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日本ITTIntention to treat 治療意向分析法。最初在醫學論文出現這個名詞於1980年,在Circulation的循環醫學雜誌上。
   論文的基礎為 The Anturane Reinfarction Trial,即使用苯磺唑酮(Anturane抑制血小板聚集)再梗塞試驗,即使用抗血小板藥,預防再梗塞試驗。也就是抗血小板藥與安慰劑(Placebo的比較試驗。在試驗中,將不合條件病患的數據(Data)除外,因使用抗血板藥而死亡病例還不少。如此做結論是會偏向好的方向,這樣做法並不是很好,因此推出ITT
    1976年,British Jounnal of Cancer,有名的學者在統計學上寫出總論,提到,在統計學上,不能隨便去除病患。這是50年前的往事。
隨機對照試驗(Randomized control studyRCT以後就出現ITTRCT是在1948年,使用鏈黴素治療肺結核,為最初的臨床試驗。這種ITT試驗,適合RCT試驗。RCT是隨機分配2個比較組,背景相似。在相似的2組比較是最好的隨機分配。但不適合條件,或不合協議草案(Protocol)都要除外,本病患背景是一致的,如此一來就會變成不一致。同時病例數,因而減少,檢出力會下降,有各種的壞處。RCT將隨機分配的數據,都成為分析的對象。如果隨機分配,在中途,有的病患,不在繼續治療,也把它當初分配到的情形,還是加以分析,這就是ITT
   如上述,有的病患可能發生,不再治療,或者換藥治療,對藥物的效果,不明的情形發生。如果要觀察,藥物的有效性(Effectiveness),當藥物被分配好,在時間點,投予藥物是否較好,這時使用ITT較為優秀。
    在統計學上有effect efficacy effectiveness,很容易使人混淆。
    efficacy為效果或有效性的意思;另一方面effectiveness為有用性,有用性表示,藥物有好的一面和壞的一面,有效的一面及副作用的一面。表示無效的病例會被除掉。實際上在試驗途中發生副作用,也許有效,但無用,不把它除外,這就是ITT分析的方針。
    基本的使用RCT分析,有ITT時,顯得有點怠慢(Default),但這是最基本。RCT隨機分為2組,可說很均勻。如果在中途發生各種理由,把它除外,就會變得不均勻。可以這麼說,使用RCT時,用ITT分析為一種常識。在EBM曾提到RCT分析為高水平的做法,並沒有提到ITT,因為那是一種常識,不必提。
    最初隨機分配2組中,有人不服藥,在這種情況下有,Modified ITT 。使用Modified ITT為較務實(Programmatic)的做法,也就是就是說,研究藥物的效果,不如說研究藥物的,有用性。藥物的有用性,還不夠,病患能夠繼續服用,也很重要,這也是務實(Programmatic)的做法。
   
關鍵字:治療意向分析法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治療意向分析法
    全站熱搜

    阿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