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談到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特徵為,有免學的異常為基礎,對於各種小關節,發生各種炎症,這是其中一種特徵。較多見為手指、手腕及腳指,開始出現疼痛,其後發生腫脹,如果病情繼續進行,左側及右側會同時出現關節炎症。早期出現症狀,通常,一側關節腫脹來看病的情形多見。
談到男女的發生比率為1:4,女性較多。發生年齡,從前為30歲年代,或 40歲年代多見。現在則,年齡增加到50歲年代多見。
現高齡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病患在增加,但與年青病患比較,症狀稍為不同。
談到診斷,如果小指有腫脹病患,固然要懷疑類風濕性關節炎,雖然日本於1987年推出,分類基準,但還是無助於早期診斷。2010年歐美類風濕性學會,推出新的分類基準。日本類風濕性學會認為,這種分類基準,適合日本病患,而加以仿照使用。
談到現在診斷基準,也就是記分系統(Score system)腫脹關節數目及部位,也就是自體抗體、類風濕性因子(RF)、環瓜氨酸抗體(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 antibodies: CCP),加以點數化,同時抽血檢查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及血液沉降速度(ESR等炎症反應,其它症狀及罹病期間,都給予點數化,如果合起來6點以上為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
在手指關節中,最頂端關節,也就是遠側關節,幾乎不會發生炎症。如果第二關節 尤其是最接近指尖的遠端指間關節(Distal interphalangeal joints:DIP)開始,向內測關節有發炎,就要懷疑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如果膝蓋及肩胛關節,也就是大型關節有發炎時,分數要提高,同時要綜合,加以判斷。
談到自體抗體,有從前就有檢查的,及現在使用抗CCP抗體類風濕因子,對疾病,有特異性很高,兩種都要加以檢查,如果任何一種陽性,都要懷疑,可能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如果檢查數值比正常數值高出3倍,可認為自體抗體高值,點數,認為也要高值。雖然兩種檢查數字,有錯開,初期應沒有問題,最好能請健保醫師確認一下。相反的,如果類風濕因子陽性,而抗CCP抗體陰性病例也有不少。如果兩者,都是陰性病患,約有1~2成病患。
談到CRP與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此等在類風濕性關節炎診斷,可說很重要。病患僅有小關節腫脹,CRP為陰性,這時可以測試血沉,有時顯示敏感度很高。
談到症狀會持續多久問題,如果症狀持續6週以上時,要加1分。引起關節發炎疾病除本病外,還有病毒感染、自體免疫性疾病及痛風等。在這些疾病中,包括在6週以內,能夠痊癒病患。因此,症狀如果持續6週以上時,有可能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但如果症狀,很嚴重,抗CCP抗體,很高時,患病不到6週,還是可以診斷為,類風濕性關節炎。
2010年推出指引,還是有關節炎,可作鑑別診斷,如此,對關節炎,才不會造成錯誤診斷,此點確實很重要。
談到何時病患可介紹到專科醫師處,如果病患,有類風濕因子,及抗CCP抗體陽性時,就可介紹到專科醫師處會診。
談到從前診斷基準,如早晨起床後,手指發生僵硬,同時有類風濕性結節,現在的看法,又是如何。
類風濕性結節,病患要罹病很久才會發生,手指發生僵硬,為類風濕性關節炎常發生,因此,有參考價值。對於高齡者,類風濕因子,抗CCP抗體陰性時,而且大關節,罹患關節炎,即使點數不滿6點,有時還是可診斷為類風濕性關節炎。
最近使用超音波檢查關節,或使用MRI檢查關節,可早期發現,關節腫脹及發炎,有助疾病診斷。
關鍵字: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