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談到溫韋伯氏病(von Willebrand disease)的因子是在出血部位有血小板的粘著與凝集,加上在循環血液中,血漿中的第Ⅷ因子結合,形成攜帶蛋白(Carrier protein)發揮止血作用。溫韋伯氏病就是先天性的缺乏,或異常的溫韋伯氏因子(Factor),導致有出血傾向的疾病,也就是血小板要發揮作用不能缺少的因子。
通常開業醫師發現本疾患,宜轉介到專科醫師處治療。開業醫師對本疾患要注意事項:本疾患有反覆發生,以皮膚粘膜為中心的出血。但是在幼兒期及學童期出現的症狀稍為不同。在幼兒期發生不明原因皮下血腫,或者下唇有紫斑的症狀開始出現。到了學童期,鼻出血很不容易止血。到了青春期,有月經時,不容易止血,或者拔牙時,不容易止血,因而注意到本疾患。通常本疾患的發病期有2個高峰,第1 個是在幼兒期至學童期,第2個高峰是在30歲年代中期。
本疾患可說少見的疾病,日本在2006年曾作統計,罹患人數有 843人,其中男性有381人,女性有 462人,女性稍為多一點。與此相似的疾病有血友病,血友病是伴性隱性遺傳,因此只有男性發病,但是溫韋伯氏疾病是常染色體遺傳,男女都發病。 血友病大概在1萬人之中有 1人,而溫韋伯氏疾病是10萬中有 0.6人罹患,可說稀少的疾病。但是歐美的發生率比較高,可能是日本在檢查時遺漏輕度的溫韋伯氏疾病。
談到檢查,通常檢查出血時間,如果有懷疑的病患要檢查血酶原時間( Prothrombin Time )及凝血活酶時間( Thromboplastin Time)的篩檢。此類檢查,要等到病情嚴重時才檢查得出來,如果病情是輕度,或中度,往往檢查不出來,這就是診斷本疾患困難的地方。在檢查本疾患,出血傾向最重要。如果有懷疑再做其它檢查,如Ristocetin凝集能(Ristocetin aggregation)及溫韋伯氏病因子(Factor)的抗原,同時要檢查其活性。
溫韋伯氏病有幾種型態(Type):1. 溫韋伯氏病因子是第Ⅷ因子的攜帶蛋白,如果溫韋伯氏病因子的機能低下,第Ⅷ因子也會低下。2. 溫韋伯氏病因子的量沒有減少,但質有異常。 3.完全缺損的溫韋伯氏病因子。共有3種,因此治療方法也略為不同。
目前市面上出售的有第Ⅷ因子,及溫韋伯氏病因子的濃縮製劑,其注射製劑,對任何型態的溫韋伯氏疾病都有效。
另外有趣的是合成的抗利尿劑Desmopressin,注射Desmopressin後貯存於內皮細胞及巨核球的溫韋伯氏病因子會被釋放出來,但並非所有型態都有效,屬於很專門的治療。
本疾患如果是輕度的不一定會出血,但是要拔牙或開刀時,可能有出血不止的危險,一定要有專科醫師的協助下實施。如果病患要實施大型的手術,一定要把溫韋伯氏病因子的活性提高到100%,否則一旦出血,使用劑量可能比想像的劑量還要大,因此對本疾患的處理,要具備很豐富的知識。
本疾患除有先天性以外,還有後天性的,例如有免疫異常、惡性腫瘤或血管病變等基礎疾病,可以發生續發性的溫韋伯氏疾病。
如果有基礎疾病,又有出血傾向的情形,在鑑別診斷上要注意的,就是血管內瀰漫性凝血反應(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可以使用FOP或D-dimer做鑑別診斷。後天性的溫韋伯氏病因子的抗體,這是後天性的,約有10~20%可以檢查出來。在這種情形下治療可以使用免疫抑制劑。
使用抗血小板藥治療原發性血小板症時可能把溫韋伯氏病因子消耗,因而發生後天性的溫韋伯氏疾病,如果這時投予Aspirin,很可能引起出血。
如果在臨床上發現有不明原因的出血病患,要考慮到溫韋伯氏疾病,進一步檢查,此點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