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通常談到特發性心室顫動(Idiopathic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是指,從前沒有發生過心臟的疾病,而發生的心室顫動。多發生在10歲年代~ 40歲年代,也就是不滿60歲的病患,如果超過這個年齡就不稱為特發性心室顫動。

    談到特發性心室顫動可以植入ICD植入式心內去顫器(Implantable cardioveter defibrillator, ICD,對高齡老年人,同樣可以使用。因為現在的高齡老人,如80多歲在打高爾夫球的也有,可說活動性很高的老年人也有。如果90歲的老年人發生心室顫動而休克,可使用ICD簡易版的一種,自動體外式去顫器,簡稱AED( 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可以自己準備一台AED,或者養老院準備一台AED,如發生有緊急高齡老年人發生心室顫動,隨時可以急救使用。因為高齡者,如果發生電解質的異常,尤其是血清中的鉀,變化很大時,很可能發生心室顫動。如果高齡者發生輕微發熱、脫水、貧血可能引起冠狀動脈變細,本來就較細,因而發生心律不整,甚至休克。

    談到突發性心室顫動的定義,心臟並沒有構造上的異常,突然發生心室顫動,就稱為突發性心室顫動。最近有布魯格達氏症候群(Brugada syndromeJ波症候群占突發性心室顫動的40%。其他的病患可說沒有特別的症狀引起突發性心室顫動。其實也不是一點原因都沒有,有的病患可能有一點電解質失調、脫水、貧血等引起。

在日本發生布魯格達氏症候群的病患約有1,000 分之1。雖然心電圖顯示,有典型的布魯格達氏症,但發生突發性心室顫動的僅有10 分之1。也就是10個人中有1個人會發生危險。目前可以找出有危險的這種病患,最可靠的是心電圖的變化。也就是這種布魯格達氏症候群的病患,除有時會呈現不正常的心電圖,有時也會呈現正常的心電圖。也就是1天之中會有兩種不同的變化,如有這樣變化最為危險。

專科醫院會做藥物負荷試驗,做比較麻煩的試驗,臨床醫師要對病患多做心電圖。其實還有一種比較方便的方法,就是讓病患吃得很飽,然後做心電圖,日語稱「滿腹試驗」。方法就是讓病患吃得很飽,然後喝碳酸飲料。因為布魯格達氏症候群的心電圖的變化與自主神經的活動有密切關係。尤其是迷走神經,要使使迷走神經亢進,最好的方法就是做「滿腹試驗」,如此,心電圖會有很明顯的變化。這種檢查不僅日本在做,歐美也在做。

本疾患與遺傳基因有關,因此在門診時宜詢問病患,家屬有無猝死的病患,過去曾發生過失神與否。但發病的年齡在30年代與40年代,因此在日本,如果超過60歲以上的病患,心電圖檢查呈現布魯格達氏症候群的心電圖,並不會診斷為布魯格達氏症候群。

因此如果病患是比較年青,曾經有過失神,家屬有猝死的病例,心電圖會有自然的變化,剛提到的「滿腹試驗」陽性,那就要專介到心臟專科醫師處。

如果是病患被診斷為布魯格達氏症候群,可以植入ICD,這種治療已被證實有效的治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阿水 的頭像
    阿水

    阿水

    阿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