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珠菌症(Candidiasis)的菌種有幾十種,主要引起疾病的有8種。其中病原性最高為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最近推出許多抗真菌劑,對白色念珠菌有效,但對其它念珠菌無效,也即有抗藥性的念珠菌在增加。目前感染皮膚的白色念珠菌的治療應是沒有問題。
內臟念珠菌症、粘膜念珠菌症及皮膚念珠菌症。其發病主要原因不同,內臟念珠菌症,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減少,也就是抗癌劑導致中性粒细胞急性減少,這時常在消化道的念珠菌,會從消化道流入血液,侵入眼睛或其它器官。因此器官的念珠菌症,是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減少引起。最近使用顆粒球巨噬細胞株刺激因子治療(Granulocyte 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MCSF ),使得內臟念珠菌症在減少。另一方面粘膜念珠菌症常見於細胞性免疫衰竭的病患,如愛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病患常見的為粘膜念珠菌症。
念珠菌是一種常在正常菌叢(Normal bacterial flora),消化道粘膜有念珠菌,如將口腔粘膜培養,可以驗出念珠菌。如果懷疑有肺念珠菌,培養咳出的痰,如為陽性,就判斷為肺念珠菌症為錯誤的。另外膣( Vagina)的念珠菌症,也常被誤診。因為培養出來的為正常菌叢。正常的檢查方法為鏡檢,即利用顯微鏡檢查出分芽胞子集團(Spore spores group )及菌絲(Hyphae),始能診斷為念珠菌症,單靠培養不能診斷為念珠菌症。不可思議的,念珠菌症為正常菌叢,如果寄生在腐敗的生物體上為主要為菌絲型。如果是食道念珠菌症,主要為菌絲,分芽胞子很少見到。皮膚的念珠菌症,主要付著的關係,不僅有菌絲,芽胞子。此點是內臟念珠菌症、粘膜念珠菌症與皮膚念珠菌症稍為不同之處。
談到皮膚念珠菌症發生,是手接觸到口腔內或糞便,其中有念珠菌,再接觸皮膚時,皮膚就被污染而繁殖,但平時念珠菌不多,因此不會發生症狀。一旦溫度和濕度有了變化,念珠菌就會大量繁殖,同時中性粒细胞也會集聚,引起皮膚炎症及症狀。
從此實驗得知,將皮膚與念珠菌混合培養,會產生 Cytokain,尤其是IL-8, 誘導其產生,IL-8為中性粒细胞的誘導因子,使得中性粒细胞集聚。中性粒细胞有致死念珠菌作用,使皮膚有念珠菌治癒。因此IL-8有感染防禦作用。皮膚念珠菌症稍為不同之處。會發生皮膚的糜爛,這就表示活體的防禦反應。從皮膚的反應來觀察,因IL-8的產生,會誘導中性粒细胞集聚,因而發生膿痂疹或Kogoj的海綿狀膿皰同樣的病變。因此皮膚念珠菌症與膿痂疹及膿包性乾癬在組織學上類似。本病的發生與皮膚的關係不大,與細胞性免疫低下及皮膚的溫度和濕度有關。皮膚念珠菌症,同樣會發生於健康的人,植物人及包尿布的老人,其它陰部也會產生。因為粘膜會因細胞性免疫衰竭而引起本疾患,或者本病患使用類固醇,AIDS病患都容易引起。
另外有一種慢性皮膚粘膜念珠菌症的特殊疾病,除粘膜外,皮膚及指甲都會被侵犯。分為6種,多數與遺傳有關,其致病基因還不清楚,但最近發現基因Th17缺失,會引起慢性皮膚粘膜念珠菌症,因此,很可能,有一部的粘膜念珠菌症,可能與Th17有關。
最近的研究認為Th17為念珠菌症有特殊變化的細胞激素(Cytokain ), Th17引起的皮膚感染外,其它感染的可能性很少。
談到慢性皮膚粘膜念珠菌症為後天引起,與胸腺腫合併有免疫衰竭的型態,從小兒期,就會發生治療困難的口腔及指甲念珠菌症。
皮膚的變化為角化型念珠菌症,從前稱為念珠菌肉芽腫,表面的皮膚發生角化,很少見的疾病,因此,不易診斷。醫師要把慢性皮膚粘膜念珠菌症銘記於心,做直接鏡檢,就可診斷出來。本病不會影響生命,當年齡增長,本病會慢慢消失。皮膚在夏天比較嚴重,冬天就會好轉,20歲後就會變好。
談到治療可使用抗真菌藥物(Antifungal drugs)。如果內臟念珠菌症,會有抗藥性,就會成為問題。如果粘膜念珠菌症,因AIDS引起,治療AIDS,改善後,粘膜念珠菌症也會好轉。如果服用類固醇引起,就要停止服用類固醇,
症狀就會改善,如果不能停用類固醇,那就要繼續服用抗真菌藥物。
如果皮膚念珠菌症,塗抹抗真菌藥物,症狀就會改善。另外,使皮膚保持乾燥,也會好轉。如果使用尿布病患,不使用尿布症狀就會改善。如果非使用尿布不可,那就得繼續使用外用藥。
關鍵字:念珠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