固有層,有顯著的,血管周圍有膠原纖維的沉著等特徵,就可確定診斷。剛才提到的影像診斷,靜脈有鈣化及炎症,這是一種缺血性病變,這時停止服用中藥,觀察經過情形,就會改善。

從前對此類病例,如果症狀較嚴重,手術的情形比較多,最近多數治療,停止用藥,就會改善症狀及影像。

關鍵字:藥劑性腸炎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藥劑性腸炎
    全站熱搜

    阿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