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於2011年 3月 11日發生東日本大震災,位於日本東北的東北大學,在1~2日內把大學醫院的損害的醫療器材修理好,尤其損害嚴重的宮城縣及仙台市。支援市內醫院及縣內及沿岸地區的各醫院。這種支援工作忙到7~8個月後才告一段落,這時才有時間統計,災變後發生的疾病。
實際參加急救工作後發現,每天在災民收容所工作,親眼看到災民的悲慘和痛苦,不僅使人難過,還會一掬同情之淚。發生最多的疾病,就是心臟衰竭與肺炎。與3年前比較,增加2倍以上,也就是增加顯著。發病後會遷延化,心臟衰竭要恢復正常約需2個月,肺炎約需3個月。同時中風與心肺停止的病患增加2倍,雖然此兩種疾病不會遷延,過一段時間就會恢復正常。但是在4月 7日又發生比較大的餘震,這時又發生第二高峰的中風和心肺停止。
第三種增加的就是「急性冠症候群」,這個意思就是有不安定狹心症與急性心肌梗塞合併的稱呼,比起前3年有意義的增加。但使人驚奇的是,震災三個月後,發生有意義的減少。
震災發生後,心臟衰竭的病患增加,這是日本首先報導,也引起全世界的注意。從災害現場的觀察,心臟衰竭的病患增加,同時有急性期,轉變為慢性期,並遷延,有很多不同因素所做成。分析其中的原因,住在日本案東北地方,比起日本其它地方,老年人比較多,而且對刺激比較敏感的缺血性心臟病會增加。實際上震災發生後,這時是心臟病的急性期,有許多老年人服用的慢性藥品被海嘯沖走,藥品不足,結果血壓上升,也發生心律不整,甚至發生血栓。或者當時非常寒冷,或者在寒冷的環境之中,同時停電或斷水,又因海嘯的關係,喝了海水,可能發生誤嚥性肺炎,有上述因素合在一起發生,因而發生心臟衰竭。有的病患有亞急性期時,可能住在收容所的難民,所分配到的食物,因為可能為防腐的關係,含鹽量可能會高一點。因此病患食用這種食物,攝取的鹽分過高,導致心臟衰竭的遷延化。有的病患住在收容所,或者臨時組合屋,對精神及肉體是一種壓力,加上睡眠不足,缺乏運動等因素,導致心臟衰竭的病情遷延化。從這一次的經驗,這一帶的病患高齡者占多數,因此萬一病患的服藥手冊流失,現在有宮城縣醫療福祉醫療網、醫師公會及東北大學聯合推廣,可以將個人的資料保存,一旦病患有問題,只要把名字輸入,個人在醫療方面的資料就會出現,就可瞭解病患所罹患的疾病,服用的藥物等等。
過去日本曾發生過的阪神大震災、淡路大震災以及中越地震的報告指出,心尖球囊症候群(Takotsubo Cardiomyopathy)的病患增加,但是這次東日本大震災並沒有增加。這是因為地震的形態不一樣,阪神大震災、淡路大震災以及中越地震是屬於「直下型地震」,房屋塌下來後很多人被壓倒在房屋底下;但是東日本大震災是「海溝型大地震」,有海嘯,造成很多人被海嘯卷走,即使不卷走的,也泡在海水或喝了不少海水。如果要說得更清楚,阪神大震災、淡路大震災以及中越地震是外科病患多;東日本大震災是內科病患多,也就是心尖球囊症候群的病患少見。雖然這樣做了,還是沒有完全預防心臟病患的發生。
談到東日本大震災時,深部靜脈血栓症及肺血栓症的病患有增加。為了預防此類病患的發生,贈送預防手冊(Pamphlet),或者彈性長襪(Stocking)送到災民收容所使用及教導做各種運動,以預防上述疾病的發生。服用Warfarin的病患,因為不能使用PT-INR測定,故改用不必使用PT-INR測定的Dabigatran,盡可能做到心臟病不會發作,但比起3年前心臟病的發生率還是高了些。據評估,如不這樣做預防措施,可能心臟病患會增加更多。
另一個問題是肺炎的病患也增加很多,而這種肺炎與一般的肺炎不一樣,治療起來困難而且病情會遷延。很可能吞進海水中的石油或Hedoro,也就是海底中有污染的泥沙。
從這次的教訓,病患要準備藥物和藥物手冊,還要加上災害急救包,裏面要放著,飲料、食物、藥物等,一旦有緊急狀況,提著包包就能走。同時收容所的環境通常都很惡劣,要做到能保溫,加濕,而且一定要有簡易廁所,並能充份補充水分,還有讓災民有活動的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