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輕度頭部創傷的定義,通常是按國際的意識障礙的分類法,即格拉斯哥昏迷指數(Glasgow Coma Scale;GCS,),是在14~15點,另一種為日本昏迷指數(Japan Coma Scale;JCS)為2點,稱為輕度頭部外傷。在判斷病患的昏迷指數時並不以頭蓋骨有沒有骨折來判斷,而是要用診察來判斷才是重要。因此也會發生誤診或診斷時疏忽(日語稱過小診斷)。
在輕度頭部創傷的診察時,上述的情況很容易被疏忽,例如在GCS14的意識障礙時,要注意,相當於GCS14的意識障礙,那就是要注意發生的日期、地點、週遭的人,有沒有人知道,同時在診察時是否正常,還要注意,在受傷當時有沒有意識障礙,也就是受傷時有沒有意識消失,受傷前後的有關記憶的問診都不能疏忽。其次談到頭蓋底骨折,有時並沒有頭部創傷,意識清楚,但有時也會有頭蓋底骨折,此點要特別注意。下列幾點就是懷疑有頭蓋底骨折:
1.有耳朵內出血或有流鼻血,而且不停的流(懷疑脊髓液耳漏、脊髓液鼻漏)。
2.視力障礙,一側的顏面神經麻痺或聽力障礙(懷疑有腦神經障礙)。
3.耳後乳突(mastoid)有皮下瘀血(Battle`s sign)。
4.眼窩周圍的皮下出血(前頭蓋底骨折合併的Black eye,所謂熊貓的眼睛)。
因此主要就是要做頭部電腦斷層掃瞄(CT Scan),做了CT Scan便知道大腦有沒有急性出血。如果小診所沒有CT的設備,最好轉介到有CT設備的大醫院檢查,以免發生意外。要立刻做CT檢查的輕度頭部創傷,其GCS14以下這個範圍,在受傷前,至少有30分鐘的健忘,例如高齡老人,有懷疑使用抗凝血劑的病患,如Warfarin。下列就是要立刻做CT Scan的基準:
1.送到醫院時其意識在GCS12以下。
2.受傷後2小時,其GCS在14以下。
3.懷疑頭骨有開效性骨折或壓陷性骨折。
4.頭蓋底骨折的徵候(sign)。
5.外傷後發生癲癇。
6.神經學上的局部障礙。
7.發生2次以上的嘔吐。
8.超過30分鐘以上的逆行性記憶缺失(Retroactive amnesia)。
9.受傷時意識消失或受傷後有記憶缺失。
如果做完CT Scan,並沒有發現有問題,但有的病患經過數小時後才會發生腦內出血,如有可能,最好留院觀察數小時,或住院觀察。
一般來說,腦內出血,使用CT Scan來檢查就足夠,但要注意的一點就是:雖然CT Scan檢查正常,但如果是軸突損傷( axonal injury)的微小創傷,而不用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來診斷,可以說很難診斷出來。
其次談到輕度頭部創傷轉移到高次腦機能障礙的情形要注意的是,軸突損傷的微小創傷。在定義上,會合併失去意識,或者合併有記憶缺失者。談到軸突損傷,主要是有回轉性的外力加到大腦,在定義上有6小時的意識障礙,稱為瀰漫性軸突損傷,定義上被分類為腦振盪,如下列:
1.腦振盪,有一時的神經機能障礙(記憶缺失等),有時是受傷時無意識消失,或一過性的情況。
2.瀰漫性軸突損傷,在大腦的CT,並沒有發現有任何病變,但受傷後有持續的昏睡超過6小時以上。
這種病例容易發生在運動選手上,如果不是運動選手,而是一般人發生,問題不大,但是運動選手發生這種情形就要特別小心。因為運動選手可能發生二次撞擊症候群(Second Impact Syndrom,可能轉變為嚴重症狀。
談到軸突損傷的影像診斷要注意事項,因為其變化為微細的變化,可以說是腦細胞的損傷,CT Scan很難看到其變化,因此必須使用MRI檢查才能找到腦部的病灶。這時如果是急性期的變化會有閃光( Flare)影像、擴散性強化影像、擴散影像(diffusion image),這時可出現局部腦浮腫的高強度部位(high-intensity area)或者在慢性期要檢查微小出血,可使用T2 Star攝影,可以找出低密度的(Low density) 的血鐵質沉積(Hemosiderin),可作為診斷的參考。
上述的檢查可說是很專業的檢查,在一般的臨床醫師遭遇這種病患,為了減少誤診或者診斷疏忽,即使病患是輕度的意識障礙,還是要獲得正確的診斷,即使在診察時正常,要問清楚受傷時有無意識障礙,或者詢問週遭的目擊者,也就是要注意記憶缺失症狀。有時輕度頭部創傷的病患走入醫院,負責醫師看到這種情形,常常心理就會鬆懈,而且後續做的CT Scan也顯示為正常,那就更認為病患沒有問題。但是有的病患經數小時後開始腦部出血。因此,臨床醫師要好好把病患的危險因子問出來這才是要緊的。預測頭蓋內出血的危險因子如下:
1.外傷後發生痙攣。
2.意識在GCS14以下。
3.血液凝固障礙(有服用抗凝固藥的病史)
4.高齡者,65歲以上。
5.劇烈頭痛。
6.嘔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