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談到缺血性消化道疾病,主要是腸道發生缺血,引起症狀的疾病。最初提出本疾患的學者為BoleyMarson。主要是在腸間膜動脈等最粗的動脈沒有阻塞外,在腸間膜動脈的末梢有狹窄或阻塞的血流障礙,而導致腸道粘膜障礙。這種情形多發生在缺乏側支循環血路的下腸間膜動脈,在上間膜動脈發生障礙的情形也會發生。如果要廣義的講,包括因腸間膜動脈主幹部發生阻塞的病態或腸間膜靜脈血栓症的靜脈發生血栓。

   談到其發生原因,主要是高齡,其它有基礎疾病的動脈硬化,病患容易發生便秘等有關。發生機轉是,腸道的血流減少時,會引起低氧狀態,當改善這情形時,會有再灌流就會引起組織障礙。在血管方面的因素剛提到的動脈硬化、循環衰竭、心臟衰竭,在腸道方面的因子有便秘引起的腸道內壓亢進或蠕動異常。

   談到流行病學,雖然高齡者發生較多,但也有年青人發生的報告。同時女性比男性的發生多2~3倍。

   談到病理變化,從顯微鏡下觀察,有粘膜下層的廣的浮腫、粘膜脫落、靡爛、腸粘膜腺管的壞死,也就是枯萎與炎症細胞的浸潤。在慢性期有多數的含鐵細胞出現。對於缺血性腸炎,並沒有特異的所見。

   談到臨床症狀,會發生突然的腹痛、腹瀉、鮮血的血便為3大主要症狀。雖然說血便,並沒有引起要輸血或引起休克。通常是有腹部症狀,但是高齡者,有時並不會表現有腹痛的情形。有一種是壞疽型,腸道會壞死,會發生不可逆性,要緊急送去手術,此點要注意。談到腸道的好發部位,在左側結腸,左側結腸指的是S狀結腸及下行結腸,支配那一部分的為下腸間膜動脈,因為末梢的吻合支較少,因此很容易發生血流障礙,而導致本疾患發生。

   一般臨床醫師所見到的,大部分為一過性型,可說是輕症,讓病患腸道休息1~2日後症狀就會改善。如果是狹窄型,經數週及數月後,逐漸的瘢痕狹窄會固定。剛才提到的壞疽型的症狀非常嚴重,預後不良,緊急手術,還是有50%會死亡。缺血性腸炎的病也有再發病例,約有5~10%

   談到老年人與年輕人罹患本疾患的不同處。老年人除了有便秘及動脈硬化的基礎疾病較多;年輕人則很少有血管硬化,而是便秘較多見。因此,平時要保持大便通順是很重要的。

   談到診斷,主要有三大症狀,有腹痛、腹瀉、鮮血便的排出,就要懷疑有本疾患。同時要詢問病患最近有無服用抗生素。因服用抗生素引起的出血性大腸炎並不少見。其它還要培養糞便有無感染性的腸炎。通常住院的病患,症狀會比較嚴重,如果全身狀況不會太差,能夠忍受檢查,可以先灌腸,觀察情形,必要時可做內視鏡的檢查。如果是輕症,上述檢查就可獲得診斷,而且血液檢查,僅有輕度的異常。如果是嚴重病患要特別小心,可能會呈現代謝性酸中毒(Acidosis)肌酸磷化酶(CPK)、乳酸脫氫酶(LDH)、胰澱粉Amylase)等酵素升高。

   直腸有豐富的血管,有側副血行的血管,因此很少發生缺血。相反的右側結腸如果發生病變,可能發生血栓症、栓塞症,或者是發生靜脈血栓症,要做血管顯影檢查。

   雖然大腸內視鏡檢查,是第一選擇的檢查,視病情,如果勉強去做,還是禁忌。檢查時送氣過多,也會引起血液循環的惡化,在觀察腸道時,腸粘膜的顏色有異常,或者呈現暗紫色或黑色,要考慮可能是腸道的壞死,這時內視鏡就不要住前推進去。

   典型的大腸內視鏡所見,在左側下行結腸及左側結腸有區域性粘膜浮腫,同時有靡爛或縱走潰瘍,不是橫的,這是其特徵。使用硫酸鋇的灌腸顯影檢查,雖然現在做得不多,其好處就是,可以觀察到病變的立體結構。

   其它的檢查有腹部超音波檢查及CT檢查,可以描出,腸道壁有浮腫的肥厚。

   談到治療,初先要找出嚴重病例是很重要。比較多見的就是輕症的型態,那是不必住院,在家適當的補充水分,注意飲食,再加上安靜休息,就可痊癒。如果是老年人可能有續發性的感染,因此要住院,使腸道安靜及點滴。腹膜刺激症狀,如有劇烈的腹痛,或反跳痛,很可能是嚴重病例。這種情況,可能有腸道壞死,先做血液檢查,病情確認後,馬上送外科手術治療。輕度的病患讓腸道安靜,加上點滴就能改善症狀,有時預防續發性感染,必要時會使用上抗生素。

   如果是狹窄型的病患,經數週或數月,症狀穩定後,視病情,可能要做狹窄部位的切除。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阿水 的頭像
    阿水

    阿水

    阿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