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 7月 5日 星期二 晴
上午11:00王崇名開了部休旅車,來豐原接我們,參加的人,還有林亮如、王崧任、陳淑美及筆者共5位。我們事先到對面便當店購買5份便當,來當作午餐。
我們於中午12:35至故宮南院的停車場,位置在故宮南院的東側,距故宮南院約有500公尺遠。故宮南院位於嘉義縣太保市。當時炎陽高照,要走路過去,實在太熱,我們搭乘小型電動交通車,每人費用50元。我們經過故宮南院對面一座大湖,來到故宮南院的大門。進去後亮如直接到售票處報到。
到故宮南院參觀,要事先使用電腦向故宮南院報名,報名後不久,故宮南院會通知何時報到,如果超過報到時間半小時,會被取消參觀資格。本院參觀人數限定5,000位。我們辦完報到後,心便安定下來,就到指定地點吃便當。然後參觀書店,下午1:30我們進入咖啡廳喝茶。筆者點了芒果沙瓦(Mango Sour),好喝。
參觀是在二樓和三樓,亮如為我們準備導覽機,很實用,只要輸入展品號碼,就可聽到解說員詳細解說。有一點要注意的,就是門票的票根一定要保留,因為展覽在二樓和三樓,進去參觀,不管二樓或三樓都要刷卡才能進出,對參觀人數控制很嚴,因為都是國寶,深怕發生意外。
我們來到二樓:
至寶廳
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翠玉白菜藝術品。
馮明珠說,將在故宮本院及南院成立「至寶廳」,未來包括翠玉白菜、肉形石、金甌永固杯等國寶將在兩處交換展出。當天我們看到的只有翠玉白菜。
越過崑崙山的珍寶 伊斯蘭玉器──二樓S203展廳
以伊斯蘭教為主要信仰的地區相當廣大,但因玉料分布及受東亞華夏文化的影響,只有14世紀晚期至19世紀早期,在中亞、南亞、西亞至東歐發展出4個強大的帝國或王朝,有著不同程度玉雕工藝,當代藝術史常通稱為[伊斯蘭玉器]。這4個政體為:中亞至西亞的帖木兒帝國(1370~1506)、西亞至東歐的鄂圖曼帝國(1299~1922) 、西亞的薩非王朝(1501~1736)以及南亞的蒙兀兒帝國(1526~1922)。
在15、16世紀時,伊斯蘭玉器的數量不多,造形受金屬器及瓷器影響,尚未發展出明確的風貌。17世紀前半蒙兀兒帝國君主沙加罕(Shah Jahan, 1627~1658)延攬歐洲、波斯的藝匠,融合了歐洲、中國、中亞與印度本土的藝術精華,多以花葉瓜果或馬頭、羊頭為紋飾的主題,此時伊斯蘭玉器才形成獨特的風貌。其它印度及鄂圖曼帝國也發展出許多精雕細鏤的玉器,甚或鑲金釘寶。
18世紀後半,精美的伊斯蘭玉器源源進入大清帝國的紫禁城內,乾隆皇帝為之驚豔不已。帝王的激賞,導致維族和漢族的玉工爭相仿贗,牟取暴利。
本伊斯蘭玉器主要為碗和盤,因為是玉器,平常很難見到。種類很多,可說
目不暇給。同時也展覽玉器贗品,與真品比較起來,實在很難分辨真偽。
同時還有電影介紹,筆者會藉這個機會坐下來休息,同時欣賞電影,一舉兩得。
亞洲茶文化展-芳名遠播 二樓S202展廳
展覽分為[茶鄉-中華茶文化] 、[茶道-日本茶文化] 、[茶趣-臺灣工夫茶]等3單元。
茶的原鄉在中國,自古發展至今,已有解渴藥飲,經過唐宋的煎煮點啜,到明清的沖泡慢品,隨著茶葉製法的改變,茶器的使用與品茗方式也隨之變化。漢地飲茶習俗,通過使臣與貿易的傳播,融入蒙藏人民的生活,茶葉需求日漸增加,茶馬古道於焉形成,發展出游牧民族的飲茶方式與器皿。
唐宋時期,品茶透過日本遣唐使、僧侶及商賈自中國傳入日本,並融入當地文化精神與行茶禮儀,發展成一套嚴謹的日式茶道。明末,福建僧侶又將閩式飲茶法及宜興茶器帶入,結合日本文人清淡的飲茶方法,形成[煎茶道]。
明未清初,飲茶習慣也跟隨中國東南沿海移民的足跡,傳到東南亞與台灣。臺灣不僅延續閩粵地區[工夫茶] 的飲茶傳統,發展至今,已將喝茶氛圍推至藝術領域。
亞洲茶文化展,展出茶碗、茶瓶、茶托、茶壺、茶葉罐、工夫茶器等,有許多是難得一見的稀有寶物。
有一句話,略為提一下:
唐朝時日本輸入茶碗,至今日本人說到我們三餐使用的碗筷的碗,仍然說[茶碗]。
陶瓷展廳 尚青---高麗青瓷特展-二樓S201展廳
高麗青瓷是高麗王朝(918~1392),在朝鮮半島所燒製最具代表性的瓷器,窯址主要分布於現今南韓全羅南道康津群與全羅北道扶安群境內,產量豐富。自10世紀開始生產生以來,產品多以單青瓷為主。
遼聖宗(982~1031)永慶陵出土的高麗青瓷殘件,提示了高麗青瓷的流通及傳入可能的時間。總之廣為流傳的高麗青瓷,在南宋太平老人的[袖中錦] 中也贏得[天下第一]稱譽。
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為祝賀本院南部院區開幕,特別將館藏近200件的高麗青瓷,與本院共同策劃展覽內容做為賀禮。
高麗青瓷,種類繁多,美不勝收,其中,青瓷雕刻鴛鴦香爐、青瓷象嵌竹鶴紋梅瓶、青瓷象嵌雲鶴紋碗、青瓷鐵繪牡丹紋花口缽等,很值得參觀。
揚帆萬里--日本 伊萬里瓷器特展
唐宋以來,日本人極喜愛中國生產的高溫瓷器,惟受限於技術和原料無法自行燒製,只能仰賴中國進口,僅供上層階級使用。日本桃山時代末期的1592年,豐臣秀吉(1537~1598)出兵朝鮮,帶回熟稔製瓷的朝鮮工匠,日本仰賴瓷器進口的局面終於改變。朝鮮工匠在今日日本佐賀縣有田町發現泉山瓷石,解決了原料的問題。有田町的製瓷技術蒸蒸日上,透過鄰近的伊萬里港轉運出去,[伊萬里燒]之名不脛而走,還銷到歐洲。
本展覽來自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共161組件作品,其中主要是17、18世紀外銷歐洲的伊萬里瓷器,並以[伊萬里瓷]、[炫富道具]、][筵席食具]、[宮殿裝飾]等4單元,介紹伊萬里瓷器的特色。第5單元[國使贈禮]則展示清宮舊藏13件伊萬里瓷。
參觀的伊萬里瓷器每一件都很精美,例如五彩樓閣美人紋大盤、五彩貼花七福神紋執壺、青花紋五彩蓋碗等。
搭電梯上3樓參觀:
織品文化展廳—絢麗多姿勢 三樓S304展廳
自古以來這些日常生活必需品兼具保護、裝飾與社會認同等多樣功能。自古以來,這些日常生活必需品,累積形成各地區不同的織品風格,充分反應出各民族的文化精髓。
亞洲幅員遼闊,形成多樣的織品文化,例如:東亞大陸的黃河流域和長江
流域,長期發展出栽桑養蠶的農業經濟,育孕出來絲綢文明;地處熱帶的東南亞民族,男女下半身習慣穿著筒裙-紗籠,產生了各地不同的紗籠風貌;南亞的印度半島上,婦女習慣以一塊布包裹式的紗麗,色彩鮮豔;生活於廣大草原的中亞游牧民族,喜愛粗獷圖案與大膽用色的伊卡,成為鮮明的綠洲色彩;位於歐亞文明緩衝地帶的土耳其、敘利亞等地,拜占庭及伊斯蘭風格,時而出現在織品服飾上。
為呈現多元繽紛的亞洲織品文化,並特別向瀋陽故宮博物商借清代皇家絲綢袍服及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借原住居服飾,讓展覽內容更為為豐富。
展覽以[絲綢故鄉]、[紗籠風彩]、[夢幻彩織]、[草原色彩]和[東西交織]等5單元織品文化。最後再以[織染繪繡]單元帶領觀眾認識亞洲各地的傳統織品工藝。
佛陀形影—院藏亞洲佛教藝術之美 佛教藝術展廳 三樓S303展廳
佛陀起源於印度,是構成亞洲文化的重要部分。自西元前6世紀釋迦牟尼創教以來,至12世紀末回教徒大舉入侵為止,經歷1,700餘年的發展。在佛教發展過程中,教理與時俱進,宗教內容不斷充實,思想體系也愈趨完備,隨著各國王朝統治階級的護持推廣,僧侶不斷弘揚,以及商旅往來,印度佛教信仰日益擴大,影響及於中亞、中國、西藏、蒙古、斯里蘭卡、東南亞等地。東北亞與中國往來頻繁,佛教也順勢傳到朝鮮半島與日本。
亞洲各地的佛教造像或是經典,雖然都以解決眾生痛苦,傳達成就佛果等等宗教訊息,但各地的文化沃土有別,在當地養分的滋潤下,發展出許多同源異流的地方特色,造就出千變萬化的佛、菩薩、天王、護法等形象,與各式不同的寫經方式與裝裱形制,使得亞洲佛教藝術顯得異彩紛呈、璀璨奪目。
本展覽分為[誕生的喜悅]、[佛陀的智慧]、[菩薩的慈悲]、[經藏的流傳]和[密教的神奇]5單元。
我們參觀結束後,來到1樓的書店,王崇名買了[故宮南院勝概]贈送給筆者,在此非常感謝。
我們於下午5:00,懷著高興與滿足的心情離開故宮南院。
本文承蒙游振嘉惠予校對 謹此致謝
感謝王崇名 林亮如 王崧任沿途細心照護,並祝 大家身體健康 萬事如意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