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談到幽門螺旋桿菌(Helicobacter.pylori)如何從雙親感染給兒女。這種感染屬於家屬間感染,大約有8成為家屬內感染,有2為成為家屬外感染。但對於小兒如何感染,現瞭解不多。從幽門螺旋桿菌DNA研究,小兒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與母親一致的較多見。因為母親與小兒接觸比較多,因此母親感染小兒比父親感染小兒多見。
談到產道感染的情形,日本產道感染方面沒有報告,但從國外方面報告,新生兒便便DNA檢查顯示有幽門螺旋桿菌或者沒有,追蹤觀察後,大部分會消失。以後,再感染其它幽門螺旋桿菌,或者本來就沒有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稍為長大後再感染幽門螺旋桿菌,此點可以否定產道感染。專家認為,可能沒有產道感染,可能在1歲前後發生幽門螺旋桿菌感染。
如果沒有產道感染,可能在家庭內,某種原因,發生感染,或者進入托兒所或幼稚園開始被感染。初感染可能口對口感染,嬰兒要斷奶時,母親先將咀嚼食物餵嬰兒,這時幽門螺旋桿菌,從母親口腔進入嬰兒口腔開始感染。母親應避免將咀嚼食物餵嬰兒。
最近日本研究,市面上開始出售斷奶食物,因此,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率,明顯降低。小學生感染率為2~3%,中學生為5%,但60 歲年代為50~60%,高出許多。可能生活習慣改變,也影響感染率。另外感染胃腸炎或諾羅病毒( Norovirus)感染,因嘔吐或下痢而發生感染。因為嘔吐或下痢都帶有幽門螺旋桿菌。國外研究,家裡有人發生胃腸炎,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就會升高。還有從前的生活形態,在大家庭,住在狹小房間也容易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如果雙親都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小兒被感染可能會10~15%,高的時候,可能有5倍以上。
據日本研究,如果雙親都感染幽門螺旋桿菌,比雙親沒有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小兒有5倍以上感染率。日本也曾對國中1年級及3年級 1,000名學生做連續3年檢查,現已做了2年,沒有發現,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病患有增加。
如果被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小兒將來會變成如何的問題。據研究小兒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後,其後可能發生炎症,而這種炎症速度視小兒有所下同。如果較嚴重病例,國中生就發生萎縮性胃炎。是否在幼兒期及學童期,檢查發現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就要除菌,此點還有意見,沒有共識。小兒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多數沒有症狀,檢查麻煩,治療也麻煩。如果在幼兒期及學童期,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沒有症狀,可以不治療。到了國中生,病患要求檢查,始檢查,這是現在日本情形。
如果雙親都感染幽門螺旋桿菌,要除菌治療,會擔心,是否感染小兒,會要求醫院檢查,但醫院要做內視鏡檢查,健保才付費,因而多數暫緩檢查。
但是日本自治体會付費,這樣自治体在增加。這樣做法,如果將來胃癌減少,那是屬於日本自治体功德。而這種檢查和治療花費不了多少錢,日本應推廣這種政策。
關鍵字: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後,對於家屬的檢查與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