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最近日本對冠狀動脈疾病常做CTComputed tomography檢查,即電腦斷層掃描,其原因主要就是CT的儀器,不斷的改進,尤其空間分解能( Spatial resolution的改善有關。吾人可以停止呼吸,但心臟不能夠停止心跳。可以利用,以心電圖同期,即在舒張中期,做心臟攝影。另外CT的時間分解能(Time resolution的改善有關。
    進入2000年後,推出CT器( Multi- detector row測器,最初為4,其後推出1664,現最高為320。病患的體軸方向(Body axis direction的空間分解能改善很多。蜿蜒冠狀動脈,因按快門速度快,可照到了較清晰的影像。 多層螺旋CTMultyslice CT )瞬息萬變, 因而對病患負擔減輕。如果是320CT1次能攝影的範圍為16cm,剛好心跳1瞬間,用快把它攝影下來。病患如有心律不整,一樣可以照得很清晰。同時被X光曝露時間不會太長,也就是很好的檢查。停止呼吸,只要很短時間就可以拍攝很好的影像。
    談到影像的解析度,冠狀動脈約有4mm大小。目前CT的空間分解能為0.5mm左右,還不能算很完美,因此,現還在研究如何提高空間分解能。目前檢器的厚度在0.5mm0.625mm之間,如何使其減半,以提高空間分解能。如果使用很薄的螺旋(Slice)攝影,要加上很多電流,否則,很難獲得良好影像,但病患被X光曝露時間勢必增加。目前主張低曝光的時代,同時能夠做到高分解能的CT
    目前的CT,對冠狀動脈有鈣化的部分或置放支架,如想要觀察,可能有困難。這是因為兩者都是空間分解能不足有關。現要克服有困難,但有廠商,在利用Subtraction CT angiography,正在研究,如何觀察冠狀動脈有鈣化的部分,或置放支架部分。
    談到冠狀動脈病患做CT檢查,或心肌閃爍成像(Myocardial scintigraphy的負荷檢查。那要視各醫院,有的醫院CT較專長,會從CT檢查開始;有的醫院對心肌閃爍成像較專門,也許會從心肌閃爍成像先做。通常先做CT檢查,如有問題,再做心肌閃爍成像。
    的醫院對此類病患先做CT檢查,如有問題,如冠狀動脈高度狹窄,同時病患危險病患,會不做心肌閃爍成像,而改做CAG(冠狀動脈造影)或 FFRFractional flow reserve的情形也有。
    談到MRI的檢查與CT檢查,有何不同。MRI的檢查可說,被X光曝露時間,等於0。不做顯影,也可評估病情的變化等的好處。最的缺點,就是檢查所花費的時間太長。做CT檢查時,病患要停止呼吸4~5,但是MRI檢查時,病患不必停止呼吸,但不能動,要維持5~6分鐘,甚至要15分鐘,也就是呼吸要穩定。檢查的病患,已有痛苦,叫他靜下來,可能會有困難。同時,做MRI的檢查也好,做CT檢查也好,要有很好的操作技術和經驗,才能獲得良好的影像。
    但做MRI的檢查,沒有被X光曝露時間的問題,如果腎臟功能不好,不使用顯影劑,同樣可以檢查冠狀動脈的形態。有了川崎病患的冠狀動脈瘤,或冠狀動脈狹窄的評估,使用MRI的檢查,可算是很好的檢查。
 
 
關鍵字:冠狀動脈CT檢查的現況與未來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阿水 的頭像
    阿水

    阿水

    阿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