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本疾患稱為躁鬱症,但現在改為雙極性障礙(Bipolar disorder)。雙極的意思就是有2個極,有憂鬱病的極與輕躁病或躁病的極,有這兩種的病,在疾病的過程中會出現的障礙,就稱為雙極性障礙。
談到雙極性障礙的病態,目前所知不多,但是研究正在積極進行。目前認為雙極性障礙可能是心情的調節機能的問題,可能與很高的噪心情,同時有很深刻的憂鬱心情,產生心情的波動。但是大腦有何變化,還沒有完全瞭解。
談到日本的發病情形,通常發病年齡比較年青,最初在10歲年代,20歲年代,以憂鬱狀態發病的情形比較多。其後就會出現噪狀態,但要分出輕度噪狀態和重度噪狀態,後者要住院治療。如果病患除有憂鬱症,還出現輕度的噪狀態,又出現重度的噪狀態,就稱為雙極2型障礙,如果是出現重度的噪狀態,就稱為雙極1型障礙。1型障礙的病患約有0.5~1%,2型的病患約有1.5~2%,略為高一點。
談到日本此類病患的發生率,目前並沒有正式統計,但在門診,雙極2型障礙的病患不少。通常被診斷為憂鬱症的病患比較多,但是一般醫師要診斷輕度噪鬱症,可能不是那麼容易,因此,雙極性障礙與憂鬱症的鑑別診斷,變成很重要。
談到美國的發病情形,可說很高,約有3%,日本可能沒有那麼高。
其次談到診斷,通常此類病患,多數以憂鬱症來看病的情形比較多,因此,對此類病患,要小心診斷。如果噪鬱症,也就是雙極性障礙,當成憂鬱症來治療,使用抗憂鬱藥物,可能會轉變為輕度或重度的噪狀態,或者噪與憂鬱狀態的波動,轉變為快速,使病情惡化。因此,如果是輕度憂鬱症病患,應詳細詢問病患,曾經罹患過輕噪狀態或噪狀態,同時家屬是否罹患雙極性障礙,都是很重要的問診。因此本疾患的鑑別診斷可說很難,對年青憂鬱症病患,應該在醫師的內心,先要有雙極性障礙的觀念,然後再慢慢進行診斷。在治療時,也可以看出,病患對藥物的反應。如果治療時病患的精神好起來,而且比平時的熱情(Tension)高時,那就要停止使用抗憂鬱藥,可以改用心情安定藥。
有一點要注意的就是憂鬱症和雙極性障礙發病前的性格,如果發病前非常活潑,不久發生憂鬱症,要考慮可能會是雙極性障礙。憂鬱症的病患常會訴苦,在這種情況下,要注意與雙極性障礙做鑑別診斷。
談到治療,使用藥物的治療已有相當進步,不單可用藥物治療,同時可預防再發。此類藥物總是有心情安定的效果,因此總稱為心情安定藥,其代表為碳酸鋰(Lithium carbonate),其它還有Valproic acid、Carbamazepine、{Lam。t。rigine (LTG' )}。此類藥物原來是屬於治療抗癲癇薬(Anticonvulsant:antiepileptic agent),現使用於雙極性障礙有效。另外有幾種非定型抗精神病藥,如Olanzapine、Aripiprazole等的藥物有心情安定作用,也開始使用到本疾患。目前的治療效果,使症狀減輕,使本疾患不再發作,比從前進步,經治療的病患,可以過著正常的社會生活。在使用藥物方面還是要一點技巧,如有此類病患應轉介到精神科醫師治療。治療1型和2型的原則是一樣。在治療時,首選藥物為,碳酸鋰(Lithium carbonate),如果沒有效還要加上各種抗癲癇薬,或者併用非定型抗精神病藥。雖然治療有效,但其中還是有治療困難的病患。如果治療有效,最低限度還是要繼續服藥2~3年,即使要停藥時,還是要與病患溝通後,始停藥。
談到生活方面要有規律,可以改善疾病。有的病患罹患的是輕噪狀態,自己想做甚麼便做甚麼,結果做過頭,反而會形成反跳現象(Rebound phenomenon),出現憂鬱症。因此輕噪狀態的病患,不要把工作做過頭,要適當的節制,也就是適可而止。如果嚴重的雙極性障礙的病患容易自殺,比起憂鬱症病患還容易自殺,此點要特別小心。
關鍵字:雙極性障礙(Bipolar disorder)、碳酸鋰(Lithium carbonate)、抗癲癇薬(Anticonvulsant:antiepileptic ag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