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自2000年開始推出心血管疾病診療最新指引(Guidelines),每5年修改1次,提供最新心血管疾病診療。診療時 ,一般心血管專科醫師會按指引去做 ,有少數醫師還是沒有按指引做 。
談到有關冠狀動脈治療,自2000年開始,有很大爭議(Debate),繼續到現
在。最初是左冠狀動脈主幹部病變及分為左前降支( 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LAD )與左迴旋支( Left circumflex:LCA ),三支病變,也就是多支病變,應做繞道手術(Bypass)。但是當時支架(Stent)技術進步,三支病變的治療,成為內科導管治療一部分。加上推出第三代DES(Drug eluting stent),即塗藥血管支架,從前治療困難的冠狀動脈疾病也可使用第三代DES治療。
日本於2010年開始注意到這個問題,因此,邀請心臟外科醫師,與支架專科醫師,開研討會,然後推出,心臟外科醫師指引及支架專科醫師指引。在治療時,兩組醫師,經常開研討會,給病患最好治療方法。
現在對於心臟病治療的進步,在技術上的革新,儀器( Device)的進步,因此,出現新名詞為結構性心臟病(Structural heart disease)。這個意思就是從前外科不能治療的心瓣膜病(Valve disease)或先天性心臟病 ,現可利用導管,加以治療。
在這方面的治療日本可說很進步。首先利用井上式氣球(Balloon),對僧帽瓣狹窄症的治療,使用導管,穿過心房中隔,將氣球帶進去,然後膨脹氣球,做[交連切開術],這是很前進技術。有了這個技術,最近可以做TAVI (Transcathter Aortic Valve Implantation),即經導管主動脈瓣膜植入術。對心房缺損病患,同樣可以使用儀器,封閉心房缺損等,都可不必做開胸就能處理的心臟病,可說低侵襲性,但還是有危險性。雖然這種治療內科醫師在做,還是要心臟外科醫師協助,也就是內科醫師與外科醫組成團隊,加以治療,如此醫療才能順利推行。
其次,談到心律不整治療,近10年曾使用導管消融術( Catheter ablation),已有很大革新。從前可以治癒WPW症候群,即沃夫- 巴金森- 懷特症候群(Wolff–Parkinson– White syndrome,WPW syndrome) 的上室性頻拍症( 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 ) ,及其一部分都可以根治,現在新的技術,可以治癒心房顫動(Atrial fibrillation)。這是因為技術及導管性能有很大進步有關。
但日本心臟內科專家認為,與導管消融術專科醫師的觀念稍為不同。
心臟內科專家認為,那些送去做導管消融術病患,如果能使用藥物療法,有80%,可以治癒。但現在很多病患,根本就沒有做藥物療法,就先送去做導管消融術。
導管消融術同樣還是有危險性,還是藥物療法較安全。本來心房顫動不會致命,做好腦梗塞預防就可以,用不著動不動就要去做有危險性導管消融術。
因此,在導管消融術適應症方面還是有議論。本來指引為有症候性,容易再發生,同時對抗心律不整藥物治療有抗藥性,為ClassⅠ適應症。如果沒有經藥物治療,就送去做導管消融術,會不會過度治療,此點還是要注意。
對於病患使用直接口服抗凝劑(Direct oral anticoagulant:DOAC)治療,較為安全。也有心房顫動沒有症狀,要做導管消融術的情形也有,尤其心房顫動初發症狀,要做導管消融術,那是不必要,因為有的病患會自然治癒。
其次談到再生醫療,日本已開始做這種治療。首先將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誘導心肌細胞,然後做成薄片(Sheet)移植到有病變心臟。現發現問題,能不能治療心臟衰竭問題。另外移植iPS細胞會不會致癌。另外發現iPS細胞移植後,發生心律不整。此等問題還有待解決,才能進一步做研究。目前所知,iPS細胞不能代替心臟移植。
關鍵字:心血管疾病診療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